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連娣 黃 萍
(撫順礦務局總醫(yī)院骨一科,遼寧 撫順 113008)
頸椎骨折是一種十分嚴重的骨折,頸椎前路減壓術是治療頸椎骨折的常用術式,但該術式解剖較為復雜,且術野較小,同時頸椎周圍還分布有重要的神經及血管,極易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頸椎后路手術可擴大椎管,同時還能徹底減壓,但該術式極易導致脊髓內壓的升高,從而造成脊髓的損傷[1]。本研究旨在探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前后路聯合治療頸椎體骨折脫位的效果,以期為頸椎體骨折脫位的護理提供臨床實踐參考依據。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前后路聯合治療的106例頸椎體骨折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根據隨機原則及隨機數字表法將10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53例)和觀察組(n=53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20~60歲,平均(38.82±4.42)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20~60歲,平均(38.86±4.43)歲。對照組及觀察組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無差異,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全麻麻醉,由頸前后側行一切口,采用前側鋼板系統(tǒng)及后側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術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予以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干預。由于頸椎骨折多為急性損傷,且發(fā)生較為突然,患者對病情預后極為擔憂,往往會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因此在入院時,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交流,并將頸椎體骨折脫位及手術的相關知識詳細的講解給患者,同時組織恢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以緩解患者的顧慮。②牽引護理干預。為方便牽引,一般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同時為避免壓瘡,采取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進行。翻身時注意保持頭、頸、軀干處于一條直線上。③術后護理干預。手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神經、脊神經壓迫表現,尤其在手術后24~48 h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軀體感覺、四肢感覺等,若出現神經壓迫癥狀,及時告知醫(yī)師進行處理。此外,注意觀察患者的傷口腫脹、滲液、滲血等情況,并保持切口的引流通暢,及時更換敷料[2]。觀察患者進食時是否出現吞咽困難、嗆咳,防止喉上神經、喉返神經損傷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注意保持患者咽喉部的濕潤、舒適,以緩解患者的咽部不適感。④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應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頸部過度屈伸,睡眠時注意保持枕頭在一個適宜的高度,避免頸部受涼。注意伏案時間控制在1 h以內,注意適當休息,半年內禁止提重物,避免劇烈活動及重體力勞動。
1.3 觀察指標:采用ASIA評分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變化情況。ASIA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分析均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0.0進行,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χ2檢驗; P<0.05則表示統(tǒng)計結果有意義。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ASIA評分分別為(48.86±4.42)分、(48.83±4.44)分,經t檢驗,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ASIA評分比較,統(tǒng)計結果無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ASIA評分分別為(70.14±5.15)分、(85.25±5.26)分,經t檢驗,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ASI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在頸椎骨折脫位患者中施以前后路聯合治療,對解除脊髓壓迫,促進脊髓功能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ASI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通過術前的病情觀察、心理護理干預、牽引護理等,同時在圍手術期護理還加強了患者的心理護理,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3]。此外,手術后做好患者的并發(fā)癥護理干預,有效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在行前后路聯合治療的頸椎體骨折脫位患者施以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對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