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探宇
《禮記·大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859頁。修身之學是儒家學問的核心,它得之于身心體驗與困知勉行,目的是充分發(fā)揮人的稟賦與潛能,建立人的自主、自如、自律、自強的生活。對儒者而言,毫忽不能慢,斯須不可離,無終食之間可以違背,是謂學問之本、立身之基。
在現(xiàn)當代中國,傳統(tǒng)居于主流的儒家思想,受到西方哲學與中國自身政治變革的雙重沖擊。在西方哲學思想的沖擊下,現(xiàn)代儒家致力于發(fā)展自己的形上學體系,試圖以儒家的術語和概念,建立可與西方哲學相并立的理論大廈*這方面的成就,以馮友蘭、賀麟、熊十力、牟宗三諸先生之創(chuàng)獲為代表。除各家全集之外,可參見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xiàn)代新儒家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在政治與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的歷史背景下,現(xiàn)代儒家希望開創(chuàng)自己的政治哲學,形成所謂的“政治儒學”*這方面的作品,以牟宗三的“新外王”為最突出的代表。相關著作可參見:《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0卷《政道與治道》,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干春松:《制度儒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秋風:《儒家式現(xiàn)代秩序》,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美]安靖如:《當代儒家政治哲學》,韓華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在這樣的理論發(fā)展背景下,傳統(tǒng)儒家的身心性命之學更多地被講成一種哲學,而與日常生活修養(yǎng)緊密關聯(lián)的修身之學,卻并未引起相應的重視和研究。對“安身立命之學”確有研究,并大力弘揚修身之道的儒家哲人,典型的如馬一浮先生,甚至被認為“全然是一個冬烘”“了無一毫新意”*李慎之:《什么是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開放研究》1998年第5期,第10頁。。
一切學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解決人所遇到的問題,當代社會的普通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既不是“闡舊邦以佐新命”“解決東西方文化沖突”,也不是“新外王”“建立儒家善政”,甚至不是“心靈無處安頓”“缺乏信仰”等大而化之的思想問題;而是與生活極為切近的問題,如煩躁、失眠、憤懣、無聊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于是,生活常常陷于被動,落入敷衍,流于虛浮的應付,感受不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滋味和樂趣。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儒家修身之學提供了一條值得遵循且行之有效的路徑。然而,修身之學雖廣泛見于古代典籍,但畢竟世易時移,古人的經(jīng)驗離現(xiàn)代人相對遙遠,而且散見諸書,難成體系,指示開導也不夠精詳,因此往往博而寡要,難于效法。筆者認為,在這方面,無妨學習荀子“法后王”的精神,師法近代的儒學先賢,從他們確有成效的修身之道中,取得當今的鏡鑒。
廣東番禺伍庸伯先生的修身之學,精深切要,條理秩然,可以作為近現(xiàn)代儒家修身之學的一個良好范本。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伍先生的學問事跡隱而不顯,但現(xiàn)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曾長期問學于伍先生。梁漱溟先生的人品學問、文章著述,在當代已經(jīng)廣為轉播,為世人所欽仰。他一生修養(yǎng)功夫,得自伍先生之處為多:“伍庸伯先生應該是我心里最折服的人,他在我心目中的重量更無人能相比并,而我們彼此間的關系應該亦說是最親近的和相當深的。”*《梁漱溟全集》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75頁。據(jù)筆者所知,對伍庸伯先生及其儒家修身學的研究闡發(fā),目前還為數(shù)不多*目前關于伍庸伯先生的論文,僅有李錦全:《伍庸伯和他的〈禮記·大學篇解說〉》,《嶺南文史》2001年第1期,第38—41頁;李錦全:《伍庸伯學術思想述評》,伍熾文、徐耀星主編:《抗日儒將伍觀淇》,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0—52頁。將伍庸伯與梁漱溟的思想合為一體加以評論的文章,參見王宗昱:《評梁漱溟論〈大學〉及其對朱王的批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第120—125頁。此外,除偶有論文或提及伍先生之學問之外,鮮有相關研究論文與著作(例如龔建平:《〈學〉〈庸〉工夫論概觀》,《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第56—64頁)。。伍庸伯先生作為近代廣東先賢,為學精切篤實,而且與現(xiàn)代生活殊勝相應,斷不應長期埋沒。筆者希望在這篇文章中總結分析伍庸伯先生的修身學,并借此契機,闡述儒家修身學體系在現(xiàn)代人生活實踐與生命體驗中的特殊意義。
伍觀淇(字庸伯,1886-1952),以字行,廣東番禺人,早年在北洋政府任職,俸入豐厚,為尋求“安心立命之道”,毅然辭去公職,斷除所有生計來源而專于學問,“專心致力于尋求真理功夫,務必得一安心立命所在……一切一切要待自己有了安心立命處再說”*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51頁。。此種不顧一切追求真理的誠意,非平常人所能有。經(jīng)過五年上下求索,對古今中西各種思想加以研求比較,終于認識到儒家經(jīng)典《大學》是修身之本,并集合一批同志之士研求講習??箲?zhàn)時期,他主持廣東挺進第四縱隊的戰(zhàn)斗,以游擊戰(zhàn)的不凡戰(zhàn)績而聞名廣東。同時,伍先生又是一位踐履篤實的儒家學者。1950年冬到1951年春,伍先生借入京訪友之機,應梁漱溟、馬仰乾、黃艮庸等友人之邀,以《大學》為中心,講習修身之學凡12次。此次講學記錄被梁漱溟等整理出來,并配以圖表,稱為《〈禮記·大學篇〉解說》。伍先生一生秉持“述而不作”的宗旨,講書而不著述。為介紹伍先生的思想,梁漱溟撰寫了《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序》及《禮記大學篇伍氏學說綜述》兩篇文字。這些文章,特別是梁氏之“綜述”,是研究伍先生修身之學的基本資料*梁漱溟將關于伍先生的這些材料集中起來,與嚴立三《〈禮記·大學篇〉通釋》一起,編成《〈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一書。此書由巴蜀書社于1988年出版,署名為“梁漱溟著、編”,后編入《梁漱溟全集》第4卷,其存續(xù)文獻之功實不可沒。但以伍先生之著作歸入梁先生名下,終有不妥之處。2015年北京商務印書館重新出版此書,恢復了伍庸伯先生之署名,以梁先生為編著者,則于事實較為相合,其書名改為《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最為得體。。伍先生的傳記資料則匯編為《抗日儒將伍觀淇》一書,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伍熾文、徐耀星主編:《抗日儒將伍觀淇》,前揭書。。
伍庸伯修身之學,致力于身心合一的體驗與實踐,其功夫境界完全落實于生活中。例如,伍先生有午睡習慣,要睡一刻鐘,就可以坦然睡去,按時醒來;抗戰(zhàn)時期,領導軍隊作戰(zhàn)之際,也能貫徹如一,足見其心靜氣平,坦懷無累。*黃艮庸:《追憶伍庸伯先生(二)》,伍熾文、徐耀星主編:《抗日儒將伍觀淇》,前揭書,第229頁。修身之學徹上徹下的功夫主腦,在于“誠意”二字。伍先生認為《大學》最重要的是“格物致知”和“誠意”兩章。*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169頁。“格物致知”講的是深入認識身心與家、國、天下的本末先后關系,落實于對“修身為本”的真切信仰;“誠意”一章則指明身、心、事之間的關系是以“意”為樞紐的。他直指人心,以擒龍?zhí)襟P之手直抉要旨,指出“要正心修身,即須從意下手”*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意”是身與心的集中交匯處,發(fā)于心而形于身,是內(nèi)外隱顯的關鍵?!耙粋€人的身心內(nèi)外表里,如影隨形,相應不離,無隱微之不顯現(xiàn)。”*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伴L時間種種意的積蓄下來,而整個人格以成?!?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為什么要特別地關照“意念”?因為人的每個意念都不是憑空而來,“一念動與他念有關,一事作與其他事有關,今天動一念,作一事,與明天后天乃至未來很遠的動念作事都有影響,不會空過的”*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
從反面來說,“誠意”就是要避免“不誠”。如果說“誠”是表里內(nèi)外如一,“不誠”則是指表里內(nèi)外不如一,并不僅指道德上的自我隱瞞或自我欺騙。道德上的不誠,是自欺而兼欺人;而“不誠”的基本含義,則是指身心不能合一,意志與心靈分離,從而在生活中落于被動,散漫應付。平常人的心思是被動的,受到身體、稟賦、習慣的種種約束而不能自主,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三心二意、心浮氣躁。所以,日常生活中丟三落四、失眠、走神等小的表現(xiàn),其實都是誠意功夫未曾做到的表現(xiàn)?!俺H藨T有的粗心大意都是不誠,都是自欺?!?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耙獠徽\的人,在自己做人上麻麻糊糊,不認真,散散漫漫不要強,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壞人,而不可能成功一個好人?!?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
如何真正做到誠意而避免不誠呢?修身功夫的前提是“信得修身為本而后精神回到身上來”*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這被稱為“微明”“自家明德之用漸啟”*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微明乍啟,一片虛懷若谷之狀,方可致力于誠意之道。這里,必須有具體切實的用功方法。伍先生曾用四句話概括其修身之道:“重點在當下,方向即用力,其道合內(nèi)外,功夫有無間。”*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61頁,第152頁,第50頁,第50頁,第54頁,第47頁,第168頁,第136頁,第181頁,第170頁。重點在當下,是說精神集中在當下,自然而完整;方向即用力,是說方向是反著的,時時留心自己;其道合內(nèi)外,是說修養(yǎng)好的人,既不忽略內(nèi)在修養(yǎng),也不忽略外在事務,譬如擦鏡子,擦亮鏡子和明照萬物是一體之兩面;功夫有無間,是說不需要刻意揠苗助長,只要改去不良習氣,回到天性本然即可。總結成一條,那就是留心自己的意念,把四面八方散落的精神收斂回到自己內(nèi)心,不散漫,不懈怠,精神逐漸凝聚為一,昭昭然當空四照。這種功夫入手極為簡易,不必打坐習靜萬事不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試行練習,雖然一開始必然會由于違逆習慣的自動運行而令人感到難受,但久久行之,必有變易氣質(zhì)、熟極而化的時刻。此時,無時無刻而非學,隨時隨地而有證,生命透出日?,嵥榈臓拷O而找到自己的進路,趨于自主、自律、自如,日益真切地體認誠意慎獨的境界。由于意念的專注、明德的朗照、志向的專一、心態(tài)的清明高遠,種種外界的牽累和羈絆全如同巨海上的浮漚泡沫,不足為意,最終將達到“清明在躬,不為物累”的身心合一之境。
伍先生拈出“誠意”作為功夫的總綱,然其學問既特重修身之踐履,必然有其步步深入的功夫次第。第一步,留心于身(留心一切言動行事);第二步,留心于隱微之意(言動行事的先導);第三步,身心合一慢慢慣熟,終至功夫日密,臻于內(nèi)外一如,不再有間斷之時。伍先生將誠意功夫分為兩個關口:“人己關”、“內(nèi)外關”?!叭思宏P”須做到“責己不責人”,深刻認識自己,時時責于己而不責人,就可以算過關,但此時猶有做作的成分。隨著意念逐漸更加明澈,外面一切俱收照于內(nèi)心,到“外即是內(nèi),更無所謂外”時,則過了“內(nèi)外關”。如此,身心內(nèi)外均能打成一片,時時反觀內(nèi)照,神不外馳,心自精明?!皟?nèi)心自覺隨以漸漸開大明強,耳目所接,思慮所動,以至一言一動,皆在覺照之中……外即是內(nèi),渾無內(nèi)外之分了。由此路而上,不難實證天地萬物一體之仁?!?/p>
伍庸伯先生的修身之學,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是針對人類生命中所遇到的重要問題,即心思散亂、不能善用其心而提出的一套解決之道,這對于現(xiàn)代人或許尤為重要?,F(xiàn)代人心靈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有所牽,有所蔽,精神分散而不集中,生命表現(xiàn)無力”*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163頁。。這個問題的一大病根在于身心分離、三心二意,假若身心合一、精神完聚,生命的力量就能如源泉混混,不舍晝夜。像程朱理學那樣追求“格物致知”,或致力于王陽明所揭橥的“致良知”,未始不能解決問題。但對現(xiàn)代人而言,或失之迂遠難求(程朱一系),或失之高峻難攀(陽明一系)。如前所述,伍先生之學恰恰是解決現(xiàn)代人心靈問題的對癥之藥,是古老儒學貢獻給現(xiàn)代社會的一劑良方。它的特色是身心合一,恰恰是針對現(xiàn)代人的身心分離而來的。它以“誠意”為根本,教人把散亂的精神收攝回內(nèi)心,入手極其簡易方便,任何人都可以持循;又有嚴密的功夫次第,依之而行,可以由生而熟、由淺入深,如登高之梯可階而升。伍先生的修身學,不但可以解決現(xiàn)代人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心靈問題,還為有志于深入研求儒家修養(yǎng)功夫的人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取徑之資。
伍先生之學,也十分符合當代積極心理學的潮流。根據(jù)心理學研究,人腦中的決策系統(tǒng)有兩個:自動化系統(tǒng)和控制化系統(tǒng)。自動化系統(tǒng)主管各種情感與欲望,它的演化時間漫長,發(fā)展較為成熟,力量極大;而控制化系統(tǒng)負責人的理性與意志,它的演化時間短暫,雖然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顯著標志,但其力量常常不足,難以與自動化系統(tǒng)相抗衡*關于自動化系統(tǒng)和控制化系統(tǒng)的差異與沖突,參見[美]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胡曉姣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將這兩者形容為“象和騎象人”,即一個小小的騎象人(理性與意志)騎在一頭巨大的大象(情感與欲望)之上,認為直接與大象對抗必定失敗,應當用巧妙合適的手段去馴服它*[美]喬納森·海特:《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李靜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前揭書,第20—24頁。。伍先生的修身之學,正是一種“馴象”的功夫。他不是一味進行道德宣教,也不憑空摹畫理想化的境界,而是坦白承認平常人的生活很容易落于自欺與不誠,并且從“誠意”與“微明”入手,強調(diào)從生活中調(diào)養(yǎng)心性,功夫上“淺深先后分有層次”,易于把握遵循。梁漱溟先生總結伍先生之功夫進路的優(yōu)點:“刻刻鞭辟近里,隨功夫之進而明德以明;澈始澈終,一路下來,其間只有生熟,更無轉換?!?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27頁。伍先生所強調(diào)的誠意功夫,是以真誠而充沛的情感,取代散亂而糾纏的雜念,從而達到一種當下活潑、欣悅不能自已的心理狀態(tài)。這與積極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等當代心理學所倡導的科學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伍先生修身之學之所以適應現(xiàn)代生活,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現(xiàn)代人的事務十分繁忙,學業(yè)、家庭、事業(yè)占據(jù)著有限的時間資源,因此,從事日常的修養(yǎng)功夫,將做功夫和日常做事結合起來就顯得十分必要。在伍先生那里,“聰明不向外用,精神回到身上來”絕不是一句虛言,聰明越是向外用,越是損耗的厲害,反而失其聰明,而精神越回到自己身上,越能夠做事做得恰到好處。故而,儒家的修身功夫不會流于枯寂孤獨的清修,恰恰會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上體現(xiàn)出來,而日常的做人做事,又隨時隨地都是在修養(yǎng)身心。真正有儒家學問涵養(yǎng)的人,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待人、處世、應物、理事,必能洞明練達,沉著穩(wěn)密,勝于不學之人?!傲魉酌繉⒆鋈撕妥鍪驴闯蓛山兀詾槿撕貌灰欢ê軙鍪?,而做起事來很能干的,不一定是好人……其實這些觀念全是錯誤的……真曉得做人,一定能夠做事;真曉得做事,一定能夠做人?!?同上,第67頁。做事的精明覺察有賴于粗疏昏昧之氣的去除,內(nèi)在力量充裕完備了,向外拓展的空間自然會變得恢廓宏大。修身之學的功夫效驗,可以用“心正身修,內(nèi)外得力”“精神完整地在當下”來概括?!靶恼硇?,內(nèi)外得力”是指人們打破了私己小我的界限,仿佛投入更大的生命之中,到了物我渾然一體的境界;“精神完整地在當下”是說人們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不受外物的牽累而成為真正的自己。這兩層意思相反相成,類似于現(xiàn)代心理學中的“心流體驗”,可以帶來極高的幸福感*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是指個人精神專注,完全融入到活動中的感覺,心流體驗發(fā)生時會給人以高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參見[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生命的心流》,陳秀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33—36頁。?!皩W者精神振作(集中),心地光明,大有受用?!?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52頁。
另一方面,把現(xiàn)代生活的所有問題一概歸之于心理問題是不恰當?shù)?,而伍先生之學也不是個人主義的自我修養(yǎng),而是有深切的社會關懷。伍氏之學是體用一如的一本之學,決非如明儒王心齋之“淮南格物”,一味強調(diào)愛身、尊身、保身,甚至認為“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一》,沈善洪主編,夏瑰琦、洪波校點:《黃宗羲全集》第7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32頁。。伍先生的學問純是從《大學》而出,以修齊治平為蘄向,常稱引孟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楊伯峻:《孟子譯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67頁。,強調(diào)“格物致知”就是從思想上認識家國天下為一體,“修身為本”是要真切體認到家國天下的“本”就是自己,從而具有鮮明的道德意識、擔當精神。伍先生的身心修養(yǎng),使之在抗日游擊對敵作戰(zhàn)時指揮若定,成為一位有德有謀的儒將。這種以儒學的生命智慧潤澤自家生命,以此神清智朗的生命完成種種有益之事業(yè),達到治國平天下之效的人生歷程,也為現(xiàn)代人學習和運用傳統(tǒng)文化樹立了光輝典范。當今社會,人們遇事容易規(guī)避責任,一味責人,很少責己,人心漸趨散漫,爭執(zhí)不休,誤會不止,秩序觀念混亂,道德日以陵替,原因之一就是人們?nèi)狈ψ约簩崬榧覈煜轮镜恼J識。伍氏之學從身心修養(yǎng)立基,不是空泛的道德說教,但其提振社會道德的價值,卻從其調(diào)整人心的功效而來,猶如為社會固本培元,其效果是長遠的。
儒家之學并非和西方類似的哲學,儒家之學的“精神陶冶”與“心靈磨練”,體現(xiàn)在伍庸伯先生的修身之學上面,更加貼近日常生活中刻刻不停、生生不息的實踐。以身體鍛煉為喻:終日閱讀體育書籍不能使身體變好,只有根據(jù)自己身體的狀況,長期堅持合宜的體育鍛煉,身體才能保持健康狀態(tài)。同理,儒者的修為不是直接從書冊上拷貝下來,而是需要日日不間斷地做功夫,否則便不可能收到變易氣質(zhì)之功。伍先生的學問即是如此,這種不間斷的功夫著落在日常生活中,又有極其簡易平和的特質(zhì)。如梁漱溟先生所論,伍先生之學可謂“起手平易,人人可以循由;不論天資,只在有志無志;果然力行不怠,遲早有成”*伍庸伯、嚴立三著,梁漱溟編著:《儒家修身之門徑——〈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家解說》,前揭書,第244頁。。
當代的儒學研究者,于儒家修身功夫的研究頗為不足;當代儒家的學術成果可謂洋洋大觀,但指點學人用功次第的平實篤誠之作卻是鳳毛麟角。在不少儒學研究著作中,哲學概念與思辨框架的導出,大多顯得過于輕易。伍氏修身之學,特點在于志慮真切,踐履篤實,總括而言就是“懇切”二字。相當一部分現(xiàn)代儒家學者,限于教養(yǎng)及學養(yǎng)之不足,其修養(yǎng)之缺欠可謂甚多。當代儒家借力于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潮流,傳播雖然頗為廣泛,但大多體現(xiàn)于一般性的道德教訓與習俗儀式之中,對人的影響只及于淺層,不能直達本源,收其全功。若能借鏡于伍氏之學,將《大學》之道落實于生活中,則能收到知行合一、陶鑄人格之效。
不可否認,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有其運行規(guī)律和構建準則。人們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念結構,亦有自己的選擇自由。解決生活問題和心理問題,有諸多方案可以嘗試,筆者不認為儒家修身之學是唯一的靈丹妙藥,也不認為它能解決現(xiàn)代人的一切問題。但儒家修身之學的確提供了一種基于東方傳統(tǒng)文化,又符合現(xiàn)代心理學基本規(guī)律的選擇,為人生旅程開出一條平正坦蕩之路,對于中國人的修身養(yǎng)性,相信能提供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