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軍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遼寧 遼陽 111000)
化膿性腦膜炎臨床治療中極為常見,屬于中樞神經(jīng)受到感染的疾病類型,在各個年齡段均存在有較高病發(fā)率,且在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本文主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化膿性腦膜炎患者進行臨床特點以及致病菌的分析,掌握不同的特征表現(xiàn),以期提高治療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在2006年1月至2017年4月所接收的化膿腦膜炎患者中選取各年齡段患者進行研究,其中以20~30歲患者17例為A組,以30~40歲患者23例為B組,40~50歲患者22例為C組,50歲以上患者19例,作為D組。A組中存在有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為(24.58±1.74)歲。B組存在有男性1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為(34.58±1.25)歲。C組中存在有男性1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為(46.77±1.84)歲。D組存在有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為(59.65±1.85)歲。綜合對比上述資料,除年齡外,4組患者不存在有顯著差異,P>0.05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檢測生命體征,并進行常規(guī)治療方法,在24 h內(nèi)對患者的腦脊液進行標本采集,所有患者給予抗生素注射治療,并對采集的腦脊液標本進行有效的檢測,以及標本培育[2]。按照患者的組別進行不同的治療,第一組患者給予青霉素治療,同時聯(lián)合頭孢,劑量視患者病情而定,其他三組患者使用頭孢三嗪治療,藥劑量根據(jù)患者不同進行增減。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德病情改善,若無明顯變化可替換其他抗生素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對4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并分析不同組患者的癥狀特征,同時對腦脊液培養(yǎng)結果進行分析,明確致病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卡方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設定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4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分析:A組患者主要存在有低燒癥,而無其他臨床癥狀,與其他三組相比,存在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B組患者主要存在有抽搐癥狀,且發(fā)生率遠高于其他3組,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C組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腦膜刺激征,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2 4組患者致病菌檢測情況分析:結合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可知,4組患者在致病菌類型上存在有顯著差異。其中A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均檢出大腸埃希菌,而B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均檢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均檢出腦膜炎奈瑟菌,D組患者主要以肺炎鏈球菌為主,檢出率為84.21%(16/19)。
腦膜炎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病癥類型,且兒童為主要病發(fā)群體,結合近幾年我院接診情況可知,該癥在成年人群的病發(fā)率存在有一定上升的趨勢,且以化膿性腦膜炎病發(fā)率居高。臨床中的治療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患者在治療后還可能發(fā)生后遺癥的情況,對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日常生活等均造成嚴重影響[3]。重視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以及治療,是醫(yī)學界中需要攻克的難題,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確?;颊叩慕】狄约吧踩;撔阅X膜炎的發(fā)病較為急促,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均表現(xiàn)有嘔吐以及局部疼痛等情況,部分患者發(fā)生抽搐甚至昏迷,使用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降低該病癥導致患者死亡的概率[4]。此次研究中,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患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年齡不同其具體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差異,為確保臨床針對該部分患者綜合診治效率,更需要結合患者臨床癥狀以及致病菌類型實施針對性治療。
結合本次研究可知,大腸埃希菌為20~30歲患者主要致病菌,且低燒癥為主要臨床表示,而30~40歲患者則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且以抽搐癥狀為主要臨床特點,而40~50歲患者則以腦膜炎奈瑟菌為主要致病菌,且以頭痛、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臨床特點,50歲以上患者則主要以肺炎鏈球菌為主要致病菌,臨床癥狀較為復雜。
綜上所述,膿性腦膜炎的病癥表現(xiàn)根據(jù)年齡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的致病菌并不完全同意,也跟患者的年齡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臨床治療中,針對化膿性腦炎患者的治療,需對其年齡提起重視,并針對性采取治療方式,降低治療風險,控制治療中使用的藥物劑量,并及時替換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