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華 素梅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yī)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 各種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慢性腎臟疾病導(dǎo)致進行性腎功能損害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或代謝紊亂組成的臨床綜合征[1]。近年來終末期腎衰竭的發(fā)病率具有明顯升高趨勢,尚缺乏切實可行的有效治療手段,為腎內(nèi)科多發(fā)病、疑難病。張素梅主任醫(yī)師從事腎臟內(nèi)科工作30余年,在運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筆者跟師學習,現(xiàn)將張素梅主任醫(yī)師治療慢性腎衰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以饗同道。
1.1 維護腎元,治病求本 慢性腎衰的基本病機是:腎元衰竭,濁毒潴留。腎的氣化功能受損,腎之陰陽俱衰,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藏不藏,當泄不泄,形成本虛標實的危重綜合癥候群,故其病變之本是腎元衰竭。由腎元衰竭而致本病各種本虛證候如脾腎氣虛證、脾腎陽虛證、脾腎氣陰兩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脾腎陰陽兩虛等癥候。而標實證所見的水濕證、濕濁證、濕熱證、血瘀證、風動證等都是因虛致實而出現(xiàn)的病理產(chǎn)物,這些病理產(chǎn)物又是加重腎衰發(fā)展的病理因素。張素梅主任醫(yī)師認為:臨證中多見虛實互見的本虛標實癥候,所以在治療中要處處注意維護腎元,以求增一分元陽,長一分真陰為目的。并注意保護其他臟腑的功能。因此本病常運用扶正祛邪的法則。一般病之初起和病情穩(wěn)定之時,以維護腎元辯證扶正為主,佐以和絡(luò)泄?jié)犰钚?;標急危重濁毒雍盛時,以祛邪為主略加扶正之法,通過治標祛邪,清除可逆因素,截止其病理循環(huán)變化途徑,為治本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1.2 調(diào)理脾胃,升清降濁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腎二臟在生理上相互資助,相互調(diào)養(yǎng),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所以腎病中常常出現(xiàn)脾胃升降失司所出現(xiàn)的癥狀,如納差、惡心、嘔吐、腹瀉、便結(jié)等等的中焦病變,慢性腎衰出現(xiàn)脾胃功能紊亂者可達90%以上,而消化系統(tǒng)癥狀的輕重與腎功能衰竭程度及尿素氮、酸中毒變化成相關(guān)性;而人體營養(yǎng)與藥物的敷布、轉(zhuǎn)輸,人體清濁的升、降都有賴于脾胃的功能,“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的名言在腎衰患者常能體現(xiàn),所以調(diào)理脾胃在腎衰的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靈樞·口問》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揭示了脾胃與腎病的關(guān)系。張素梅主任醫(yī)師在治療慢性腎衰過程中,從脾胃論治法歸納為下列七法:
①健脾補腎法[2]:常用藥物黨參、白術(shù)、茯苓、黃芪、淫羊藿、仙茅、杜仲、寄生等;②辛開苦降法:常用藥物黃連、半夏、黃芩、干姜、生姜等;③芳香化濁法:常用藥物有砂仁、白蔻仁、草豆蔻、藿香、佩蘭等;④清胃和中法:常用藥物有:石膏、知母、升麻等;⑤溫中降逆法:常用藥物有:干姜、生姜、吳茱萸;⑥通腑和中法:常用藥物生大黃、熟大黃、六月雪、積雪草、枳實等;⑦健脾滲濕法:常用藥物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車前草等。
1.3 辨證施治,不拘于腎 辨證施治、不拘于腎是張素梅主任醫(yī)師治療慢性腎衰的,特色。她認為:慢性腎衰患者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危重者一日多變,需強調(diào)辨證,整體治療,不能一法一方一藥常用。不能見腎治腎,勿忽略整體辨治。很多病人都是在整體的辨證治療中獲得轉(zhuǎn)機的。
1.4 平補平瀉,慎用溫補 慢性腎衰患者病程均較長,張素梅主任醫(yī)師治療慢性腎衰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主張平補平瀉[3],緩緩圖治,這樣才能達到延緩慢性腎衰進展速度的目的。補氣少用人參,滋腎不用龜、鱉,溫腎少用附子、桂枝。補氣不滯、滋腎不膩、溫陽不燥。補益腎元之品多是選用滋陰而助陽,益陽而育陰之品,達到補腎元之目的。對于祛邪,亦不用峻猛攻逐之品。利水不用甘遂、大戟,而用補氣利水、健脾利水、淡滲利水、活瘀利水之品。解毒少用生軍,而以熟大黃代替,是張素梅主任醫(yī)師的特色經(jīng)驗,熟大黃經(jīng)過蒸、酒炙,減輕了瀉下之力,通腑泄?jié)?,活淤排毒,使祛邪而不傷正?/p>
1.5 泄?jié)岷徒j(luò),貫穿始終 脾腎虧虛,濕邪內(nèi)蘊,是慢性腎衰常見的病理變化。濕邪久蘊,不得排泄,而成濁毒,相當于尿毒癥毒素,此毒素也決定了病情的輕重深淺,也可致脾腎功能日益衰退。故不論病程之長短,病情的輕重,皆應(yīng)注意泄?jié)峤舛尽5话阌闷叫怪?,宗緩緩圖治之則,用藥之輕重、緩急、先后,尚需根據(jù)病情而靈活掌握;而慢性腎衰,多屬久病,臟腑虛損,氣虛、氣滯、陰虛、陽虛,都可導(dǎo)致血流障礙,血液凝滯致淤。而腎小球硬化,腎間質(zhì)纖維化,血管內(nèi)微血栓形成等均與血瘀密切相關(guān)?;钛鲋烦D芨纳莆⒀h(huán),具有抗凝血作用,所以在辨證基礎(chǔ)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水蛭、地龍、益母草等藥物,每能提高療效。
補益腎元法:在治療過程中最常用的法則,也是平補腎陰腎陽之法,在辨證中常以山藥、菟絲子、淫羊藿、仙茅等聯(lián)合配伍。
健脾補腎法[4]:因為脾腎之間在生理上與病理上的密切相關(guān),在腎衰患者中腎病及脾,脾病及腎,經(jīng)常脾腎同病,因此健脾補腎法是常用之法。補脾腎之氣(益氣健脾補腎法),常用香砂六君子湯或參苓白術(shù)散和獨活寄生湯加減。補脾腎之陽(溫補脾腎),方選濟生腎氣丸或右歸丸、理中丸加減。補脾腎之陰(益氣養(yǎng)陰、健脾補腎),用參芪地黃湯或麥味地黃湯加減。
滋腎養(yǎng)肝法:肝腎同屬下焦,生理上乙葵同源,病理上常腎病及肝,肝病及腎,肝腎同病。慢性腎功能衰竭本虛證中肝腎陰虛癥候也屬常見之證。故需肝腎同治,常以陰虛證出現(xiàn)或陰虛火旺或陰虛陽亢。以腎水不足為根本,無能滋潤養(yǎng)肝而致,故用滋腎養(yǎng)肝之法,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若陰虛火旺者以知柏地黃湯加減。若陰虛陽亢者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養(yǎng)肺滋腎法:肺腎在五行中屬金屬水為母子關(guān)系。肺金有病常影響到腎,在急、慢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都有金水同病的癥候,而常以氣虛、陰虛證或氣陰兩虛證出現(xiàn)。故常用養(yǎng)肺滋腎法,麥味地黃湯、參芪地黃湯為常用之品。
補腎固攝法: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現(xiàn)夜尿次頻量多之癥狀。腎的尿液濃縮功能受損,中醫(yī)稱為腎氣虛弱,固攝無權(quán)而致。用補腎固攝之法每能見效。用縮泉丸金鎖固精丸加減。
養(yǎng)心益腎法: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或晚期患者常出現(xiàn)心慌、心悸、胸悶、氣短、氣急諸癥。查心電圖常有ST段下移、T波低平,心肌缺血情況。常以心腎氣虛證辨治,如參麥飲、炙甘草湯等方劑。
肺、脾、腎三臟同治法[5]:慢性腎衰水腫患者常涉及肺脾腎三臟。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腎失開合所致。以宣通肺氣,調(diào)運脾氣,補益腎氣之法調(diào)治。
患者王某,男,65歲,2015年5月初診,患慢性腎衰5年,層在外院多次中西藥治療,血肌酐波動在400-500 umol/L,血尿酸500-600 umol/L ,建議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拒絕,遂來我院張素梅主任診治,初診時癥見:腰膝酸軟,身困乏力,頭暈,納差,干嘔,口中有氨味,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膩,脈弦細澀。血壓140-90 mmhg,尿常規(guī):pro 2+,血肌酐 520 mol/L,尿酸565 umol/L,血Hb 106g/L。予以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美托洛爾片控制血壓,低鹽低脂飲食,中藥方以益氣健脾補腎為治療原則,具體用藥如下:黨參30 g, 黃芪 40 g,茯苓30 g,白術(shù)15 g,熟大黃30 g,積雪草30 g,六月雪30 g,丹參 30 g,水蛭3 g,淫羊藿30 g,山藥 30 g,石韋20 g,薏苡仁 30 g ,牛膝20 g,車前子30 g(包煎),桑寄生30 g,半夏10 g,黃連6 g,吳茱萸12 g,生姜5片,10劑,水煎后分兩次溫服。
二診:患者干嘔止,飲食好轉(zhuǎn),去半夏、黃連、吳茱萸后再服15劑。
三診:頭暈減輕,余癥狀均好轉(zhuǎn),后均根據(jù)患者情況調(diào)整用藥。服藥1年余,血肌酐波動在250-350 umol/L。按語:慢性腎衰患者辨證多為脾腎虧虛,瘀血阻絡(luò),治療同時,不僅需要溫補腎氣,仍需兼顧護脾胃,并予活血化瘀,用藥不宜大熱大寒,以防傷陰亡陽之弊。故治療選用茯苓、白術(shù)、山藥等平和之藥溫補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