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華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碑斍罢n外閱讀內容雖然繁多,但魚龍混雜,學生缺乏選擇的能力,更缺少方法指導,如放任自流,其效果必定不太理想。對此教師可以探索“課外閱讀課內化”,主動引導學生將課外自主閱讀回歸校園,并將其納入到課內閱讀之中,通過“主題同步”的方式,將課外優(yōu)秀閱讀書籍與課內閱讀一并組成群文閱讀,通過教師有效的指導,推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探索“課外閱讀課內化”最好的方式是結合學生實際,遵循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有序推進。確定課外閱讀書目,要立足長遠,至少立足學生小學六年,結合課標中課外推薦目錄,細化課外閱讀安排。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閱讀漸進表。對于學校來說,可以細化到學段、年段,乃至學期,對于教師來說,可以細化到每月、每周,以便扎扎實實推進,讀通一本書,再讀另一本書。
課外閱讀材料主題選擇,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比如一年級學生側重閱讀兒童詩、繪本等,二年級側重具體章節(jié)閱讀,而到了三年級可以嘗試探索整本書的閱讀。也可以結合教材中推薦的閱讀書籍進行,比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適時穿插《水滸傳》整本書的閱讀。對于“課外閱讀課內化”探索來說,只有全盤謀劃,細致安排,才能有效推動課外閱讀扎實有序地進行,才能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基礎。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睂τ趯W生課外閱讀來說,也要注重閱讀交流,以便讓人覺得“做讀書人并不孤單”。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班級集體閱讀、分組交流的形式,營造讀書氛圍。只有保證學生充分進行閱讀交流,他們的積累與理解才能得以展示,其讀書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教師可以探索開展“同讀一本書”“圖書漂流記”“讀書日”等主題活動,為學生閱讀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
為保證課外閱讀課內化,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時間上的保證。一般情況下,最好每周2課時。一節(jié)可以安排在星期一,通過閱讀指導課的方式,安排本周閱讀內容,滲透方法指導,乃至提出閱讀要求;另一節(jié)可以安排在星期五,通過分組交流、展示的形式,讓學生自主交流。形式可以是讀書摘抄筆記展示交流,可以組織讀書話題搶答競賽,也可以進行自主話題討論,或者分享感動篇章,等等。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共讀交流的過程中,在展示不同視角精彩思考的同時,為他們打開課外閱讀的大門。
相比課外自主閱讀,探索“課外閱讀課內化”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便于從中滲透方法指導,以便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能夠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選擇恰當的方式,繼而實現讀有所獲。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所提及的方法進行指導,比如教材中每冊都提到一個良好習慣,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進行巧妙滲透;也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采取寫讀后感、邊讀邊寫的方式,積累閱讀經驗,提升閱讀水平。
學生習作表達能力是其語文素養(yǎng)綜合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課外閱讀課內化”重要性的體現。比如針對“閱讀《上下五千年》”這一課外閱讀,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故事,引導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悟。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相關知識的鞏固,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升課外閱讀水平,一舉多得。
對于“課外閱讀課內化”來說,不僅可以讓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還可以讓語文教學變得厚實、廣闊,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思想在一片書香中靜靜地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