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元中都城市建設(shè)與行政管理制度研究
        ——兼論開寧路與興和路行政建置沿革

        2018-01-19 23:16:20韓光輝劉偉國
        關(guān)鍵詞:寧縣中都行宮

        ◎韓光輝 田 海 劉偉國

        (1.北京大學(xué) 城市與環(huán)境學(xué)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100871;2.山西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030006)

        元武宗即位,開始規(guī)劃建設(shè)新的中都城。中都城雖然存在的歷史不長,但文獻記載比較清晰,學(xué)界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不過在認識上還有欠妥之處①札奇斯欽:《元代中都考》《邊政研究所年報》,1987年第18期。此外,河北省文物局主辦《文物春秋》在1998年第3期上共發(fā)表15篇相關(guān)論文,其中有學(xué)者認為:“當時的張北又叫開寧縣”,或“因為設(shè)中都,將隆興路改為開寧路”,均不確切。;作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設(shè)的《歷史地理學(xué)理論與方法》課程就要求每屆研究生閱讀《元史·武宗紀》兩卷及相關(guān)內(nèi)容,作為該課程文獻訓(xùn)練的一部分;1997年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人口空間過程研究》,2001年申請了《晉冀蒙接壤地區(qū)人地關(guān)系研究》項目,2002年在教研室內(nèi)部又申請了《元中都的考察與研究計劃》小課題,先后對中都遺址地區(qū)進行了較深入的考察,因此有必要對中都城市建設(shè)和行政管理制度及相關(guān)問題加以研究。

        一、中都建城及其行政管理制度

        《元史·武宗紀》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甲午(六月二日,公歷7月1日)②公歷日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下文不再注明“公歷”二字。,元武宗決定“建行宮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闕為中都”[1];之后一個多月的七月辛巳 (十九日,8月17日),“置行工部于旺兀察都”。行工部為中央政府工部的派出執(zhí)行機構(gòu),與都城留守司共同主持中都城市的規(guī)劃與修造營建及管理諸作工匠。再到至大元年(1308)正月癸亥(初三日,1月26日)這中間的6個月時間中,完成了中都的選址、土地的丈量和城市的規(guī)劃。同時,樞密院發(fā)軍士“建宮工役”,開始宮城建設(shè),七月壬戌(初六日,7月23日),“旺兀察都行宮成,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1]。這6個月中,旺兀察都行宮建成,并設(shè)立了中都城最高行政管理機構(gòu)留守司和都總管府。十二月庚申(十二月六日,1309年1月17日),“中都立開寧縣,降隆興為源州,升蔚州為蔚昌府,省河?xùn)|宣慰司,以大同路隸中都留守司,冀寧、晉寧二路隸中書省”[1]。在中都設(shè)立京縣開寧的同時,對中都留守司轄屬地區(qū)行政建置作了調(diào)整,包括開寧路都總管府、源州、蔚昌府和大同路。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從詔建“宮闕中都”建成行宮,立中都留守司,建開寧路都總管府,并置附郭開寧縣,完成了一個都城建制所必需的都城地方行政管理機構(gòu),保障了建設(shè)中都所需要的土地、人力和物力。由此看來,在大都、上都和中都城市中形成“三都鼎立”的局面及嚴格的地方行政建制:留守司兼行本路都總管府事、赤縣即附郭縣、警巡院、諸縣及府州縣,只是在中都未見到警巡院制度。

        至大元年(1308)正月癸亥“敕樞密院發(fā)六衛(wèi)軍萬八千五百人,供旺兀察都建宮工役”[1]。二月戊戌(初八日,3月1日),“以上都衛(wèi)軍三千人,赴旺兀察都行宮工役”[1]。中都“建宮工役”發(fā)六衛(wèi)軍士18500人,從年初三開始施工;一個月后,又增衛(wèi)軍3000人,共計21500人。此外還有“供億浩繁”的“開寧路及宣德、云州工役”。同時還采用了賞賜官員、軍人和工役錢鈔,免除州縣賦稅的辦法。因此,中都建筑宮程只用了七個半月的時間。

        八月辛丑(十五日,8月31日),“以中都行宮成,賞官吏有勞者,工部尚書黑馬而下并升二等,賜塔剌兒銀二百五十兩,同知察乃、通政使塔利赤、同知留守蕭珍、工部侍郎答失蠻金二百兩、銀一千四百兩,軍人金二百兩、銀八百兩,死于木石及病沒者給鈔有差”[1]。十一月丁卯(十二日,11月25日),“中都建城……軍民不得休息”[1]。己巳(十四日,11月27日),“詔開寧路及宣德、云州工役,供億浩繁,其賦稅除前詔已免三年外,更免一年”[1]。

        至大二年(1309)四月壬午(三十日,6月8日),“詔中都創(chuàng)皇城角樓”,解決了“皇城若無角樓,何以壯觀?”[2]和“伏愿萬國來朝,共仰京都之壯麗”的問題。在建筑形制主要是宮城、皇城形制上,中都已經(jīng)成為與上都、大都相媲美的都城,只是中都還沒有設(shè)置管理中都城市的警巡院,可能與中都歷時太短有關(guān)。

        至大三年(1310)十月甲寅(十一日,11月2日),“敕諭中外:‘民戶托名諸王、妃主、貴近臣僚,規(guī)避差徭,已嘗禁止。自今違者,俾充軍驛及筑城中都’”[2];辛酉(十八日,11月9日),“以皇太后受尊號,赦天下。大都、上都、中都比之他郡,供給煩擾,與免至大三年秋稅”[2]。十一月戊子(十五日,12月6日),“敕城中都,以牛車運土,令各部衛(wèi)士助之,限以來歲四月十五日畢集,失期者罪其部長,自愿以車牛輸運者別賞之”[2]。武宗嚴格要求按期在至大四年四月十五日完成外城建設(shè),敕令發(fā)出不到兩個月,即至大四年(1311)正月庚辰(正月初八日,1月27日),武宗在大都玉德殿駕崩,年僅31歲;正月壬辰(正月二十日,2月8日),尚未登基的仁宗詔“罷城中都”。二月甲寅(十二日,3月2日),“司徒蕭珍以城中都徼功毒民,命追奪其符印,令百司禁錮之。還中都所占民田”[3]。這一段羅列的文獻,從開始施工、建城,到罷城中都、還民田地,在三年多的時間當中,為規(guī)劃建設(shè)中都,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京畿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zāi)難。

        其實,在武宗建都之初,中書省臣就對當時的經(jīng)濟狀況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今銓選、錢糧之法盡懷,廩藏空虛。中都建城,大都建寺,及為諸貴人營私第,軍民不得休息。邇者用度愈廣,每賜一人,輒至萬錠,唯陛下矜察?!盵1]到至正三年,張養(yǎng)浩《上時政書》提出了當時十大弊政[4],其中“五曰土木太盛……今聞創(chuàng)城中都,崇建南寺,外則有五臺增修之憂,內(nèi)則有養(yǎng)老宮展造之勞。括匠調(diào)軍,旁午州郡;或渡遼伐木,或濟江取材,或陶甓攻石,督責(zé)百出,蒙犯毒瘴,崩淪壓溺而死者,無日無之;糧不實腹,衣不覆體,萬目睊睊,無所控告,以致道上物故者,在所不免……彼董役者唯知鞭撲趣成,邀功覬賞,因而盜匿公費,奚暇間國家之財詘,生民之力殫哉?”因此,元仁宗上臺后,就堅定地終止了這一工程。

        從至大元年(1308)正月癸亥到七月壬戌(初六日,7月23日)“行宮成”,宮城建成,到至大二年(1309)四月壬午(三十日,6月8日)“詔中都創(chuàng)皇城角樓”,再到至大三年(1310)十一月戊子(十五日,12月6日)“敕城中都”,這中間應(yīng)該是完成皇城及皇城角樓的時間,這之后就是“限以來歲四月十五日畢集”,是武宗計劃完成中都外城建設(shè)的時間。由此大體上可以推算出中都城先選址、測量、規(guī)劃、建宮城,再建皇城,最后建成外城,與大都城的建設(shè)過程是一致的。

        據(jù)元代文獻《工典·城郭》記載:“國家建元之初,卜宅于燕,因金故都,時方經(jīng)營中原,未暇建城郭,厥后人物繁伙,隘不足以容,乃經(jīng)營舊城東北,而定鼎焉。于是埤堞之崇,樓櫓之雄,池隍之浚,高深中度,勢成金湯,而后上都、中都諸城咸仿此而建焉?!盵5]這里強調(diào)了大都定都與建都、規(guī)劃與建設(shè)及其國都地位和雄偉氣勢,揭示了大都與上都先后建城的歷史過程,正確地指出了中都城仿照大都及上都進行規(guī)劃和建都的事實①學(xué)者對大都與上都建都的先后順序的看法有所不同。參見張羽新:《加強元中都城址保護利用,促進張北縣兩個文明建設(shè)》,《文物春秋》1998年第3期;賀勇:《元中都遺址認定及其歷史考古價值》,《文物春秋》1998年第3期。。

        大都新城,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丁亥(二十九日,1267年1月25日),詔“修筑宮城”[6]。至元四年(1267)正月戊午(三十日,2 月 25 日),“城(規(guī)劃)大都(中都)”[6];自至元四年四月開始,到至元二十年完成,前后歷時16年:

        至元四年四月甲子(初七,5月 2日),“始筑宮城”[6]。

        至元八年(1271)二月丁酉(初三,3月15日),發(fā)中都等地民兩萬八千余人“筑宮城”[7],始建大內(nèi)。

        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己卯(初一,2月9日),“宮闕告成。帝(忽必烈)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諸王、百官朝賀”[8]。

        至元十一年四月癸丑(初七,5月14日)“初建東宮”[8],即隆福宮(皇城)。

        至元十三年(1276),“(皇)城成”②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七,中華書局,1974年第3477頁。按:至元十一年,宮闕已經(jīng)告成;十一年初建東宮,十三年完成的應(yīng)該是皇城。。

        至元二十年(1283)六月丙申(十四日,7月9日),“發(fā)軍修完大都城”[9]。

        至此,從修建宮城開始,到建成皇城,最后建成大都城,完成了一個周長60里,包括宮城、皇城、大城三重城及官署、寺廟、民居,面積50平方千米的城市(見圖1)。

        圖1 元中都示意圖

        都城留守司兼行本路都總管府事,秩二品,設(shè)留守、同知以下諸官員,形成京城地方官署,掌守衛(wèi)宮闕都城、營繕宮室、尚方車服、殿廡供帳等事,為皇室服務(wù),并兼理京師民政。都總管府管理京師地方司法民政事務(wù),兼管勸農(nóng),與留守司兼理京師民政相一致。

        大都諸警巡院和上都警巡院都是分領(lǐng)“坊市民事”的都城地方行政管理機構(gòu),不是警察機構(gòu),在中都文獻中沒有記錄這一機構(gòu),可能與中都歷時太短有關(guān)。

        附郭縣附設(shè)在郡、州、路、府等上級行政治所中,縣與路府州同治一城。在元代都城中,附郭縣其實就是赤縣。在大都則有赤縣大興、宛平也屬附郭縣,在上都則有開平附郭,在中都則有開寧縣附郭。只是中都和大都的規(guī)模不同:大都方圓60里,中都方圓18.2里[10]。兩個都城的形制也略有不同。

        前述任同知留守的蕭珍等人曾因中都“行宮成”,“有勞”,受到“并升二級”和大筆金銀賞賜的獎勵;到這時,他卻因“徼功毒民”而被“追奪符印”、被“百司禁錮”了。至大四年(1311)三月庚寅(三月十八日,4月7日),仁宗即位于大都大明殿;四月癸亥(四月二十三日,5月10日),“罷中都留守司,復(fù)置隆興路總管府,凡創(chuàng)置司存悉罷之”;丁卯(二十六日,5月14日),“免大都、上都、隆興差稅三年”[3],中都也被隆興路所取代。中都留守司與開寧路兩個機構(gòu)僅存在了兩年零7個月即被罷廢。十二月庚申(十二月六日,1309年1月17日),中都開寧路附郭開寧縣也隨著“凡創(chuàng)置司存悉罷之”,在武宗去世后不足4個月內(nèi),中都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留守司和元武宗創(chuàng)置的開寧路總管府及附郭開寧縣即被罷廢了。

        除上述中都地方行政管理機構(gòu)外,元朝中央政府還先后在中都城市設(shè)置了有關(guān)中央政府的執(zhí)行與管理機構(gòu),包括行工部、萬億司、中都虎賁司、行泉府院、泉貨監(jiān)、中都銀冶提舉司、中都光祿寺。這些機構(gòu)提供了規(guī)劃建設(shè)和軍事保衛(wèi)職能,更多的機構(gòu)則提供了物質(zhì)和資金,保證了中都的建設(shè)進度。隨著前述“罷中都留守司……凡創(chuàng)置司存悉罷之”,上述中央派出機構(gòu)也就被廢除了。

        二、中都開寧與興和路行政建置沿革

        元中都設(shè)立的開寧路和開寧縣在歷史上僅存在了兩年零7個月的時間,如果從“建行宮于旺兀察都之地”算起,中都應(yīng)該存在了三年零8個月。而在開寧路設(shè)置的同時,毗鄰的隆興路被降置為源州,開寧路領(lǐng)開寧、威寧二縣和寶昌州,而源州則領(lǐng)有高原、天成和懷安三縣。至大四年四月二十二日(5月10日),又將源州復(fù)置為隆興路總管府,并將開寧路所領(lǐng)三州縣所屬地區(qū)劃歸隆興路,開寧縣則被罷廢;再至皇慶元年(1312)十月二日(11月1日),“改隆興路為興和路”,這就是《元史·地理志》所記載的興和路的建置沿革、行宮、戶口及所屬高原等四縣一州。

        因此,興和路在相關(guān)區(qū)域中影響深遠,時常與真定路、上都、大都、興和(隆興路)、和林、大同(西京)、大寧(北京)聯(lián)系起來使用,而開寧路開寧縣幾乎在所有地名詞典中都查找不到。

        中都開寧路與興和路地方行政區(qū)劃沿革如下:金大定十年于燕子城置柔遠縣,隸屬于宣德州。明昌三年置撫州,治柔遠縣,即柔遠縣屬撫州、附郭。中統(tǒng)三年(1262)十一月戊申(二十六日,1263年1月7日),“升撫州為隆興府,以昔剌斡脫為總管,割宣德之懷安、天成及威寧、高原隸焉”。柔遠縣已更名為高原縣。同時,將昌州劃入隆興府。中統(tǒng)三年十二月戊寅(二十六日,2月6日),“建行宮于隆興路”[11]。這里應(yīng)該是升撫州為隆興府,而不是升為隆興路,升為隆興路應(yīng)在至元四年(詳見下文)。正確的說法應(yīng)是“建行宮于隆興府”。這里的行宮與元武宗在旺兀察都之地所建行宮不是一處,后者作為宮闕升格為中都。隆興府轄四縣一州,高原縣附郭。中統(tǒng)四年(1263)改元初宣寧府為宣德府,與隆興府均理上都路,因此,有“以郡為內(nèi)輔”之說。至元四年正月,“析上都隆興府自為一路,行總管府事”[6],即升為隆興路總管府。相對于上都路,隆興路自為一路。武宗至大元年(1308)七月壬戌,“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出現(xiàn)了開寧路,隸屬于中都留守司。同年十二月,“中都立開寧縣,降隆興為源州”[1],源州有高原縣附郭。在中都設(shè)開寧路,又設(shè)立了開寧縣,按常規(guī),這個開寧縣應(yīng)是赤縣,也是附郭縣。至大四年四月癸亥,“罷中都留守司,復(fù)置隆興路總管府,凡創(chuàng)置司存悉罷之”[3]。罷中都留守司的同時,還罷廢了開寧路和開寧縣,及武宗城中都過程中創(chuàng)置的所有行政機構(gòu),因此稱之為“凡創(chuàng)置司存悉罷之”。同時也罷廢了毗鄰的源州,復(fù)置了隆興路?;蕬c元年(1312)十月甲子(初二日,11月1日),“改隆興路為興和路”[3],領(lǐng)四縣一州,仍包括高原縣,高原縣附郭。昌州,延祐六年(1319)改為寶昌州。這一過程可以做一個較短暫的區(qū)域行政建置的總結(jié):燕子城—柔遠縣—撫州(柔遠縣附郭)—隆興府(高原縣附郭)—隆興路(高原縣附郭)

        三、中都建都于旺兀察都的歷史根源

        早在金大安三年(1211),就有“昌、桓、撫三州,素號富實,人皆勇健”[12]之說。其中撫州所領(lǐng)柔遠四縣在泰和七年(1207)擁有11380戶,昌州1241戶,桓州578戶。在柔遠縣境(今張北)有“昂吉濼,又名鴛鴦濼”。[13]

        據(jù)張德輝《嶺北紀行》:蒙古定宗二年六月“出得勝口,抵扼胡嶺,下有驛曰孛落。自是以北,諸驛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驛各以主者之名名之。由嶺而上,則東北行,始見毳幕氈車。逐水草畜牧而已,非復(fù)中原之風(fēng)土也”[14]。據(jù)賈敬顏《張德輝<嶺北紀行>疏證稿》,孛落,即“孛老站”:“至上都,至和林,分道于此?!蓖2於嫉酱蠖肌⑸隙家约昂土值慕煌ㄊ潜憬莸?。

        據(jù)周伯琦《扈從詩后序》:“忽察禿,猶漢言‘有山羊處’也。地饒水草,野獸兔最多,鷹人善捕,歲資為食。又西二十里,則興和路者,世皇所創(chuàng)置也。歲北巡,東出西還,故置有司為供億之所。城郭周完,阛阓叢伙,可三千家,市中佛閣頗雄偉,蓋河?xùn)|憲司所按部也。西抵太原千余里,郡多太原人。郊圻地坡陀窊隰,便種藝。路置二監(jiān)一守,余同他上郡,東界則宣德府境,上都屬郡也。府之西南名新城,武宗筑行宮其地,故又名曰中都,棟宇今多頹圮,蓋大駕久不臨矣?!盵15]忽察禿就是前面說的旺兀察都,這里水草豐美、野獸出沒、牲畜成群,是一個“歲資為食”的好地方。這里“府之西南名新城,武宗筑行宮其地,故又名曰中都”,府之西南,是相對上都路都總管府而言。除此之外,周伯琦還描寫了旺兀察都周圍的人文狀況,“又西二十里,則興和路者”①“又西二十里”相對于中都來講方位不確切,這里的實際方位應(yīng)該是南、東南。,是元世祖忽必烈創(chuàng)置的“城郭周完,阛阓叢伙,可三千家,市中佛閣頗雄偉”的隆興路府城市,因“西抵太原千余里,郡多太原人”的城市。“東界則宣德府境,上都屬郡也”。到至正十二年,元順帝北巡上都,回大都,路過中都,看到的是“棟宇今多頹圮,蓋大駕久不臨”的情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關(guān)于金代“鴛鴦濼”,《扈從詩后序》有這樣的記載:“懷禿腦兒,猶漢言后海也。曰平陀兒,曰石頂河兒,土人名為鴛鴦濼,以其地南北皆水濼,勢如湖海,水禽集育其中;以其兩水,故名鴛鴦,或云水禽唯鴛鴦最多。國語名其地曰遮里哈剌納缽,猶漢言‘遠望則黑’也。兩水之間壤土隆阜,廣袤百余里,居者三百余家,區(qū)脫相比。諸部與漢人雜處,頗類市井,因商而致富者甚多,有市酒家,資至巨萬而聯(lián)姻貴戚者。地氣厚完,可見也。俗亦飼牛立穡,粟麥不外求而瞻。凡一飼五牛,名曰一具,耕地五六頃,收粟可二百斛,問其農(nóng)事多少,則曰牛幾具。”按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濼以多魚,故水禽集聚。平陀兒,石頂兒,兩水之名。鴛鴦濼今名安固里淖,古稱昴兀腦兒,蒙古語anggir,適為鴛鴦之義。按:石頂河之名,今尚存,土人呼為黑水河(哈喇烏蘇)。源于山洪奔騰,稱汗河子,潴為三蓋諾、三張飛諾,有枝汗河、八臺河、東洋河、布爾渡哈蘇臺河、羅彩察河連為一水,自南而北,注入黃蓋諾,黃蓋諾復(fù)與三蓋諾、三張飛諾相通,東北流入安固里諾爾,此鴛鴦泊之一大水源。另一水源,乃自南北流之哈柳臺河,必周氏所稱之平陀兒也”。[16]元代的平陀兒即清代以后的哈柳臺河,也就是今天的三臺河;元代的石頂兒上游就是今天的安固里河,下游就是今天的黑龍河(見圖2)。

        上述旺兀察都地區(qū)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農(nóng)牧交錯的經(jīng)濟條件、較為便利的交通狀況、商賈相對集中的區(qū)位優(yōu)勢,以及周邊地區(qū)較為深厚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應(yīng)該是武宗建都于此的重要原因。由此看來,元武宗建都于旺兀察都是有其政治、經(jīng)濟、交通基礎(chǔ)和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的。中都建成后,與大都、上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有利于元帝國的穩(wěn)定,這恐怕是武宗深層的考慮。元武宗十九歲(成宗大德三年,1299)開始代寧遠王闊闊出鎮(zhèn)守北邊,二十四歲被封為“懷寧王”,至二十七歲(大德十一年,1307)即位,他一直“總兵北邊”[17],“撫軍朔方,殆將十年,親御甲胄,力戰(zhàn)卻敵者屢矣”[1]。這位年輕的蒙古將領(lǐng)深刻了解蒙古這一地區(qū)地位的重要性,他即位后,“還蹕龍興(隆興),徘徊太祖龍旗九斿,劗金于斯,肇基帝業(yè),為城中都”[18]。在軍事地位非常重要的旺兀察都地區(qū)規(guī)劃建設(shè)了中都,使之成為元代僅次于大都、上都的權(quán)力中心,盡管時間不長;同時作為大西北地區(qū)的后方基地,因交通條件的改善,中都又成為支撐嶺北地區(qū)的重要物資轉(zhuǎn)運站。這應(yīng)該與他個人的特殊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沒有這段經(jīng)歷的人,是很難作出這一決策的。建成于至大年間的元中都,正式存在只有兩年又7個月的時間。由于武宗的崩逝和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在短時間內(nèi)被新上臺的仁宗罷廢,最后只得到“后亦希幸”的結(jié)果。

        圖2 元中都區(qū)位圖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筆者梳理了元中都建城的過程:元武宗仿照大都城選址、測量、規(guī)劃,建設(shè)了中都城,先建宮城,后建皇城,最后建大城,形成了元代第三座都城。在行政管理上,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并置附郭開寧縣,建立了一套都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總結(jié)了中都開寧路與興和路的行政建置沿革過程,揭示了中都開寧路的短暫歷史。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了武宗建都中都的政治、經(jīng)濟、交通和自然條件等原因,這一研究希望得到學(xué)界的指正。

        致謝:當時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通過討論,批準給予考察經(jīng)費。在考察中,得到了張北縣胡明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1]宋濂.元史:卷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480,500,506,493,495,501,504,505,479.

        [2]宋濂.元史:卷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511,527,528,530.

        [3]宋濂.元史:卷二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538,542,537,541,553.

        [4]宋濂.元史:卷一百七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4091.

        [5]蘇天爵.元文類:卷四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宋濂.元史: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113,114,110.

        [7]宋濂.元史: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4:133.

        [8]宋濂.元史: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3,154.

        [9]宋濂.元史:卷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5.

        [10]董向英.元中都概述[J].文物春秋,1998(3):70-73.

        [11]宋濂.元史: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89.

        [12]脫脫.金史:卷九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89.

        [13]脫脫.金史:卷二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566.

        [14]王惲.玉堂嘉話:卷八[O].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周伯琦.近光集·扈從集·后記:卷四[M].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69.

        [16]金志節(jié),黃可潤.口北三廳志·山川志:卷二[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17]宋濂.元史:卷三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703.

        [18]姚燧.牧庵集·祝冊·皇帝尊號玉冊文[O].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猜你喜歡
        寧縣中都行宮
        數(shù)獨
        甘肅寧縣:果園防凍出新招 農(nóng)民增收有利器
        一件奇怪的事
        論元稹《行宮》的主題意蘊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圖像的清帝南巡行宮御苑空間格局探析*
        廣東園林(2018年6期)2019-01-14 11:09:50
        項城袁世凱行宮(故居)園林藝術(shù)特色及文化內(nèi)涵
        魅力中國(2017年18期)2017-08-17 03:19:21
        濟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宮遺址發(fā)掘簡報
        東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 01:38:28
        趣味數(shù)獨
        趣味數(shù)獨
        綠滿家園花滿城——寧縣創(chuàng)建省級園林城市紀實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健|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国产精品人妻一码二码尿失禁|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成人国产在线播放自拍|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男人的天堂|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77777_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丝袜无码| 精品人妻夜夜爽一区二区| 性感美女脱内裤无遮挡|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欧美video性欧美熟妇| 亚洲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午夜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 国产黄污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成本人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国产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va麻豆| 国产片精品av在线观看夜色| 国产思思99re99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