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第四十二中學 錢承紅
作為家長,當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無不對教師寄予了很大期望——因為我們知道,有些東西我們已無法給予孩子,只盼他們能從學校、教師那里得到更多:成績出色,心態(tài)陽光,習慣良好,出人頭地……然而,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表現(xiàn)與我們的期望正好相反。于是,我們難免對教師失望:他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問題,他們知不知道我的孩子的長處,他們是不是沒有關(guān)注到我的孩子……
有一天中午,筆者去學校給孩子送東西,正是午餐時間,我看到孩子的班主任穿著工作圍裙,戴著衛(wèi)生帽、口罩,正忙著從食品桶中給學生盛飯菜——低年級的學生自理能力不足,安全起見,都由老師代勞。孩子班里在校吃飯的有30多個學生,單是這盛飯盛菜,勞動量也不小,何況還要監(jiān)護。中午盛飯只是教師繁忙的一天的一小段時間,其他時間的忙碌家長們大都無緣一見。筆者無意為教師頌功,只是想提醒每一位家長:在維持一個班級正常運轉(zhuǎn),保證每一名孩子安全度過在校時間之后,教師還有多少剩余精力來投注到我們的期望上?關(guān)注到每一個孩子,及時解析他們每一個的行為和心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孩子的一個委屈、一個悶悶不樂的表情,在孩子一家是頭等大事,但對教師而言,可能就是很平常的事,因為,他們首先關(guān)注的是整個班級的情況。
所以,決定孩子起跑線的,家長永遠是首席責任人。那些期望孩子獲得的,如果你給不了,教師大都也給不了。與其抱怨學校、教師,不如想想如何親自去辦。
當然,從學校教育的宗旨出發(fā),關(guān)注到所有的孩子,給予每一個學生最合適的教育,是學校和教師永遠的追求。是以,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如何給教師減負,讓他們把更多精力投注到家長們的期望——也就是學生的健康成長上面,而不是消耗在事務(wù)性勞動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假如,教師們——特別是班主任們,每天都在應(yīng)付各種表格,帶領(lǐng)學生完成四面八方“分派”到學校的各種“進校園”活動,完成各種無用的評比,還能指望他們在教育的核心業(yè)務(wù)上完成得更多嗎?
教師是神圣的職業(yè),但教師本身卻不是神,他們背負不動太重的期望、任務(wù)。他們需要多一些體諒,少一些壓力,唯此,他們才能夠給予更多的我們想要的。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校園欺凌工作機制、預(yù)防、治理等問題做出明確規(guī)定?!秾嵤┺k法》對不同性質(zhì)的校園欺凌有不同的處理。學校對于屢教不改或者情節(jié)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嚴重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
(《廣州日報》)
●每次媒體對超前教育的案例進行報道,都會被一些家長作為經(jīng)驗學過去。這也是中國式幼兒教育的一部分,在整體教育競技化的背景下,教育不但是孩子間的比拼,也是父母間的比拼。與此同時,一些自媒體平臺還與培訓機構(gòu)攜手,炒作超前教育。要消除家庭的教育焦慮,一方面需要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另一方面則需要家長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增強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識別能力,不要成為營銷的對象。
(《光明日報》)
●隨著孩子學習進入關(guān)鍵階段,父母“陪讀”的問題就凸現(xiàn)出來,對于不少父母而言,說其“舍命陪孩子”并不為過。這看起來是個段子,實際上卻是一個尖硬的現(xiàn)實。要讓“舍命陪孩子”成為一個純搞笑的段子,我們還有一段很艱難的路要走。
(《北京青年報》)
●校園是最具消費競爭力的市場之一,很多消費類App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將第一個市場放在校園。過多過濫的App不僅擠占手機存儲空間,還擠占學生的生活空間。一些App名為智能化,實為弱智化;名為公益化,實際上充滿利益往來的曖昧色彩。校方應(yīng)尊重學生的基本選擇權(quán),別奉行強制思維。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