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精神層次有了更高的追求,聲樂演唱專業(yè)也逐漸熱門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學習聲樂聲樂相關知識技巧。在聲樂表演中,優(yōu)美的音色不僅僅能夠給聽眾們帶來更好的聽覺體驗,還能夠更好地表達情緒,與聽眾共鳴。接下來,筆者將從簡單介紹集中改變音色的方法。
聲樂表演者們在進行演唱的時候,為了發(fā)出聲音,就需要制造聲流,所謂“聲流”,是需要演唱者們利用肺部的氣體來沖擊聲帶,繼而聲流經過多個器官的放大,比如口腔、鼻腔以及頭腔的共同作用,就成為了我們所聽到的聲音,肺部氣體經過的整個管道就是共鳴管道,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氣流經過共鳴管道的長度也不盡相同,人體所制造的聲流通過的共鳴管道長度越大,所受到的共振也越強,發(fā)出的聲音則更加渾厚,經過比較短共鳴管道的聲流所產生的音色則相對更淺,這就造成了每個人的音色都有所差別。為了改變音色,聲樂演唱者們在演唱中就可以嘗試著改變共鳴管道。
改變共鳴管道長度的方法有很多,演唱者們可以通過調節(jié)口型大小、改變喉頭位置等等方式達到改變音色的目的,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改變喉頭位置,為了熟練駕馭這種方式,聲樂演唱者們就需要在平時的聲樂練習中多多體會和感悟,為了使得發(fā)聲得到時候喉頭位置有所改變,聲樂表演者們在發(fā)聲的同時進行吸氣動作,吸氣的動作可以使得喉頭位置低于正常說話時的喉頭位置,進而增加聲帶與咽腔之間的距離,而且有利于表演者找到控制自己氣息的技巧,更好地利用鼻腔和頭腔進行聲流共共振,提升演唱效果。
聲樂演唱家們?yōu)榱税l(fā)出優(yōu)美圓潤的聲音,就需要努力鍛煉自己的共鳴腔體組合共鳴能力,單單憑借一個共鳴腔體的共鳴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憑借胸腔或者是口腔共鳴所產生的共鳴聲音會比較僵硬,沒有空靈的感覺,很難引起聽眾們的感觸。因此,聲樂演唱者們應當嘗試充分調動多個共鳴腔體,只有胸腔、鼻腔、頭腔以及口腔多個腔體同時協作進行共鳴,才能夠保證演唱者發(fā)出優(yōu)美的音色,在表演的過程中帶給聽眾們聽覺盛宴。需要注意的是,聲樂演唱者們在進行共鳴腔體調動的時候,需要根據具體演唱情境來選擇腔體共鳴程度,相應地調整共鳴腔體之間的共鳴比例,使得共鳴立體化。
演唱者們如果需要中低音,就應當在頭腔共鳴的基礎上多多添加進行胸腔共鳴的比例,而需要高音的時候,就要增加頭銜共鳴比例,減少胸腔共鳴比例。演唱者們將各個共鳴墻體的額比例進行多樣調和,就能夠得到多種音色,進而按照音色搭配,融入到聲樂舞臺演出中來。在進行共鳴腔體調用訓練的時候,一般都會使用“聲音高位安放”觀點,也就是在進行共鳴的時候,嘗試著從鼻子后上方進行發(fā)聲,進而方便演唱者找到鼻腔共鳴的正確位置,通過鼻腔連接頭腔部分,完成多個共鳴腔體的共同共鳴感應,提升演唱者調配音色能力。
真假聲轉換算是聲樂表演專業(yè)中難度比較大的一門學科,然后由于人體構造條件的限制,在演唱中,聲樂表演者并不能發(fā)出絕對的真聲或者是假聲,絕對的真聲其中并不會如人們所想象中的那樣醇厚,溫和,相反則會帶給人們生硬、僵硬的感覺,而絕對的假聲則給人虛浮無力的感覺,演唱者們在進行表演的時候所發(fā)出的真聲與假聲都是混合而來的,將自己的喉嚨打開然后混用真假聲來進行演唱,通過混入假聲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音色,只不過因為合音中真聲與假聲混合比例不同而給聽眾們不同的感受。但是演唱者們在混入假聲的時候,也要注意其比例問題,具體的比例則需要根據個人條件以及演唱歌曲的不同進行具體調控。
一般來說,聲樂越低,需要混入的假聲比例越少,中低音如果假聲太多了,則會讓聽眾們產生演唱者底氣不足的感覺,下行的是假聲比例依次減少,給聽眾們更加有彈性的聽覺感受。而如果需要高音的時候,則相應地混入更多比例的假聲,從而才能夠更容易地上高音。
演唱者所發(fā)出的聲音都是需要通過聲帶振動才發(fā)出的。因此,為了發(fā)出音色更加優(yōu)美的聲音,演唱者們就需要保護好自己的聲帶,鍛煉聲帶,使其具備更強大的張力,能夠大于氣息支持力的時候,控制自己的音色發(fā)生改變則更容易一些。在進行聲帶張力訓練的時候,應當張弛有度,在保持聲帶活力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拉伸聲帶訓練,使得聲帶張力與氣息支持力之間保持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關系。
總而言之,對于聲樂演唱來說,優(yōu)美的音色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聲樂表演人員為了改變自己的音色,就可以嘗試著改變共鳴管道長度,并且調節(jié)共鳴腔體,在練習的過程中嘗試多種比例的真假聲轉換,保護好聲帶的情況下增強聲帶張力,從而能夠在表演中更加靈活如意地改變音色,提升表演效果。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6.
[2]鄭莉,金亞文.基礎音樂教育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