康樹林
(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我國高校陸續(xù)開展了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咨詢,但是,我國大學生的心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基于此,學校要在班級或同質群體范圍內定期展開心理積極輔導,針對大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充分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和品質。
團體心理輔導又稱為團體咨詢,它是心理輔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小組是輔導的中心,活動是團體心理輔導的載體,而輔導的最終目的則為通過開展一些體驗性的活動對群體進行治療,從而發(fā)揮團體心理輔導強大的心理作用。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教師或心理專家可以為大學生創(chuàng)建體驗性的游戲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精神,激發(fā)學生團體力量,將團體中的資源集中在一起,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在大學生的課程中,以專業(yè)課本為主,心理健康則為輔導課程,學生具有選擇性,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更加有趣的課程,很少有學生積極學習心理健康課程。除此之外,大學生心理課的輔導教師都是非心理專業(yè)的,且沒有經過專業(yè)學習和專業(yè)訓練[1]。教師在講解心理知識的過程中以講授教材知識為主,開展小組討論和拓展游戲活動為輔,并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引導者的職能,而是僅僅停留在傳授者的層面上。
大學生的心理指導課程既要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又要向學生講解調試心情的方法。大學中的心理健康課程不僅針對心理專業(yè)的學生,更要使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了解心理學,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在向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知識時,教師主要以課本上的知識為主,以雞湯式灌輸的方式,側重理論化的講解。心理知識單調乏味,學生對于枯燥的心理知識缺乏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傳授的心理健康知識缺乏理論知識和深刻內涵。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只對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指導,針對學生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方案[2]。高校大學課堂把工作的焦點放在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上,并且沒有積極對大學生心理進行有效引導。
不同時期的大學生進入校園會面對大致相同的心理問題,教師應將這些問題同質化,并且對其進行團體心理輔導,讓大學生在小組中積極討論并且找出他們的共同點,顯現(xiàn)出情感、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心理課堂上建立主題討論小組,鼓勵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講述出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更加了解自我,通過向同學和老師的學習,更加了解交流的技巧和技能,消除自卑感和消極性,產生積極心理。
大學生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師可以針對這一情況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主題。例如,大一學生剛剛進入校園,教師可以設置“自我認知,自我實現(xiàn),未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針對高一點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年齡較大,心理較為成熟,可以設置“戀愛、時間管理”“化解矛盾”等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引導學生的心理走向成熟,走向健康,鼓勵具有相同問題的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
在對大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是關鍵步驟,它的拓展方式多種多樣,有利于更加快捷、直接地解決大學生心理遇到的問題。學校要為大學生拓展出更加廣闊的空間,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拓展訓練的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團結協(xié)作,互相扶持,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對大學生進行體能訓練,使他們內心的力量得到釋放,調節(jié)心情,對心靈進行感化和治療。
教師首先要確定素質拓展訓練的主題,例如設計“實現(xiàn)自我”的主題進行素質拓展訓練,設計相應的游戲和規(guī)則,把握好游戲的強度和層次,且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相契合,保證大學生的安全,培養(yǎng)組員之間的信任,引導組員共同解決問題,克服心理障礙。
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例如,上網成癮、考試焦慮等等,針對這一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結構式團體輔導。即教師要確定自身的引導地位,鼓勵小組成員表達出自己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不同學生不同的解決措施,幫助學員提升安全感,勇于直面問題。
大學教師在心理課程的講解中,應該重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輔導方式。在建立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疏導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面對心理問題,形成積極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