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高中階段,化學課程的難度較之初中階段有了很大的提升,許多學生因此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課程內容梯度性難度的增加也為教師教學帶來了困難,高中化學新課程學習困難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因此,亟須對現(xiàn)階段高中化學新課程學習困難以及影響化學學習因素進行分析和討論,以便為學科改進和課程改革提供方向。
關鍵詞:高中化學;新課程;學習困難;認知因素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理念已全面滲透在高中整體教學中,各學科紛紛轉移教學目標,迎合新課程改革趨勢,關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而化學學科偏向于科研實踐,許多知識必須通過實踐進行了解和掌握,并且學科專業(yè)性較強,而理性思維較差、邏輯思維薄弱的學生較難樹立化學思維,也不具備學習化學的嚴謹性,所以增加了化學學習的難度。
一、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fā)進行化學教學
在中學階段學生處于體能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獨立性較強的時期,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擴散能力都增強,尤其是抽象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更為敏捷。在此階段,學生的能力更側重理論認知和思維分析。但高中階段,學生的邏輯主要受理論支配,學生具備將理論知識消化理解后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的能力,即掌握了理解、運用、歸納、辨析特殊理論的能力。因此,高中化學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學科內容建設,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發(fā)揮學生的智慧,結合化學學科專業(yè)性、概念性的特點,不斷建設系統(tǒng)性較強的學科體系,讓無序的知識通過有序的體系展現(xiàn)出來,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鹽類水解”知識時,一個化學知識點的解析就能帶動諸多相關理論的講解,提高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認知,由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一個系統(tǒng)性的學科體系,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抽象的內容更加具體化[1]。同時,化學學科的知識結構復雜,知識內容廣泛,對于缺乏化學興趣的學生來說一定會存在困難,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都反映化學學科枯燥無趣,這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作用,通過化學實驗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化學學科的奇妙,并為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用更幽默、更具體的語言來描述化學教學內容,逐步地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對化學產生興趣。
二、利用化學學科特征進行化學教學
高中化學知識具備理論性強、復雜、特殊的特征,首先,高中化學知識點的理論性很強,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而且普遍具有抽象性,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掌握表面的內容,不能對化學知識有更深刻和細致的掌握,尤其是在高一階段,過渡會非常困難,一些初中學習過的知識點會引出系統(tǒng)性的反應結構或者概念群。因此,在對高中化學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著重關注學生情緒,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化學的決心和勇氣,通過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點。其次,高中化學知識具有復雜性的特征[2]。除了一些主體知識外,還會有許多化學反應、化學結構需要掌握,這些知識的分布非常零散和瑣碎,即使不是重點,也會對學生學習化學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復雜的知識內容會讓學生感覺到雜亂無章,思緒混亂。最后,化學相比較于其他學科,具有更強的特殊性,尤其是一些需要特殊記憶的化學特例,學生很容易將其忽視,導致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根據(jù)主觀臆斷解決問題的現(xiàn)象,使學生陷入以偏概全的“怪圈”。但大多數(shù)學生根據(jù)正確的經(jīng)驗總結,都能夠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對化學知識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根據(jù)錯誤的經(jīng)驗總結,那么將會影響學生正確的化學思維,導致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錯誤認知。
三、了解學生認知風格進行化學教學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完善的階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認知風格,導致個體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據(jù)總結,高中生中存在依存型和獨立型兩種認知風格,依存型認知風格的學生立場不堅定,解決問題能力差,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獨立性風格的學生有自己的堅定立場,喜歡透過事物看本質,以本質為基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較強。對于難度較低的化學知識,二者差異并不明顯,但在難度升高的情況下,則截然相反。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尤其是依存型的學生,教師應著重關注,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鼓勵其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作為高中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應立足于教學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化學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鼓勵學生克服學習障礙,幫助學生建立化學思維,引導學生走進化學的美妙世界。
參考文獻:
[1]湯友軍.高中化學新課程學習困難及認知因素探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6,19(5):55.
[2]石瑞峰.關于高中化學新課程學習困難及其認知因素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1(32):155.
?誗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