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費斯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使命,但思政課“到課率低、抬頭率低、點頭率低”的“三低”現(xiàn)象表明,要完成這一使命仍任重而道遠。利用“互聯(lián)網+”新時代帶來的教學改革契機,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及學生就業(yè)力方面,化解“三低”問題。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三進”;“三低”;思政教學
作為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一直是高職思政教學的首要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果進教材、進課堂實施起來相對比較容易,而進頭腦則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高職院校的學生相較于本科院校學生,自制力較差、自我評價較低,但同時也具有年輕人熱情、學習能力強的優(yōu)勢。
在“互聯(lián)網+”新時代下,就思政課的重難點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直播”“彈幕”等方式進行教學,使課堂教學在實效性和針對性上有明顯提高,學生也更樂于參與到課堂中來,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進頭腦”的難度。
高職學生思政課“三低”的困境
所謂“三低”,即是“到課率低、抬頭率低、點頭率低”。其中“到課率”即指學生在上思政課時的出勤率,可反映學生對思政課的態(tài)度和預期。“抬頭率”即是學生在思政課上與教師互動情況及聽課效果,反映的是學生對教師的態(tài)度。“點頭率”即指學生對于思政課的認同率,也是教學內容能否“進頭腦”的關鍵指標。
到課率相對較低
公共課幾乎是學生逃課最為嚴重的課程之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堂的學生通常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一般從不到課的,第二種是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課風格或者授課內容決定是否到課,第三種則是從不缺課。思政教師保證到課率的通常情況是點名,讓考勤情況與學生的最終成績直接掛鉤,連續(xù)多次缺課直接取消考試資格。然而學生大部分都反感頻繁點名,與專業(yè)課相比,思政課的學生到課率相對較低。
抬頭率較低
即使教師以點名的方式強制學生到課,但不少學生仍存在“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xiàn)象。相關調查顯示,在到課率超過80%的情況下,有30%的學生幾乎從不抬頭,他們更愿意刷微博、打手游?!疤ь^率”低某種意義上表明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不感興趣,或者說是對教師授課方式的“無聲抗議”,對教師而言也是一種信心上的打擊,從而上課更無精打采,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點頭率更低
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一節(jié)思政課的人數(shù)為100人,到課率為85%,而其中又有近三成的學生從不抬頭,那么此時抬頭率為64%,而這其中能夠接受并贊同教師所講的觀點的,以80%為基準計算的話也只有50%左右了。即一節(jié)百人的思政課,真正讓理論知識“進頭腦”的只有一半左右,這與黨和國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是不相稱的。
“互聯(lián)網+”新時代下高職學生思政課“三低”的原因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大數(shù)據及云計算給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也構成了挑戰(zhàn)。高職學生思政課“三低”問題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課程安排的影響,更有教學方式的影響。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
互聯(lián)網的普及讓學生容易接觸到大量未經過濾的信息,而高職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對于社會的新生事物及熱點事件比較關注,如果所學的課程內容與他們所關注的興趣點不相一致,就很難被激發(fā)起學習興趣。高職學生相較于身處叛逆期的初高中生,對于教師“滿堂灌”的方式通常會采取消極方式抵抗,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思政課采用逃課、沉默等方式是思政課“三低”的外部原因。
思政課程內容設置重復
目前,思政課程的內容雖然在教材編寫上有注意到不同層級的偏重差異,但在體系上的交叉和重復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小學、中學中學過的內容,如今進入高職院校又要學一遍,難免讓學生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反感情緒,從而導致思政課“三低”。
部分高職教師責任心不夠,照本宣科
在多媒體教學的大環(huán)境下,只是將黑板板書單純地搬到PPT上,使得思政課依舊是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又或者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過于強調信息化教學導致喧賓奪主,使得原本只是教學輔助手段的信息化技術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在知識掌握都尚不熟練的情況下還要隨時注意著手機APP是否又推送了課堂簽到或練習通知,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原本用來吸引學生的信息化技術也成了累贅。這種“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對學生來說,是對他們參與課堂積極性的一種打擊,也是致使學生抬頭率、點頭率低的原因之一。
“互聯(lián)網+”新時代化解“三低”問題的嘗試
高職院校目前面對兩種現(xiàn)實情況:一是移動電子上網終端的迅速普及,二是高職院校本身面臨的發(fā)展瓶頸。在“互聯(lián)網+”新時代下,提高高職學生思政課“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的困難加大,而互聯(lián)網與教育行業(yè)的結合,已然成為“互聯(lián)網+”帶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個契機。
樹立“互聯(lián)網+”新時代下思政教育觀念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應當緊隨社會信息的發(fā)展方向,在“互聯(lián)網+”新時代下,社會的網絡化、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虛擬化是網絡技術迅猛發(fā)展所造就的趨勢。
這是思政教育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這種趨勢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須適應“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適應高職學生的特點及未來需求,緊貼學生實際生活和發(fā)展需要,發(fā)揮思政教育的社會服務作用。
利用“互聯(lián)網+”新時代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轉換“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思政教學方式,要從傳統(tǒng)的“滿堂灌”逐漸轉變?yōu)榈健疤骄渴健?。在“互?lián)網+”大背景下,關注學生的困境,借用互聯(lián)網中的海量信息,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通過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自媒體來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互聯(lián)網+”時代下轉換課程評價機制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思政課的評價方式通常為單一的“終結式”,通過簡單的書面考試來評判學生的思政課學習成果,然而這種考核評價的缺陷也是明顯的。
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課程評價機制應予以改進,向“過程式”考核傾斜,并可納入多元考核主體,使得思政課的評價主體不再僅僅是思政教師,而是包括輔導員、專業(yè)課教師、班級同學等在內。
通過自我評估、同學測評、實踐考核等方式,全方位的考核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反思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也讓思政課不是單純地局限于課堂,而是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利于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頭腦”。
“互聯(lián)網+”時代下將思政課與高職學生就業(yè)力相結合
高職學生相較與本科生而言,更為重視就業(yè)力。所謂就業(yè)力,即能夠憑借自身努力找到工作,并在自己的崗位中做出實效,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它一方面包括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包含與溝通能力等與就業(yè)直接掛鉤的能力因素。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于思政課中融入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項目,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中學,學中做,做中會”的條件。例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新聞直播,獲得點贊數(shù)最高的小組在平時成績中有相應加分,既增添了思政課的實效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這些對于學生就業(yè)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單位:湖南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池衛(wèi)東.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職學生就業(yè)力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2]李青.網絡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3.
[3]劉天旭,覃奕.討論式教學化解研究生思政課“三低”問題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