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初中生物學相對于之前增加了很多知識,包括基因工程、細胞的分解合成等,這些知識由于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學生在學習和理解這些知識時有一定困難。為了適應現代初中生物學的變化,教好這門學科,本文作者從三個方面對教學方向進行了規(guī)劃。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親自動手做實驗;實際生產
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技術成果運用到了各行各業(yè),給每個行業(yè)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就包括初中生物學。以前的初中生物學主要講花鳥魚蟲、兩棲動物和飛禽走獸等這些宏觀的易觀察的生物,現代生物學將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都寫進了初中生物教材里,極大的充實了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拓展了這個學科的深度和廣度。當教學內容發(fā)生較大變化時,教師在教學方向上也應及時做出調整。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淺就初中生物新的教學方向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 增加多媒體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生物雖然是生物學的基礎,但是相較于心智尚未完全發(fā)展成熟的初中學生來講,其仍舊顯得有些抽象與復雜,也正因為如此,假設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僅僅只是死板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點,勢必不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具體知識點。例如,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細胞的分裂合成”這一內容時,如果只是在黑板上畫出細胞分裂合成的過程圖,并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要說令他們記住那些費解的概念了。那么,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形勢,有效扭轉上述不利教學現狀呢?筆者認為初中生物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用動畫的方式將細胞分解合成的過程展現出來,從黑板到多媒體,從二維到三維,從教師講解到細胞“自我介紹”,這種新的教學方法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有趣的內容也很受他們的喜愛。總而言之,多媒體教學能使得學生們可以清晰、直觀的了解所學的生物知識,直接提高其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多做實驗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自嘗一嘗。為了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所學的內容,教師應多鼓勵大家發(fā)揮自主能動性,親自動手做實驗,在實驗中去揭開謎底,驗證已知的結論。學生們自己動手做實驗,能更容易理解并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對于很多結論也能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學生們想知道種子的萌發(fā)需要什么條件,就可主動去做實驗:將三個杯子各倒半杯水,每個杯中放入三粒種子,其中一個杯子里的種子全部在沒有空氣只有水分和適宜溫度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另一個杯子里的種子是在沒水分但有空氣和適宜溫度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第三個杯子里的種子是在有空氣和水分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結果發(fā)現只有第三個杯子里的種子萌發(fā)了;接著又進行實驗,著重分析在有水分有空氣但是溫度條件不一樣的情況下,種子的萌發(fā)狀態(tài)。實驗的過程令學生既興奮又緊張,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動手操作中充分了解到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小小的成功帶給了他們巨大的喜悅。
實驗是生物學科發(fā)展的基礎,生物學科中的概念、定律等都是從大量的實驗中總結得出的。鑒于此,我們初中生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重視實驗教學,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實驗探究機遇。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對書中的結論領悟得更徹底,而且也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生物學習效率。
三、 結合實際生產進行現場教學
生物學知識對實際生產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結合實際生產中的例子現身說法,告訴學生生物學的價值,以使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這門學科。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們來到種植蔬菜的大棚中詳細的跟學生們講解生物學中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是如何運用到蔬菜的種植上,又是如何幫助種植者提高蔬菜的產量。經過現場教學,學生們了解到冬天很多蔬菜都不再生長或者生長得緩慢,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菜農便利用光合作用的知識將它們種在了大棚中:首先,在大棚中使用藍色的塑料薄膜以增加光照強度,晚上利用電燈適當延長光照時間,以促進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增加有機物的合成;其次,使用有機肥以及在上午及時打開塑料棚通風,使大棚中保持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最后,通過在塑料大棚內燃燒煤球或噴施干冰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最終提高蔬菜的產量??粗L勢旺盛的蔬菜,學生們真實感受到了生物學在生產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極大的提高了自身學習生物的熱情與動力。
生物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提高其教學有效性之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顯得尤為必要。在上述內容中,筆者從三個方面對于初中生物學的教學方向進行了探索性分析,并努力將其中的方法運用于實際教學,旨在于為提高學生們對生物學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成績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維.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24).
[2]暴麗國.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2).
[3]馬振蘭.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與策略[J].中國培訓,2017(7).
作者簡介:葉碧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