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
陳婷婷 劉偉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的應用效果。方法:對我院收治的76例手外傷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開展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38例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比較干預前后疼痛評分及滿意度。結果:干預前疼痛評分調(diào)查,對照組、研究組數(shù)據(jù)無差異性(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3.7±1.1)分低于對照組(4.6±1.3)分,滿意度94.74%高于對照組78.95%,差異性顯著(P<0.05)。結論:手外傷患者術后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患者疼痛改善明顯,滿意度高,護理效果明顯,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手外傷;疼痛
【中圖分類號】R18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手外傷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多由意外傷害導致,表現(xiàn)為肌肉損傷、骨折等癥狀,對患者傷害較大[1]。對于手外傷嚴重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期間,以影響患者手部神經(jīng)末梢,患者疼痛感強烈,直接影響患者飲食、睡眠等質(zhì)量,不利于患者術后的癥狀改善及病情好轉。術后疼痛是手外傷患者術后常見、多發(fā)性病癥,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安、恐懼等不良情緒,加重了疼痛癥狀,影響傷口愈合,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在手外傷術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護理,對促進患者傷口愈合,減輕其疼痛,促進病情康復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2]。本次研究對76例手外傷患者資料分析,旨在找出最佳的臨床干預,最長程度滿足患者需求,促進醫(yī)院持續(xù)發(fā)展。
1 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資料 抽取的研究對象為76例手外傷患者,時間從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1:17,年齡范圍18-67歲,平均年齡(37.7±8.9)歲;研究組:男、女比例23:15,年齡范圍19-73歲,平均年齡(38.1±9.2)歲。統(tǒng)計學軟件工具對納入臨床資料數(shù)據(jù)分析,差異性不突出(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患者術后對其病情密切觀察,嚴格遵照醫(yī)囑口服止痛藥物,保證傷口的清潔,預防感染,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做好空氣消毒等基礎臨床干預。
研究組患者術后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在針對性護理干預中,不僅包括了對照組實施的常規(guī)護理,還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干預、疼痛干預,按摩及冰敷護理等,由于大部分患者過度擔心病情及預后效果,導致出現(xiàn)煩躁、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針對性干預中護理人員會先掌握患者執(zhí)業(yè)、性格、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告知疼痛是術后的正常現(xiàn)象,講解疼痛的發(fā)生機制,減輕患者恐懼,并針對具體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疏導期間,要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盡量用通俗易懂語言,面帶微笑,對患者疑問耐心回答,從而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改善其緊張情緒等;在疼痛方面,要全面評估疼痛程度,并根據(jù)不同程度患者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例如輕度疼痛、可忍受患者,主要采取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與患者討論其感興趣的話題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減輕疼痛;對于疼痛難忍患者,則遵從醫(yī)囑采取口服或者注射一定劑量鎮(zhèn)痛藥物,減輕疼痛癥狀;為加快循環(huán),緩解患者疼痛,可以對患處輕輕按摩,并適當進行冰敷護理,提高血運,減輕疼痛。
1.3 指標評估 (1)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該量表以評分范圍對疼痛程度予以表示,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輕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9分,說明疼痛越嚴重,患者該量表評分越高。(2)滿意度:患者對護理方面的滿意情況以調(diào)查問卷形式評估,在該問卷中,包含10個小題,共100分,以評分為滿意情況判定標準,滿意:評分>75分,反之不滿意,總例數(shù)N表示,滿意例數(shù)A表示,滿意度=A/N×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3.0為研究統(tǒng)計學軟件,評分指標表示、檢驗形式分別為()、t檢驗,滿意度指標表示、檢驗形式分別為(%)、檢驗,差異性顯著,則P值結果<0.05。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結果 干預前疼痛評分調(diào)查,對照組、研究組數(shù)據(jù)無差異性(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3.7±1.1)分低于對照組(4.6±1.3)分,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2.2 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滿意度為94.74%,包括滿意36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滿意度為78.95%,包括滿意30例,不滿意8例,滿意度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性顯著(=4.145,P=0.042<0.05)。
3 討論
手外傷病情復雜,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腫脹、出血等多種癥狀,手術是手外傷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但對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性,致使患者出現(xiàn)應激反應,且手術治療對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影響術后康復[3]。疼痛是手外傷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其發(fā)生機制主要是因手部神經(jīng)末梢發(fā)生機械系損傷,增加了組織胺、5-羥色胺等止痛物質(zhì)的數(shù)量,進一步刺激游離末梢,進而誘發(fā)疼痛的發(fā)生。因此,在手外傷術后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臨床干預,對減輕患者疼痛癥狀,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具有十分顯著的應用意義。
針對性護理干預是臨床護理干預的一種,與常規(guī)護理比較,針對性護理會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結合患者的性格、特點等多方面特征,從心理、疼痛、按摩、冰敷等多方面干預,從而消除患者恐懼,減輕患者疼痛,最大程度滿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滿意度。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組干預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可見手外傷術后應用針對性臨床干預,可以顯著的緩解其疼痛癥狀,促進了和諧關系的建立。
綜上所述,手外傷患者術后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患者滿意度高,疼痛改善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宋雷霞,焦睿芝,尹二金,等.護理干預對減輕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67):280+282.
張野.手外傷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減輕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07):290.
汪萍.護理干預對減輕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