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作文教學的評改方面我存在著困惑: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付出艱辛的勞動,而學生大多只看看評語和分數(shù),對于老師的修改和意見根本不在意,也不反思此次作文的得失。久而久之,不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根本難以提高,而且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會下降。
目前,我校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正深入進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已深入人心,“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忽視,就是在寫作及其評改活動中也同樣不能忽視。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應改變做法,打破常規(guī),改革創(chuàng)新,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出來,要將作文評改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因此,我們備課組商量決定采取學生集體評改作文的方式,將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
下面我將作文評改的具體模式表述如下:
一.學生評改作文的步驟。
第一步,老師初讀。這是學生評改作文的準備步驟,主要通過教師閱讀少部分作文以了解學生當次作文的大致情況,為下一步的學生集體評改作好準備。一個語文老師一般教兩個班,每次作文約有100篇。由于學生年齡相當,社會活動經(jīng)驗相似,認識問題的能力沒有太大區(qū)別,因而學生作文水平總體來說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現(xiàn)共性問題也比較多。所以可將作文按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分成好中差三個層次,每次老師只詳讀各個層次中的幾篇,并注意抽出好中差作文各一至兩篇典型作文以備學生集體評改時用。
第二步,學生小組試評。這是學生評改作文的關(guān)鍵一步,必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作用。要求學生按評改要求,從審題、立意、結(jié)構(gòu)、語言等方面分別給作文打分,并寫簡評。然后老師組織同學們隨機抽取幾本作文,對評改進行討論交流。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個人評改--小組討論—老師點評--達成共識”的階段后,文章的好壞尺度,心中就基本有數(shù)了。
第三步,學生正式互評。就是學生依據(jù)第二步的批改經(jīng)驗及標準進行對子互評。老師對錯字、病句、佳句的批改符號作統(tǒng)一規(guī)定,要求學生使用統(tǒng)一的格式對所評改作文進行標記,分項評分并寫出評語,最后加出寫出評論,并簽上姓名。初次評改時,老師應鼓勵學生討論、提問。若時間允許,還可以讓學生按同樣的格式交換再評。若堂上沒有時間,學生的互評或者再評也可留作當天作業(yè),試過幾次,因為課后不受時間限制,效果往往更好(剛開始,學生習慣沒養(yǎng)成前慎用)。
第四步,自我反省。作文評改本身就含有兩個步驟,就是“評”和“改”。為了讓學生真正做到“一次作文,一次收獲”,還可以布置學生拿到自己作文后,比照分數(shù)評語及自己修改作文的經(jīng)驗,寫出200字左右的“自我反省”,要求學生自行總結(jié)本次作文的得失優(yōu)劣及修改意見。這個步驟一般安排在晚自習完成。然后,老師收上作文,抽查部分作文的評改情況,并挑出優(yōu)秀作文在課堂上交流展示,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提高。
以上四步就完成了作文評改的一個循環(huán)。為避免評改方式的單一化,老師也可適當變通做法,例如讓學生先課外互評,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評改情況抽出典型,堂上共評,同時總結(jié)。學生互評一環(huán)可以是“自選式”,即學生自愿結(jié)成“對子”;也可以是“指定式”,即由老師安排小組之間或者水平相差不大的學生之間互評。如此一來,學生“厭寫厭評”自然變成“樂寫樂評”。
九年級學生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后,不僅能明確一篇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內(nèi)化理解優(yōu)秀作文的標準。一些學生甚至還能指導別人應該怎么寫,不應該怎么寫,這樣他自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有了本學期的基礎(chǔ)訓練,我們可以從下學期開始進行系列化訓練,先從記敘文開始,再到說明文,最后到議論文,集中訓練,各個擊破。
二、總結(jié)收獲。
經(jīng)過一學期的訓練,我發(fā)現(xiàn)運用這種作文批改模式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1. 大大提高語文老師的作文教學效率,不再重復低效甚至無效的勞動。語文老師不必整天沉浸在批改作文的陰影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更有效的教學工作中,比如準備作文的評講事宜。
2.大大縮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來,兩個班的作文,老師最快也要兩個星期才能批改完,反饋下去,如稍一耽擱,就個把月才能批完。這樣學生早已沒有了新鮮感,甚至忘得一干二凈了,至于修改的興趣更無從談起了。而這種作文批改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及時反饋,縮短周期。
3. 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果學生作文的長處不能及時的肯定,問題不能及時讓學生了解改正,作文中的問題依然存在,那么作文水平是難以提高的。而采用這種作文評改模式,一周內(nèi)即將作文反饋給學生,學生寫作的新鮮感依然存在,滿足學生心理渴望。
4.大大減少了學生寫作時選材立意上的偏差。由于經(jīng)常訓練,學生對于各類文章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要求,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寫文章時在選材、立意、表達方面的偏差可以明顯減少。
5.大大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作文評改當中,學生積極參與,對于同一篇文章,同學之間往往意見交鋒,激烈爭辯,思想觀念相互撞擊,學生開拓了思路、激發(fā)了靈感,提高了思辯能力。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在品評他人文章時,能比較全面地辨別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相對客觀地評出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在作文評改之后,既能修改自己的作文,也能將評判他人作文的標準內(nèi)化為自己寫作時的注意要點,從而也從側(cè)面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作者簡介:
劉永波,男,漢族,1985年3月生,陜西省鎮(zhèn)安縣人。陜西省商洛市鎮(zhèn)安慧源學校初中部語文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本科學歷,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