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全宋詩》資料豐富,浩如煙海,對研究楚漢人物劉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宋代詩歌中描寫劉邦的詩句能夠突出劉邦個性的獨特性、時代性與可接受性。宋詩里描寫的劉邦,他布衣提劍取天下,能夠知人善任、統(tǒng)領全局、寬容仁義,但也有自身的性格缺陷,如狎侮、無賴、猜忌、記舊怨等。宋詩對他的描寫,展現(xiàn)了宋代文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劉邦的認識與評價。
關鍵詞:宋詩 劉邦 個性 認識
宋代詩歌中評論劉邦的資料多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寫劉邦的寬容仁厚、任人唯賢、掌握全局;另一方面寫劉邦的性格缺陷。宋代詩歌中對劉邦形象的著墨,有居高位的重臣,也有仕途不得意的文人,后一部分人多寫劉邦溺儒冠的故事,借此表達自己仕途不如意的愁苦之情。
一.得民心、順天意、施仁政
李昉在《題岱宗無字碑》寫到“不因封禪窮民力,漢祖何緣便入關”①。此處的“岱宗”指泰山,自古以來,皇帝都會為了鞏固自己的帝業(yè),去泰山封禪,借以彰顯皇權(quán)威嚴,成就千秋霸業(yè)。從另一方面來說,去泰山封禪會耗費大量民力、財力,不利于百姓休養(yǎng)生息,正常耕作勞動。封禪是古已有之德禮儀,《史記·封禪書》卷二十八張守節(jié)《正義》曰:“此泰山上筑土為疆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薄段褰?jīng)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②以史為鏡,舜、禹、孔甲、湯、武王伐紂,體現(xiàn)的是當權(quán)者重德重民。那么,封禪不僅是皇權(quán)的象征,同時也是統(tǒng)治者向上天傳達政績借以宣揚君權(quán)神授統(tǒng)御百姓。以秦始皇封禪為例,秦始皇封禪是為了鞏固皇權(quán),得以千秋萬代,可是秦始皇封禪之后十二年,秦朝就滅亡了。漢高祖不是靠封禪得以長久統(tǒng)治的。古者封禪為蒲草,惡傷山之土石草木,要以德服人,才能長久。那么,沒有德行,又怎么能夠說封禪便能強化政權(quán)呢?漢高祖得以王關中,得到百姓擁戴支持,并不是靠封禪強化自身權(quán)利,而是體恤、撫慰百姓。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對百姓施仁政,心存百姓,實施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生產(chǎn)生活的政策,才會使政權(quán)更加穩(wěn)定。漢高祖劉邦素有“寬大長者”之稱,剛?cè)腙P中,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不殺懷王,尊懷王為義帝。不接受秦人的酒食(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劉邦的一系列惠民措施,使得他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一個寬仁、慈悲的仁者形象,自然能得到百姓的喜愛和擁戴。
李昉一生總體上身居高位、榮華富貴,深受當朝皇帝喜愛,對太宗、世宗等皇帝的政績大加贊賞,以當今圣上的豐功偉績比擬勞苦功高,同樣體恤百姓的漢高祖。另外,趙公豫在《高祖廟》中寫到“秦王約法成王業(yè)”③,寫劉邦入關與秦民約法三章,也體現(xiàn)劉邦心懷百姓、仁德的形象。趙公豫是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常言:“吾求為循吏,不求為健吏?!彼梁袂蹇?,平居以清坐為適,無毫發(fā)干州縣,居官廉正。趙公豫是一個以身作則的父母官,也正是因為他自身的清明廉潔,當時朝廷主事者的昏庸無能,只顧一味求和,不為國家穩(wěn)定、安全和百姓生計考慮,渴望當權(quán)者和為官者心懷仁德以穩(wěn)國邦。
二.狎侮、記舊怨
李綱在《高祖》中寫到:“落魄劉郎仗眾謀,無心將將卻成優(yōu)。誰言大度能容物,舊怨還對羹頡侯?!雹軇钤诒娢晃某嘉鋵⒌膸椭拢瑥囊粋€默默無聞的泗水亭長在風云變幻的秦漢之際,成就帝業(yè)。都說劉邦大度寬容,能夠包容他人缺點,只是在登帝位后,分封同姓王時,唯獨不封劉信。只因嫂子在他未發(fā)跡時,不予他飯食,因此得罪于劉邦,劉邦便心存怨念,不封嫂之子劉信為王。
至于劉邦愛記舊怨、狎侮的性格特點,在另一件事情上,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時未央宮建成,劉邦大宴群臣,巧妙地問其父即太上皇:“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劉邦怨父親在自己未發(fā)跡時嫌棄自己不務正業(yè),如今已成為天下之主,反倒將自己的小心思顯露出來。
李綱歷經(jīng)徽宗、欽宗、高宗,多次反對和議,希望皇帝能力主抗金,匡扶社稷,多次提出備戰(zhàn)、抗戰(zhàn)之策,但多不為統(tǒng)治者采納。借此首詩來表達自己的一份赤誠之心,希望皇帝能大度能容,接受諫言,而不是茍且偷安。李綱此詩應大概寫于宋高宗時期,李綱在此期間反對避地東南被貶,后又被罷官,曾疏奏攻戰(zhàn)、守備、措置、綏懷之策。他反對投降,主張“一切罷和議”,因主張堅決抗金及反對投降活動,為宋高宗和主和派所不容。宋代本就戰(zhàn)役不斷,多涌現(xiàn)出抗戰(zhàn)志士,這也是眾多仁人志士的心聲。這些仁人志士都渴望皇帝能為社稷生民安危,全力抵抗金兵侵略者,重用身邊的抗戰(zhàn)英雄,而不是聽任主和派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劉邦因小事記怨其嫂,李綱借此詩希望皇帝能以此為戒,大度包容進諫逆耳之言的忠臣并重用他們。
三.殘忍無情、誅殺功臣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藤公常下收載之。”劉邦在項羽的急兵追捕下,將自己的兒女推下車,減輕車承載的重量,這樣就能夠讓自己活命,不被敵軍所擒。周紫芝《讀高帝紀》“叔孫晚見推”⑤正是敘述了這件事情。作為父親,劉邦竟然能狠心推兒女下車,置兒女于危險中。另外,在項羽要烹煮其父太公時,劉邦說“則幸分我一杯羹”。劉邦對自己至親之人的態(tài)度和方式,成為后人詬病他殘忍無情的一個方面。在中華民族歷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觀念里,都崇尚“父慈子孝”,方可成一家之和。詩云:“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比私愿改杆B(yǎng),作為子女就要為父母誠心盡孝道,這是做人最基本的人倫道德,一個人若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能說是一個忠厚之人呢?身為父母,應當以仁慈之心、以道德教化子女,并把教育子女作為立人之本,使子女成為有用之才。父慈子孝,先和家庭,再和國邦。劉邦身為父親,不顧兒女性命,是其自私、殘忍的表現(xiàn);身為人子,竟然會說“分我一杯羹”,是不孝的表現(xiàn),并不是特殊情況下救人的特殊之策,也不是他的冒險行為。
劉邦誅殺功臣也體現(xiàn)他殘忍無情的另一方面。endprint
劉邦登上帝位后,開始誅殺功臣,其實多是有疑心功臣恃功而驕,威脅自己剛剛得到的政權(quán)。有句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的人自古就會被皇帝忌憚,當然,劉邦也不例外。他在奪取天下后,剪除心腹之患與有功之臣。例如:滅燕王臧荼;滅韓王信;族滅趙相貫高;廢趙王張敖為宣平侯;討伐趙相陳豨;以謀反罪族滅梁王彭越,并將其剁成肉醬,分給大臣食用;以謀反罪討淮南王鯨布;以謀反罪討燕王盧綰;將楚王韓信貶為淮陰侯后以謀反罪族滅韓信。樂雷發(fā)《高祖》“劍外功臣剩幾多”⑥,當年陪伴劉邦打天下的幾位功臣都被以各種理由誅殺,趙公豫《高祖廟》“遠引留侯悲鳥兔,矜功韓信困牢籠”,周紫芝《讀高帝紀》“韓彭旋烹戮”,均體現(xiàn)出劉邦誅殺功臣、殘忍無情的性格特點。
四.溺儒冠、輕儒生
《史記·酈食其傳》:“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取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贝苏f被用來視為輕視儒生之典。
周紫芝《讀高帝紀》:“始皇坑儒生,秦室遂顛覆。取冠溺其中,仍乃踵前躅。亭長初吏民,秦事鑒已熟。事有異取舍,安用自窘束。”⑦先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來漢高祖劉邦卻依舊遵循秦朝不重視文化的老路,輕視儒生,失去商山四皓的輔佐與支持。周紫芝借此詩諷諫皇上要重用賢才,誅奸邪,匡明社稷,驅(qū)除外敵,才可以保衛(wèi)家國。另外,韓維在《謁漢高帝廟》中寫到:“升堂欲進拜,猶怯戴儒冠?!雹嘤纱丝梢缘弥?,韓維對劉邦“溺儒冠”一事仍心存芥蒂。韓維本身好古嗜學,一身才華,父沒后,閉門不仕。雖后來也曾入仕居高位,但因自身性格原因,不曾長久?;潞3粮。n維后拜謁漢高帝廟,看到破敗的漢高帝祠,心中不勝緬懷感慨。漢高帝祠也曾是無比輝煌,受人萬般敬仰,如今卻是一片狼藉不勝當年輝煌模樣。隨著時間推移,已不知有何人來祭祀這位皇帝的祠廟,殘碑殘垣,漢朝的輝煌已不復存在,看到汝瓷破敗的漢高帝祠,韓維就像看到落魄的自己一樣。王十朋《漢高帝》:“雖然能用三人杰,已失商山四老翁。”⑨劉邦雖能用韓信、張良、蕭何為自己開拓江山,但因自己輕視儒生,失去商山四皓的輔助。劉邦輕視儒生與他少時不喜讀書、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有一定關聯(lián),也與他出身布衣有關。劉邦以一把斬蛇劍取得天下,他是馬上取天下的皇帝,剛剛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自然會有所驕縱,認為武便能安天下,文便顯得沒那么重要。于是,劉邦在其初起時便有了“溺儒冠、輕儒生”的想法和舉動。另,陳普《漢高帝》八首中其二,有“莫把溺冠輕議論,要觀過魯太牢心”⑩。陳普向世人傳達的想法是:莫要抓住劉邦“溺儒冠”一事高談闊論,要看劉邦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孫世襲為奉祀君,成中國歷史上拜祭孔子第一人。由此來看,劉邦在做皇帝初期對儒生確有輕視之意,后來在治國安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文治天下的重要性,便祭祀孔子墓,表明自己意識到詩書治天下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司馬遷.《史記》[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3]許曉燕.《史記》劉邦形象淺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38.
[4]屠忻悅.《史記》中劉邦負面形象特點及其原因[J].文學教育,2016(11):56.
[5]蔣波.劉邦“烹吃”父親行為簡辯[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11.
注 釋
①《全宋詩》卷十三,第188頁。
②《史記》卷二十八,第1355頁。
③《全宋詩》卷二五零二,第28941頁。
④《全宋詩》卷一五五零,第17607頁。
⑤《全宋詩》卷一四九九,第17107-17108頁。
⑥《全宋詩》卷三四七二,第41229頁。
⑦《全宋詩》卷一四九九,第17107-17108頁。
⑧《全宋詩》卷四二三,第5195頁。
⑨《全宋詩》卷二零二四,第22681頁。
⑩《全宋詩》卷三六五零,第43795頁。
(作者介紹:李佳麗,鄭州大學文學院2016級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魏六朝文學文獻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