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猛
摘要:遼闊無限的大自然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山水畫寫生與創(chuàng)作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畫家格外講求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筆墨圖式,其確立主要源于畫家在大自然中不斷尋找和探索美的過程,寫生是畫家面向自然、積累直接經驗,吸取創(chuàng)作源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寫生,將藝術創(chuàng)作扎根于自然,在變化中尋找自己的語言、風格,創(chuàng)作出有生命力感知的筆墨。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寫生 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2-0090-02
歷代山水畫大師都十分重視寫生,他們將創(chuàng)作的種子根植于自然,通過寫生反映當時生活并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靈感。例如唐代張環(huán)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清代石清提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稱”的主張;李可染說:“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活是第一位的。寫生,是畫家面對生活、積累直接經驗,豐富生活感受、吸取創(chuàng)作源泉的重要一環(huán)?!盵1]由此,中國山水的寫生不僅僅是以對自然規(guī)律的再現為目的,而且是創(chuàng)作者深入自然、廣為觀察、為筆墨語言提供客觀依據、情感升華的過程。
一、山水寫生的重要性
(1)山水寫生概述。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關于山水物象和成品之間的對應關系,一代畫僧石濤曾經這樣表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焙髞?,人們將之濃縮為 “搜集奇峰打草稿”,并演進為石濤的主要藝術主張。其中,所隱含的主旨就是強調對客觀物象識讀過程(寫生)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
山水畫作為一種形式獨立的畫種門類,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山水理論逐漸成熟,以宗炳為代表。山水畫在隋唐時期迅速發(fā)展,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山水畫家,如:吳道子、李思訓父子、王維等,他們對山水寫生、創(chuàng)作的精髓進行了總結。山水畫至宋代,表現形式與表現方法也更加多樣。五代荊浩所提出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創(chuàng)作方法已為人們充分掌握并運用。元代的山水畫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發(fā)展的較高階段,畫家的創(chuàng)作從自然界中直接感受,獲得直接的繪畫經驗。近現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黃賓虹、李可染等大師對寫生十分重視,他們將寫生很好地融入創(chuàng)作之中,并在寫生過程中對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了大量積累。
(2)山水寫生是傳統繪畫創(chuàng)作的紐帶。古人提出“師古人”和“師造化”之說,中國山水畫學習講究師承古法,臨摹是研究古人傳統繪畫技巧和傳統美學程式的最佳方法,掌握傳統筆墨技巧是學習中國畫的基本功課。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繪畫技巧,這些技巧都是在觀察、探索自然過程中提煉的結果,我們如果想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就需要多寫生體驗。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這樣一段文字:“初,畢子宏,擅名於代,一見驚嘆之,畢異其唯用禿毫,或以手摸絹素,因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擱筆”。這段文字充分體現了寫生是“師造化”的途徑,通過它才能達到目的。山水寫生是走向繪畫創(chuàng)作的紐帶,通過寫生過程中的遍歷、廣視、實踐,把寫生的直接經驗與書本上的間接認識融為一體,靈活地把“師古人”與“師造化”完美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特面貌的山水畫作品。因此,山水寫生是通往藝術最高境界的必經之路。
二、山水寫生對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1)寫生對畫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寫生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基礎,“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為創(chuàng)作前的儲備,為的是認真觀察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逐漸加深記憶的過程。同時可以提高畫家造型的概括能力,在大自然中多寫生、速寫,對運動中、變化中的對象有深刻的觀察和把握,概括地抓住客觀對象的重要特征和內在聯系,做到“胸有成竹”,經過筆墨的提煉使形象躍然于紙上。另一方面,畫家在對傳統繪畫學習和研究過程時,歷經寫生的不斷加深,避免了畫家單純對傳統仿古的過分追求,與現實完全脫離的現象。例如,清“四僧”提出“借古以開今”,要將對將自然作為學習的老師,走入自然,將自然界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從而創(chuàng)作出大量別出心裁的作品。近代的山水畫大家黃賓虹、李可染等人對于山水寫生十分重視,黃賓虹曾對身邊人講:“山以時刻光的不一樣,可分為朝陽山正午山夕陽山。朝陽山與朝陽山因陽光斜照,因此呈半陰半陽。正午山因陽光直射,因此近處平坡白,而遠處山巒黑,畫中山水,常見近處清淡,遠處反濃黑,即此理?!彼倪@種表述,準確地說明了寫生對山水畫家的重要意義,也說明了寫生互動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中的關鍵作用。以此來考察黃賓虹、李可染兩位大師的山水畫作品,不難看出他們在寫生中所得到對自然的理解,借由筆墨的至精運用以及對形式結構的高超掌控,加上所有這些與他們自身審美意識的完美融合,才使得一幅幅戛然獨造的山水畫杰作躍然于紙上。
(2)寫生中感受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境。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在寫生的基礎上有著獨特的體悟表現方式,所謂“天人同構,悟對通神”。中國古人很講究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意境之美,這種意境之美其實又來自于一個畫家的性情。
中國古代經典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對性情的認知與探索,這為后來山水畫家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奠定了重要的文獻基礎。鐘嶸在其《詩品序》中論及性情,有過這樣一段精彩表述:“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凡此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這里雖然說的是詩歌,但是其哲學層面的本義,同樣適合山水畫創(chuàng)作。
在變化多端的大自然中,畫家通過對其觀察、體驗、手寫心記能捕捉得到,有些意境只有在“此山中”才能真情實感的獲得,寫生是幫助記憶的最好辦法,大量的積累才能營造出山水畫的意境。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說畫家對自然萬物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足跡遍及名山大川,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心”融入萬物,真誠地感受萬物,變自然丘壑為胸中丘壑,眼中之竹變胸中之竹。畫家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大量的寫生和創(chuàng)作,才能營造出山水畫的意境美。
三、寫生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的意義
寫生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提高畫家筆墨的把握能力、取舍和觀察能力,而且在畫家創(chuàng)作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歷代名垂千古的山水畫大師都很重視寫生,五代的荊浩常年隱居于太行山,“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盵2]他們植根于大自然,尋找創(chuàng)作的源泉,把大自然的深刻體會與山水畫的技法完美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典范的杰作。現當代畫家意識到寫生對山水畫發(fā)展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不斷寫生過程中匯聚了大量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激發(fā)畫家創(chuàng)作靈感。近代有黃賓虹、李可染等山水畫大師將近現代山水畫推向了巔峰。當代中國畫壇實力中堅盧禹舜、何加林、范揚等畫家的寫生作品凸顯了重要的美學價值。博古觀今,山水畫大家的理論體系和藝術創(chuàng)作,有力的闡明了寫生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大。
四、結語
寫生是學習山水畫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山水畫藝術要想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重視寫生,重視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山水畫家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語言。從古至今美術史留下山水寫生理論,給當今畫家指明了一條優(yōu)良的學習之路,例如盧禹舜的域外寫生,賈又福太行山寫生等,所以當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有著新的突破、新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大量反映時代精神的畫卷。
參考文獻:
[1]李可染.談學山水畫[A]//中國畫研究院(編)李可染論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34.
[2](五代)荊浩.筆法記[A]//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C].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3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