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憶鹿
“巧媳婦”故事是中國普遍流傳的一個故事類型,目前所見較早的“巧媳婦”故事是《賢愚經》里的《梨耆彌七子品》?!顿t愚經》是北魏時期引入中土的,《梨耆彌七子品》描寫一個大臣有七個兒子,他想盡辦法為未娶的小兒子找一個聰明的媳婦,在迎親的途中,由于媳婦的勸告,公公和他的隨從屢次避免了災難,不久公公就將管理家務的擔子交給小媳婦,而小媳婦也管理得井井有條。故事還描述,這位小媳婦甚至替公公解決在宮中遇到的種種難題,保護了國家,并受到國王的重賞。
《賢愚經》的故事明顯把焦點放在公公選擇“媳婦”與“媳婦為公公解難”的主題上,這個故事流露父親在家庭中的威權,他為兒子選擇媳婦,而女子在婚后與婆家的互動,是她生活的重心,她成為另一個家族中的一員。
而大家熟悉的“傻女婿”故事類型中,常常出現關于女婿向岳父拜壽或陪妻子回娘家的情節(jié),可見“傻女婿”故事中,也指涉出婚姻關系中的兩個面向,女兒婚后與娘家的聯系,男子娶妻后與岳家的牽連。傻女婿故事與巧媳婦故事類似,男子在婚后除了父母外,他參與另一個家族的活動,親屬關系網絡更大了。在所有家族關系中,媳婦與女婿這兩個身份是家族關系中非常特殊的,而中國的民間故事中就有這兩種類型,這兩種故事類型中有一個共通的母題,即回娘家的情節(jié)。
研究故事類型的學者幾乎都會歸納到“巧媳婦”的情節(jié),可見這個類型是流傳普遍的,在中國各地有各種異文。媳婦這個角色在中國的家族成員中是極其特殊的,希望有一個聰明的媳婦是家族普遍的要求。丁乃通的875D1“找一個聰明姑娘做媳婦”、875F“避諱”主要都講到找一個聰明姑娘當媳婦,主要的內容如下:
I.〔聰明的姑娘幫助別的婦女〕富有的公公要求回娘家的媳婦們一起回來。(a1)當月亮正圓時(a2)過三、五天后(a3)半個月后回來(a4)過七八天后。他還要他們帶回(b)紙里包風(或者會生出風來的紙)(扇子)(c)紙里包雨(傘)(d)籃子里盛水(放在籃子的豆腐)(e)煮過的涼菜(蒸雞蛋)(f)紙里包火(燈籠)(g1)骨頭包肉(蛋)(g2)肉包骨頭(棗子)(h)拉上拉下,拉下拉上(短襪或長襪)(i)火(燈籠)(j)不肥不瘦沒骨頭的肉(豬肚子)(k)黃心蘿卜(或者白皮紅心蘿卜(蛋)(l)無腳烏龜(糯米團子)(m)其他。正當這些媳婦們不知所措或者在路旁哭的時候,這個聰明姑娘(很少和她們有親友關系的)遇見了她們,聽她們說明了原因,便給她們解答了難題。當她們表現出意想不到的智慧時,她們的公公感到吃驚。經盤問后,她們承認是那位聰明姑娘幫助她們的。*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259-265頁。
金榮華的875D.1是巧姑娘妙解隱謎故事,公公讓三個媳婦回娘家探親,第一個去三五天,第二個去七八天,第三個去半個月;并分別要她們帶一點東西回來,但說的都是隱謎。三個媳婦聽了都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有一個巧姑娘為之一一破解。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中875D.1也是找聰明姑娘做媳婦。*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第2冊,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4年,第600-605頁。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第160-162頁。金榮華認為,巧媳婦這樣的故事流傳中國各地,印度、越南、阿拉伯、土耳其、俄國、希臘、意大利、埃及、蘇丹也見得到。其實,有些地方的故事差異較大,如意大利故事,就是聰明的女人為王子解答難題而嫁王子,與公公媳婦的身份無關。中國巧媳婦故事通常講述她與公公或妯娌間的互動、考驗,或是父親為兒子選擇媳婦。參照傻女婿與巧媳婦兩種故事類型,隱然可見其中“家族”“宗族”概念對中國故事的影響。
中國的“巧媳婦”故事類型中的核心是家族,媳婦是公公所選的,她將來是為公公出力的,她運用智慧成為這個家族的一分子,成為管家的女主人。媳婦不只是妻子的角色,她更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子女的母親角色,以及服侍公婆的媳婦角色。
中國是十分注重家族關系的民族,民間故事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巧媳婦故事中,公公為兒子找媳婦,或者媳婦幫公公解答難題,以及巧媳婦當家,都說明巧媳婦故事中媳婦與婆家關系是故事的重點。傻女婿故事類型也是一樣,傻女婿故事中重要的情節(jié)包括學話、拜壽,都與岳父有關,重要的情節(jié)聚焦在女婿陪妻子回娘家的過程。
浙江省開化縣的故事中,一個張老漢把三個媳婦叫到跟前,他先對大媳婦說,給你三五天假回趟娘家,歸來時紙里包個火(燈籠)來;又對二媳婦說,給你七八日假回趟娘家,來時紙里帶風(扇子)來;再對三媳婦說,給你半個月假回趟娘家,來時竹籃帶水(一條魚)來,又說同一日去必須同一日回來。三個媳婦叫苦連天,這時來了位小囡替媳婦們解答,張老漢聽說那小囡如此聰明,想到自己正缺個四媳婦,就立刻托人去說親。*《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國ISBN中心,1997年,第749頁。
湖南的《巧媳婦》故事講述,張古老有四個兒子,三個兒子娶了老婆,都不靈光,張古老于是決定替小兒子挑個聰明的媳婦。一天,張古老讓三個媳婦各自回娘家三五天、七八天、半個月,并要媳婦回來時帶紅心蘿卜(雞蛋)、紙包火(燈籠)和一只沒有腳的團魚(豆腐)回來。三個媳婦一籌莫展,在路旁抱頭痛哭,后來,三個媳婦在巧姑的幫助下順利通過考驗,張古老非常吃驚,決定到肉鋪子去會會巧姑。張古老要巧姑給他“皮貼皮、皮打皮、瘦肉沒有骨頭、肥肉沒有皮”,巧姑很快拿來豬耳朵、豬尾巴、豬肝、豬肚。張古老非常滿意,讓兒子將巧姑娶作媳婦。三位媳婦都埋怨公公偏疼小媳婦,張古老遂決定再出的難題,使媳婦們服氣。張古老要媳婦們煮十種料的菜、七種料的米。三個媳婦束手無策,只有小媳婦達到要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中國ISBN中心,2002年,第694-698頁。
臺中東勢的巧媳婦故事中講述,有三個兄弟,最小的兒子還未娶。一天,公公要兩個媳婦回娘家,但要她們“十五去十五回”,回程時還要“用菜籃挑水(用菜籃挑豆腐)”“買上套下(帽子)、下套上(襪子)”。媳婦們不知如何是好,遇見一位巧女幫忙解決難題。后來,公公知道原來是這位聰明的女子解決難題,便讓小兒子迎娶她回家。公公最后順應巧媳婦的要求,讓她持家。*胡萬川編:《東勢鎮(zhèn)客語故事集》第2冊,臺中縣文化中心,1996年,第99-103頁。公公以兩位媳婦回娘家的考驗選了聰明的媳婦,又讓她持家。
聰明的姑娘在媳婦回娘家的過程中化解公公的考驗或者身為巧媳婦的人排除公公的刁難,順利地回娘家,也完成公公交付的任務。回娘家的情節(jié)中,巧女成為媳婦。故事在此說明一件事,由公公決定媳婦是否可以回娘家,可回娘家多久,其次,兒子的婚姻由父親做主,巧女所以成為媳婦,是公公決定的,早期的家族中,兒女的婚事由父親做主,即便娶妻生子后,一切事情也由父親定奪,因此媳婦回娘家停留的時間也需要公公允許?;啬锛业臉蚨问恰扒上眿D”故事類型中的重頭戲。在臺灣嘉義東石的故事中,公公也以回娘家一事來考驗媳婦的智愚。在故事中,每一個媳婦可不可以回娘家、要回娘家多久,似乎都要經過公婆的允許,可見是否能夠回娘家,并不是媳婦可以自己決定的。
巧媳婦的故事類型中,大部分都提到有多個媳婦(一般是三個),都會提到最聰明的是小媳婦。故事當中,一定涉及到哪一個媳婦當家的問題。故事中總會提到,巧媳婦表現智慧的地方,可能是在家庭中的開源或者節(jié)流,即家中日常用度的管理。這樣的情形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在中國的家庭中,在外面負責掙錢養(yǎng)家的,可能是男人,但是在家庭中,總是要找一個聰明媳婦來管理整個家族,所以故事中,身為公公的男主人公,需要找一個聰明的媳婦來管家,媳婦除了生兒育女之外,還關系到整個家族的興衰。
浙江省蘭溪北鄉(xiāng)山里有個老爺爺,想挑個媳婦當家。趁吃年夜飯的時候,他拿出三個銅錢當壓歲包,讓媳婦拿錢做件實在的事。三年過去了,爺爺問起壓歲包的事,大媳婦買了鞭炮,二媳婦的壓歲錢還放著。三媳婦回答“我把三個銅錢買來兩只雞蛋,孵了小雞,雞大生蛋,蛋又孵雞,就這樣雞生蛋,蛋孵雞,賣掉雞,買頭小豬養(yǎng),賣掉后,買了條小水牛。”爺爺就叫三媳婦當家。*《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國ISBN中心,1997年,第752頁。
遼寧清源的故事中講述,老頭子有三個媳婦,過年時,老頭分給一個媳婦十粒豆子充當壓歲錢。大媳婦和二媳婦都把豆子吃了,只有三媳婦將豆子攢著。又過了一年,老頭讓三媳婦把豆子都種在田里,一連三年,家里的地都讓三媳婦種滿了豆子。老頭分家時說:“咱家地誰多種,就多分誰?!比眿D越過越好,因為她會過日子、會計算,大媳婦、二媳婦嘴饞誤事,家產都沒撈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遼寧卷》,中國ISBN中心,1997年,第777-778頁。各省的故事中,幾乎都是聰明的媳婦當家。
臺灣民間故事中大多以巧媳婦來稱呼故事的女主人公,洪淑苓就認為巧媳婦類型包含有“善于處世的巧媳婦”、“善于說話的巧媳婦”,前者的故事通常是指某一家的公公刻意要求媳婦做一些困難的事情,其他的媳婦不解其意,小媳婦幫忙解說、幫助完成,最后往往成為當家的人?!吧朴谡f話的巧媳婦”在故事情節(jié)當中,主要是他避諱公公的名字。*洪淑苓:《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博揚圖書公司,2013年,第79-84頁。這類故事中的公公名字上都有“六”或“九”字,有時候公公就故意在言行當中表現這個詞匯,如九個人帶酒瓶酒、韮菜等,故意為難媳婦,巧媳婦應用各種聰明智慧通過考驗。*婁子匡:《巧女和呆娘的故事》,國立北京大學民俗叢書第9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印,1970年,第143-147頁。
巧媳婦型故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背景下能夠廣為流傳,的確發(fā)人省思。如果將中國的巧媳婦故事與歐洲同類型的巧女故事進行比較,不難看出,這一相同類型的故事所展示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在歐洲的這類故事中,幾乎看不到做子媳者與公公斗智取勝的情節(jié)描述,只有漁夫、農夫、工匠等窮人之女用機智巧妙的應對戰(zhàn)勝國王、貴人、將軍,進而得到最高禮遇,直至被納為王后;而中國的這類故事,突出的是媳婦戰(zhàn)勝了對其進行刁難或考驗的姑公,從而奠定本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張揚的是一種男女平等的進步的社會意識。僅此一點,便具有極深刻的社會意義。可以說,中國的“巧媳婦”故事在世界同類型故事中是具有十分鮮明的本土文化特色的。*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42頁。意大利故事就是聰明的女孩幫王子解決后母出的難題,拯救王子的性命,而嫁給王子的情節(jié)。
日本的“巧媳婦”型故事與中國的同型故事既相似又有重要區(qū)別,在《日本昔話大成》第11卷“昔話”類型中,僅載有一篇AT875型故事,講的是男主人設兩難式的難題(用灰做繩一千尺,雙馬背上備一鞍,是白牛又是黑牛等)刁難女仆或男仆,結果女仆巧妙地解答了問題,或男仆妻子授意丈夫解答成功。這一類型在日本約27個縣的農村都有流傳。但是,各地的故事幾乎都是主人與仆人、和尚和小徒之間的難題問答,僅有少量是女仆或男仆妻解難,未發(fā)現有媳婦與公公斗智的故事。這一點,顯然與中國同類型故事有著本質的差別。然而,在日本的難題求婚故事中,卻有妻子以智慧幫助丈夫獲勝,贏得了岳父贊許的復合型故事。*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42-643頁。
巧媳婦故事類型說明女人所追求的都是她婚姻的幸福,所以故事中側重的都是她的婆家而非娘家。臺中的故事說巧媳婦的公公和娘家的父親彼此吹牛,娘家的父親以夸張的話獲勝,因此公公必須要招待吃飯,巧媳婦就故意炒熱鍋子,但半天都不端出菜來,父親非常不耐煩。巧媳婦就解釋,因為一只蚊子跌下來把鍋子砸壞,所以無法煮飯。巧媳婦因為這樣的夸張行徑幫公公扳回面子,省下了請客的飯菜。*胡萬川:《大甲鎮(zhèn)閩南語故事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第142-147頁。臺灣民間故事中,不乏巧媳婦幫公公出氣,站在公公的立場與娘家的父親對立的情節(jié),這樣的情形可以看出社會的氛圍,女兒嫁出去后,娘家就成了“后頭厝”,閩南的方言把家娘稱為“后頭厝”、“后頭”,很明顯地看出,婆家才是她往后的歸宿,也就能理解,臺灣民間故事中,媳婦站在公公這一邊,與娘家父親對立,還被稱許是孝順的媳婦,不能不說是充滿了身為女兒的無奈與哀傷。
中國巧媳婦型故事的女主人公,一般多是由公婆主持的大家庭中最小的兒媳婦。相比之下,其他長于她的妯娌們在故事中也不是憨傻女子,但她們確屬一般的尋常女子。在刁鉆古怪的公公面前,她們都是一籌莫展,忍氣吞聲、循規(guī)蹈矩的家婦,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女性。*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43頁。
巧媳婦故事的主角,涵括了女性在不同生活場域中承擔的各種社會角色,娘家的女兒、小姑,婆家的兒媳、妻子,也是核心家庭的代言人,以及父系家族的守護者。中國故事里的巧媳婦基本是才貌雙全的,她的智慧是按照民眾對理想女性的預期來描述的。巧媳婦是操持家務的主婦,面對大家庭的內外關系,她們必須手巧,才可領會長輩的意圖,做出令人滿意的衣物飯食;口利,才會在維護自己和家庭利益時立于不敗之地,把對手駁斥得啞口無言;心靈,才能明辨是非利害,持家守成。*康麗:《角色置換與利益代言——從社會性別角色解讀中國巧女故事》,《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巧媳婦是一個男權社會中艱難的角色,她被動地成為婆家的一員,如果她不手巧、口利與心靈,她可能無法在婆家立足,或者根本沒有婆家。
“巧媳婦”故事中,許多都以回娘家的相關情節(jié)來考驗媳婦是否聰明。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同樣專門歸納了傻女婿故事,大都是傻女婿陪妻子回娘家祝壽的情節(jié),其中包括傻女婿見到岳父母或拜壽時要說的話、做的事,以及如何恰當的吃飯、該送的禮,這些事情事先都經過妻子的叮嚀囑咐,但是傻女婿在拜壽的途中、飯席上都出盡了洋相。*〔德〕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王燕生、周祖生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324-332頁。傻女婿的所有言行都經過妻子的一一調教,被歸為“傻女婿”的故事類型,其實“巧媳婦”仍是故事的靈魂人物,而故事中的場景幾乎都在妻子的娘家。
河南鞏義的故事講述,大年初二,傻女婿與妻子回娘家,妻子為了不丟臉,教了傻女婿幾句話。入門看見梧桐樹,傻女婿說“鳳凰落到梧桐樹上”,又說“坑挖深深,茅糞澆多多的,樹長大大的。放倒樹,板解厚厚的,做兩口壽木,將來打發(fā)二老入土為安”,大家都很喜歡。過一會,傻女婿又對未出嫁的小姨子說了一樣的話,還說她“粗細差不多,嫌短些”,大家氣得翻白眼。*《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2001年,第516頁。
傻女婿的故事中,拜壽的情節(jié)通常與連襟之間的比較有關。連襟之間的比較,實際上顯示了姊妹間對自己所嫁丈夫在家族中地位的比較。如浙江平陽的故事中講述,家財萬貫的財主過生日,四個女婿來翁家祝壽,老丈人夸下海口,要女婿以物件為題對詩句,對得好,就將物件賞給女婿。四個女婿除了呆傻的四女婿之外,都非常興奮。大女婿出對子稱贊餐桌上的象牙箸,二女婿出對子稱贊丈人的寶馬,三女婿出對子稱贊宅邸的大門,皆得到了等值的獎賞。呆傻的四女婿正愁想不出對子,見到三個姨子,便道:“三個姨娘六只腳,今日統(tǒng)著紅布衫,手鐲腳鉸玲玲響,三個姨娘雪峰我來捏?!庇终f:“黃昏三個姨娘一起跟我睡?!?《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浙江平陽卷》,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第364-365頁。故事中強調女婿們滿腹詩文,而傻女婿胸無點墨,又口無遮攔,使得連襟們嚇得將妻子趕快帶回家。
還有的故事中講述,岳父得了一匹好馬,請三位女婿來赴宴。宴席時,岳父試驗三位姑爺的才學,便請他們三人各做一首賦馬詩。大女婿沉吟了一會便做道:火上擱鵝毛,丈人騎馬到余姚;騎來又騎去,鵝毛尚未焦。二女婿賦道:“水里拋銀針,丈八騎馬到山陰:騎來又騎去,銀針尚未沉。”傻女婿想了一下,說道:“丈母娘放個屁,丈人騎馬到諸暨;騎來又騎去,丈母娘屁股眼尚未閉。”*林蘭編:《呆女婿的故事》,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東方文叢》第32冊,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第51-53頁。這樣的情節(jié)在清代《笑林廣記》就出現過,說的也是三個女婿到妻子娘家,在丈人面前連襟間言語交鋒的情景,可見類似的故事或笑話是長久以來都普遍流傳的。
當然,女婿要陪妻子回娘家,參加岳家的聚會,這在中國太常見了,要回娘家,妻子就害怕女婿會給自己丟臉,總會一一叮嚀,殷殷教導。
民間故事中習見回娘家的情節(jié),而中國各地的歌謠中也反映了回娘的習俗?;啬锛页蔀橐环N習俗,正體現文化中的家族情緣,一個女子即使嫁為人婦,有了所謂歸宿,回娘家仍是她一生重要的年節(jié)儀式。
洪淑苓提到,臺灣習俗將女兒回娘家稱為“雙人返”,顯然不只取其雙數吉祥,應該也是對古禮的修正,可能是閩南、臺灣的說法,特別強調雙人同返的名與實。女婿陪同回岳家的意義在于和女家情感的交流,表示女婿雖是“半子”,也盡可能參與女家的事務,和女家父母兄弟建立良好而親切的關系。*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里仁書局,2004年,第157頁。這也就是何以陪妻子回娘家以及拜壽成為傻女婿故事重要母題的關鍵。
傻女婿故事、巧媳婦故事都與“回娘家”的母題結合,在歌謠中也反映了這個習俗,各省都有出嫁回娘家的歌謠,顯示回娘家是每個出嫁女兒都在意的事情。沒空回娘家是痛苦的事,如湖北民歌《哪有空閑回娘家》:
油菜開花黃又黃,爹爹接我回娘家,只因地里忙生產,我哪有閑空走人家。秧苗發(fā)芽青又青,妹妹接我去送親,栽秧割稻兩頭忙,我哪有閑空去送親。滿天的棉花白又白,哥哥接我去作客,白天黑夜忙摘棉,我哪有閑空回家玩。告訴我的爹呀,告訴我的媽呀,不是姑娘不想家,等到今年豐收了,我?guī)€喜訊看爹媽。*取自北京九洲音像公司“中國純美民間小調集.回娘家”專輯歌詞,湖北民歌。
1925年劉經庵所搜集的歌謠中,有許多談到歸寧時被嫂嫂冷眼相待的情節(jié)。以下兩首各是河南彰德、湖北武昌的歌謠:
梅豆角,尖尖窄,幾兒到了俺娘家。爹瞧著,一枝花,娘瞧著,親兒呵,哥瞧著,攏著馬,嫂瞧著,把門插?!安缓饶ㄌ鹁疲伙嬆嗖?,瞧瞧爹娘就回家?!薄?劉經庵:《歌謠與婦女》,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復印本,第53-54頁。
楊柳樹結疤多,人人笑我姊妹多。三年五年嫁一個,七妹二妹來看哥。哥聽妹回來,帶桿秤,上金街。嫂聽妹回來,堂屋中間拜一拜,一杯冷茶送出來……*劉經庵:《歌謠與婦女》,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復印本,第66頁。
嫁作人婦的女兒回娘家,飽受嫂嫂的冷言冷語,重慶的歌謠則提到出嫁的女兒回家向父母哭訴丈夫不成材:
鴉雀喳喳,哭回娘家;爹爹不在家,告訴給我媽:媽呀媽!你的女兒命不好,嫁個丈夫不成材,又吃鴉片煙,又打十字牌,三天不買米,四天不買菜,這個日子叫你心肝女兒怎樣過得來。*劉經庵:《歌謠與婦女》,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復印本,第91頁。
從巧媳婦故事中可見出,媳婦回娘家要經過公公準許,回娘家?guī)滋煲惨珱Q定,丈夫不成材,只能偶一回娘家訴苦,其實她除了認命,似乎無計可施。
回娘家的歌謠,也反映出姊妹間的相互比較,湖北沙市民歌就說到三姊妹的差異。大姊二姊都嫁了有錢人,回娘家也備受禮遇,連子女都吃得較好,反觀一無是處的老三,回娘家只能受人奚落。
金嫁妝,嫁大姊;銀嫁妝,嫁二姐;兩口破皮箱,嫁三姊。大姊戴金簪簪;二姐戴銀簪簪;三姊沒有戴,戴根豆芽菜。大姊騎金馬,二姐騎銀馬,三姊沒有騎,騎個樹芽馬。門前狗兒嗷一嗷,有錢的大姊回來了;中間門狗兒嗷一嗷,有錢的二姐回來了;后邊門狗兒嗷一嗷,背時的三姊回來了。大姐孩兒哭一哭,玉米飯兒拌豬肉;二姐孩兒哭一哭,白米飯兒拌羊肉;三姊孩兒哭一哭,一碗剩飯拌豆腐。吃了還要添,三巴掌兩筷頭,窮人子養(yǎng)的賤骨頭。*劉經庵:《歌謠與婦女》,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復印本,第72-74頁。
“回娘家”的習俗使得連襟關系或姊妹關系更加緊密,傻女婿故事類型中透露的是一個呆傻男子或社會底層男子在婚姻關系中的困境,而這個困境完全體現在伴隨妻子“回娘家”的過程中,也就是說,中國的婚姻關系完全是兩個家族的事,呆傻或無能的女婿成了社會弱勢與眾人笑柄,而這個場域常出現在妻子的家族中,在翁婿關系或連襟關系中。我們見到的故事,娘家的場域中有翁婿連襟的儀式表演,而在婆家有婆媳、妯娌的互動,婚姻關系使得男子或女子都進入另一個家族關系的網絡。
除了洪淑苓關于回娘家習俗的研究之外,刁統(tǒng)菊也對嫁女與娘家、娘家以及聯姻家族之間關系的影響進行研究,同時指出嫁女回娘家習俗在姻親交往體系中的特殊意義。*刁統(tǒng)菊:《華北鄉(xiāng)村社會姻親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可見回娘家的相關主題已經受到學者們的注意。
傻女婿故事類型中,習見夫妻回娘家為父親拜壽的場景,妻子對呆傻的丈夫殷殷叮嚀囑咐,體現她回娘家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她不是要回家,而是去做客,她怕呆傻的丈夫丟人,同樣的,臺灣傻女婿故事中有為拜壽準備的賀禮,也有三個連襟之間較勁攀比。妻子事前交代丈夫在丈人的宴席間要如何應對進退,連襟的較勁,看來更像姊妹對婚姻的評價。
一個女人的難處從她當了媳婦開始,她被選為別人的媳婦,丈夫的好壞,她無能置喙,如果命運多舛,她可能成了傻女婿的巧媳婦?;楹竽??媳婦能否回娘家,公公決定;要回娘家?guī)滋??公公定奪。身為媳婦,她被迫要將婆家置于首位,巧媳婦故事中,媳婦幫公公對付自己父親的情節(jié),透露出女人的悲哀,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當然也從夫之父。在巧媳婦的故事類型中,小媳婦常常是在妯娌中最突出的,妯娌間的較勁似也成了不得不然的無奈;而歌謠中也透露出許多回娘家的媳婦得面對嫂嫂的冷言冷語。回娘家成了出嫁女人的盼望,而嫂嫂的角色似乎暗示她對小姑的排斥與敵意,嫁為人媳的小姑已沒有了娘家,娘家成了出嫁女兒做客的場所。
“巧媳婦”故事類型中,公公選擇媳婦、考驗媳婦的聰明智慧或比較哪個媳婦有掌家的能力,幾乎事事圍繞著“回娘家”這個母題?!扒上眿D”故事類型中,身為丈夫的人幾乎從未出現,公公才是主要角色。換句話說,男子的娶妻是由父親決定,父母之命其實大都指父親之命,落實到婚姻上,也只有翁媳關系的討論。因此,臺灣的相關故事中,才會出現媳婦為了公公與娘家父親對立的情節(jié),說明女子出嫁后,婆家才是她的歸宿,是她真正效力的家,原生的娘家已經成為過去,像閩南語說娘家是“后頭”,其中頗有深意。
“傻女婿”故事中,何以也出現“巧媳婦”這樣的情況?呆傻的男子無能娶妻,更遑論娶到聰慧的妻子,他能娶到“巧媳婦”,是因為父親的關系,為了顧全往后理家、掌家的重責大任,呆傻的男子更需要“巧媳婦”。反過來說,巧媳婦的娘家竟不顧女兒死活,即使女婿是呆傻的,也將女兒許配出嫁。
另一個要思考的是,何以故事類型中,少見“傻媳婦”情節(jié)?這應該也是緣于中國的婚姻是由父母做主,在家族勢力的介入下,無論如何呆傻的男子都能娶到妻子,而愚蠢的女子卻找不到歸宿。任何的父母都不想要愚蠢的媳婦,既不能教養(yǎng)孩子,也不能管家掌家,甚至會成為家族的負擔。康麗指出,巧媳婦是聰慧的,她們安然的持家守成,從未刻意或主動去承擔和代表什么,但她們是“不幸”的,因為她們所要倚靠的男人不夠強大,不能庇護她們和家庭。為了家庭的存在她們必須強悍,走到臺前是時勢所推。*康麗:《角色置換與利益代言——從社會性別角色解讀中國巧女故事》,《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第40頁。傻女婿故事類型中,所以都有一個巧媳婦,無異于說明,越呆傻的男人,越迫使身為父親的人幫兒子找一個聰明的妻子,這個公公想方設法也要找一個巧媳婦,她才能維持這個家族的一切,尤其在公公婆婆百年之后,巧媳婦必定成為這個家族的脊梁,相夫教子,維持家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