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落實,幼兒教學進入了新的時代,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主要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倡導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方法,這就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革新教學方法,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淺析了幼兒教學的新方法。
關鍵詞:幼兒園;新課程;新教法
新一輪幼兒課程標準致力于教學方式的革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這就要求我們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方式,把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下面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一點體會及認識。
一、 激發(fā)幼兒興趣
幼兒對學習內(nèi)容是否有興趣,關鍵是教師在幼兒學習活動前的激趣。如在大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淀粉》,老師出示一張大畫紙說:“小朋友,這原來是一幅漂亮的畫,可它被魔法師施了法術,現(xiàn)在什么也看不到了。”(小朋友很失望),這時老師馬上說:“但是,你們看,(教師拿著一個小瓶子),魔法師走的時候忘了帶走這瓶魔法藥水(碘酒),我們馬上把原來的畫變回來好嗎?”幼兒連聲說“好、好、好。”教師把碘酒噴到畫紙上,美麗的畫面出現(xiàn)了,小朋友先是瞪大眼睛,然后是歡呼。老師接著說:“你們想知道這幅畫的秘密嗎?”“想!”這時小朋友早已經(jīng)有了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望,紛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根據(jù)幼兒的心理,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語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是激發(fā)幼兒快樂學習的前提。
二、 拓展思維空間
在集體教學中,長期的教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幼兒思維的機會并不是均等的,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反應快的幼兒經(jīng)常是脫口而出,反應慢的幼兒在答案一語道破后就喪失了動腦的機會。久而久之,反應快的那部分幼兒就壟斷了思維過程,獲得了“思維霸權”和“發(fā)言霸權”。反應慢的幼兒隨著機會的一次次消失,心理會越來越消極,逐漸習得了“思維惰性”,這無疑阻礙了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為了避免“思維霸權”現(xiàn)象,克服“思維惰性”,我們就課堂提問集體研討了幾種方案,經(jīng)實踐效果頗佳:
(一) 杜絕附和性問題
像“好不好”“是不是”“愿意不愿意”這些問題,只會麻痹幼兒的思維,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無任何價值。
(二) 延遲回答
開放性的問題提出后,教師留一定的時間給幼兒思考,讓反應快的幼兒將問題考慮得更完整、更全面;讓反應慢的幼兒也能把自己的思路梳理得更清晰、更成熟。如在小實驗“水與紙”中,老師提問:小水珠滴到熒光紙上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在幼兒操作、觀察、討論后,小朋友們都舉起了小手,答案豐富多彩:滴上去形成小水滴、紙一動就滾來滾去、水珠在上面滑溜溜的、水珠會流動……所以,我們從不小看等待時的短短幾分鐘,它讓反應慢的幼兒找回了自信,讓反應快的幼兒找到了更多學習的樂趣。這種積極愉悅的內(nèi)心體驗能激發(fā)幼兒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獲得較持久的學習動力,推動和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三、 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
幼兒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是在幼兒的生活與運用語言交往的實踐中逐步形成與發(fā)展的。在這種生活與交往過程中,幼兒不是一句一句地模仿成人的語言來學會說話的,而是模仿與幼兒個體的創(chuàng)造相統(tǒng)一的過程。為幼兒提供自由交談的機會,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讓幼兒在積極主動地使用語言,在與同伴、成人的交往過程中,體驗到語言交往的愉快感和滿足感。同時,遵循“流暢先于正確”的原則,允許幼兒犯錯誤,不要總是不斷地糾正幼兒話語中的語法錯誤或用詞不當,以免抑制幼兒說話的積極性,使幼兒不敢開口說話。而當幼兒有了交往的意愿,可能因為交往經(jīng)驗的缺乏而出現(xiàn)一些障礙,從而導致交往的失敗。因此,讓幼兒掌握基本的語言交往技能是必須的。我平時特別留意觀察,以期望及時捕捉隨即教育的機會。例如:一天自由活動期間,大家都坐在位子上玩自己的那份拼圖,洋洋和成成引起了我的注意,洋洋的眼睛一直緊盯著成成正在玩的拼圖,他怎么了?原來,他喜歡成成的那份拼圖,還沒有等我走過去,成成已經(jīng)將手伸了過去,從而引發(fā)了爭搶,解決了爭端之后,我將這事講給幼兒,讓他們討論,結果是幼兒不僅學會了運用語言交往來解決問題,還想出了多種辦法。禮貌用語也是成功交往的催化劑。平時我也很注意豐富幼兒的禮貌用語,讓他們學會向別人提出請求時要說“你好”“請”“好么”,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請求別人的諒解要說“對不起”“請原諒”等等。
四、 順應幼兒天性
好玩、好動是幼兒的天性,我們要保護好幼兒的這一份天性,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為幼兒營造“玩”“學”的環(huán)境,將學習目標隱藏在環(huán)境中,讓幼兒通過游戲、操作、參與、體驗、感受等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學到知識,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小班“怎樣使自己涼快”的活動中,教師首先問幼兒對夏天的感受,然后讓幼兒自行尋找讓自己涼快的方法:用扇子扇、讓風吹、到空調(diào)機和風扇下乘涼、用水沖身體、喝冰涼飲料、玩打水仗等,通過種種體驗,幼兒知道讓自己涼快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幼兒始終沉浸在快樂的“玩”中。
五、 培養(yǎng)幼兒自信
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蔽覀兎攀肿尯⒆哟竽懽鲎约耗茏龅氖虑椋绐毩⑦M餐、自理大小便、自己洗漱、自己取放玩具等等,讓幼兒在做的過程中,通過內(nèi)在動機轉變?yōu)樽杂X行動,從中獲得成功的感受,產(chǎn)生自信心,在幼兒的內(nèi)心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識。
孩子勞動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關鍵是家長是否愿意放手。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圍著一個“太陽”轉,不等孩子張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備,孩子失去了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長應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和勞動。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吃飯、穿衣、游戲、睡覺等環(huán)節(jié),本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沒有危險,都應讓他們?nèi)嵺`,同時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
總之,“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這是用比喻的說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圣陶說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教人學會”進一步就是“教人會學”。
作者簡介:
李金,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良村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