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摘 要:從正詁入手,對“譬如為山”(《論語·子罕》)一章內容進行考辨。 “譬如為山”一章并非是要人們持之以恒,而是要善于放棄。
關鍵詞:“譬如為山”;疑義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10-01
一、“譬如為山”意義辨析
對于《論語·子罕》篇中“譬如為山”一章的意思,歷代學者的觀點大致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本章與成語“功虧一簣”的核心思想一樣,教導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另一種觀點則幾乎與之相悖,教導人們不必太過執(zhí)著,當放則放。后者更符合“譬如為山”章原意的可能性較大,而大眾所理解的“功虧一簣”與“譬如為山”章沒有直接關系。
(一)“功虧一簣”與“譬如為山”章之相關性探微
《論語·子罕》:“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功虧一簣”為:“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點兒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p>
“功虧一簣”這個成語的實際出處是《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薄渡袝x》:“八尺曰仞,喻向成也。未成一簣,猶不為山,故曰功虧一簣。是以圣人乾乾日昃慎終如始?!薄盀樯骄咆穑μ澮缓垺崩锏摹肮μ澮缓垺迸c我們理解的“功虧一簣”意思是一致的。不過可惜的是《尚書·旅獒》是偽古文尚書中的一篇,為東晉梅賾的偽作。
(二)前人注疏疑義辨析
可查的文獻之中,對這句話最早做過注解的人是漢代的包咸。“此勸人進于道德也。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為其前功多而善之也,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魏·何晏《論語集解》)“與”字此處當讀去聲,乃“參與”之義,“不與”即“不參與”、“不為”、“不做”。包咸對這句話的注解是:做一件事,雖然已經馬上就要完成了,但是因為突然發(fā)現(xiàn)這與自己的志向相違背,所以果斷的選擇了放棄。何晏在編撰《論語集解》時亦引包咸之語做注,說明何晏與包咸的理解并不相悖。包咸之后,何晏之前,又有馬融注:“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jù)其欲進而與之。”(宋·邢昺《論語注疏》)包咸和何晏注解“譬如為山”前半句,強調不遂我志,當斷則斷;馬融注解“譬如平地”后半句,強調我欲進則與之。他們的注疏是相通的。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此戒人為善垂成而止者也。簣,土籠也。言人作善,垂足而止,則善事不成。如為山垂足,唯少一籠土而止,則山不成。此是建功不篤,與不作無異,則吾亦不以前功多為善。為善若不成,吾亦不美其全功多也。故云吾止也?!被寿┲皇菑娊饬税膛c何晏注解的前半句,卻忽略了“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寿┲蟮母骷易⒔?,基本上是延續(xù)了他對于本章的理解。宋·邢昺的《論語注疏》雖然已經列出包咸、馬融之語,然而還是忽視“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和“據(jù)其欲進而與之”兩句,他把釋義的重點放在了對于“垂成而止”、“強學不息”的態(tài)度對比上。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直接引《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币痪溽屩?,并言“夫子之言,蓋出于此?!痹噯?,先秦的孔子如何用東晉的梅賾之言教人?皇侃之后,以“功虧一簣”釋“譬如為山”一章的觀點占據(jù)學術界的主流地位,直到楊伯峻的《論語譯注》中才算是將這兩種解釋置于同一章中。
(三)推論
通過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至少在東漢包咸、馬融甚至是三國何晏之前,人們對 “譬如為山”一章的理解還沒有“積少成多、持之以恒”的意思。而偽《古文尚書》出現(xiàn)在東晉,東晉距孔子生活的年代約800年?;寿⑿蠒m、朱熹則又是在東晉之后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從皇侃開始,由于受偽古文尚書中“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影響,人們就對 “譬如為山”一章產生了誤讀。
二、“譬如為山”疑義產生的原因及啟示
通過“譬如為山”疑義的考辨,不難發(fā)現(xiàn),前人對文獻經典的訓詁,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曲解和誤讀。
(一)學術態(tài)度方面
漢代古文經學家關注歷史史料學與語言學,與其一脈相承的清代樸學家以求實切理為幟志。他們“無證不言”、求真務實的學術態(tài)度,也是我們在研讀文獻經典時所需要的態(tài)度。研讀文獻經典切忌兩點:一忌主觀臆斷,二忌偏聽盲信。
(二)文字訓詁方面
閱讀研究文獻經典,一定要立足于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歷史背景。如《論語》中的語言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語言,我們就要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語言中去尋找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例證,即從同時代的文獻典籍中尋找語料,來幫助理解《論語》的文本。
三、結語
由于受偽古文尚書中“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影響,人們就對 “譬如為山”一章產生了誤讀。通過考辨,不難發(fā)現(xiàn):“譬如為山”一章與我們理解的“功虧一簣”中“持之以恒”的意思幾乎是相悖的。
我們要有質疑精神,對經典的正確認識,不僅可以規(guī)范我們的學術態(tài)度,更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基石。
參考文獻:
[1](魏)何晏,(宋)邢昺疏,李學勤.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