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摘要:由德國人設立的青島觀象臺,其管理權幾經(jīng)變更,最終回到了中國人民手中。青島觀象臺積極開展天文、氣象、海洋等方面的科學觀測、研究及國際合作,是近代中國天文學、氣象科學、海洋科學等自然科學的發(fā)祥地。
關鍵詞:青島觀象臺 管理權 學術研究 公共服務
青島觀象臺坐落于青島市區(qū)的觀象山,憑借位于山巔的優(yōu)勢,又有著瀕臨膠州灣畔的得天獨厚優(yōu)勢,在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及海洋科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影響。
一、管理權的變更
1898年,德國霸占膠州灣,開始了在青島的殖民統(tǒng)治。德國人對青島的統(tǒng)治政策是將其作為遠東的“模范殖民地”,因此積極發(fā)展文化、教育、科學等事業(yè),青島觀象臺即德國近代文明在青島的遺產(chǎn)。
青島觀象臺的前身是德國海軍于1898年在青島館陶路1號成立的簡易氣象臺,主要從事氣象觀察、預報工作。1900年,德國殖民當局正式設立“氣象天測所”,并增加了天文觀測及報時的工作。1905年,氣象天測所遷往水道山,水道山也因此得名觀象山,由此開始了青島觀象臺在觀象山的百余年歷史。1909年,德國政府派遣天文學家布魯諾·梅伊爾曼出任氣象天測所負責人,增添了赤道儀、子午儀、地震儀、地磁儀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定期進行氣象觀測、航海天氣預報、潮汐觀測、地震測量、地磁測量、記時以及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并提供授時及天氣預報方面的公共服務。1911年,氣象天測所正式更名為“皇家青島觀象臺”,有了更穩(wěn)定的財政來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對德宣戰(zhàn),隨后占領了青島地區(qū),并迫使北洋政府同意日本接收德國在青島乃至山東的各項權益,青島觀象臺也同樣落入日本人掌控中。日本當局將青島觀象臺更名為“青島測候所”,逐漸恢復了該機構的業(yè)務,每日的氣象觀測由原先的三次更改為了六次,觀測精度更高、細致度更深,并在膠濟鐵路沿線設立多處測候戰(zhàn),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氣象信息網(wǎng),但日本控制下的青島測候所僅剩專門服務于軍事活動的氣象、地磁、地震三項業(yè)務,對觀象臺的長期發(fā)展造成了的阻礙。
巴黎和會上中國要求接收德國在山東的各項權益被列強所拒絕,導致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國內也發(fā)生了五四運動。華盛頓會議上,日本被迫同意將青島歸還中國。1924年2月15日,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交涉,青島觀象臺終于回到了中國的手中,更名為膠澳商埠觀象臺,由原中央觀象臺氣象科科長、中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的奠基人蔣丙然任臺長。1930年,氣象臺正式改稱“青島觀象臺”。
抗戰(zhàn)期間,日本再次占領青島,將青島觀象臺改稱青島測候所。1945年,歷經(jīng)八年輾轉,青島觀象臺的管理權重新回到中國政府手中,并復名為青島觀象臺,各項業(yè)務逐步恢復、發(fā)展。
在40余年間,青島觀象臺的管理權先后經(jīng)歷了德國、日本、中國、日本、中國的變化,這反映了近代中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曲折與艱難。
二、學術活動與公共服務
盡管面臨諸多困境,但青島觀象臺仍發(fā)揮了很大作用。青島觀象臺主要從事氣象、天文、地磁、地震、海洋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是我國近代天文學、氣象科學、海洋科學等自然學科的發(fā)祥地。
完成接收工作后,蔣丙然聯(lián)合竺可楨等人,于1924年10月在青島觀象臺成立中國氣象學會以推動中國氣象科學的發(fā)展。該學會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自然科學學會,在推動氣象科學人才培養(yǎng)、學術交流、知識普及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925年,青島觀象臺利用德國人留下的16厘米口徑望遠鏡,開始對太陽黑子進行觀測和研究,為中國人研究太陽黑子提供了寶貴資料。
1925年7月,國際天文學會決定組織萬國經(jīng)度委員會,負責利用無線電測量各國經(jīng)度事宜。1926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應萬國經(jīng)度委員會主席費利耶先生的邀請,青島天文臺臺長蔣丙然及該臺工作人員高均、宋國模、徐匯平等人參加了這一工作。為順利完成該項工作,青島觀象臺專門對德占時期的儀器進行維修,并添購了新式儀器,圓滿完成了測量任務,受到萬國經(jīng)度委員會的贊賞。青島觀象臺是當時唯一受邀請參加測量經(jīng)度工作的中國科研機構,此次合作也是標志著中國天文學界國際合作的起點。1933年,青島觀象臺參加第二次萬國經(jīng)度委員會的測量工作,同樣圓滿完成了這項國際合作項目。
青島觀象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也是當時中國海洋觀測與研究等學術中心。1928年,青島觀象臺開始從事海洋科學研究,對膠州灣及附近海域的海水表面溫度、海水深度、潮汐、海洋生物標本等數(shù)據(jù)進行搜集、分析。青島觀象臺還創(chuàng)辦了學術刊物《海洋半年刊》,這些舉措標志著中國海洋科學研究事業(yè)的起步,也為后來中國海洋研究所的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礎。
1931年,青島觀象臺建成了一座直徑7.8米、高14米的圓頂天文觀測室,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最先進的。1932年,青島觀象臺引進了一架口徑32厘米、焦距3.5米的天體照相儀,標志著中國天文事業(yè)正式步入現(xiàn)代之行列。隨后該臺3次對日全食進行了觀測。
在科學研究的同時,青島觀象臺還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主要是授時及天氣預報工作。授時工作在德國統(tǒng)治時期就已開始,不過是采用正午時分放炮的方式來通知民眾。1924年,回到中國人民手中的青島觀象臺改采電放炮的方式報時,這是中國人提供的最早的授時服務系統(tǒng)。1926年以后,該臺又采用無線電授時,精度大大提高,并在青島主要街道及機關設置時鐘,方便人們對時。中國收回青島氣象臺后,恢復了地面氣象觀測,發(fā)布天氣預報,并向青島附近海域的船舶提供天氣圖,有效降低了海難的發(fā)生頻率。1930年代初,觀象山被辟作公園,青島觀象臺被譽為“穹臺窺象”,位列青島市旅游十大景點之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三、結語
青島觀象臺是我國第一個從外國人手中接管的近代觀象臺,其管理權歷經(jīng)德國、日本、中國的多次轉變,命途多舛。同時為中國的天文學、氣象科學、海洋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1949年以后,青島觀象臺劃歸中國科學院,即如今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繼續(xù)在天文科學研究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并成為知名的天文知識科普基地。
參考文獻:
[1]余凱思.在“模范殖民地”膠州灣的統(tǒng)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295-296.
[2]杜昇云,崔振華,苗永寬,等.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轉軌與近代天文學[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79-282.
[3]吳燕.近代科學地域擴張背景下的國際經(jīng)度聯(lián)測——以中國境內的測量為中心[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1,(04):426-428.
[4]曲金良.藍色青島/文化青島書系[M].青島出版社,2012:187-189.
[5]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20·第11卷“近代前編(1840-1919)”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22·第12卷“近代后編(1919-1949)”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61-1362.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五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