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光 鄧國明 張耀明 劉宏濤 李志旺
Gagner和 Pomp[1]在 1994 年報道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由于技術難度較大,該項手術的應用發(fā)展相對較慢。隨著腔鏡技術和器械的不斷發(fā)展,近年來LPD的報道逐漸增多。本研究回顧性對比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22例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與21例開腹胰十二指腸切除(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患者的臨床資料,評估LPD的療效,探討LP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病例選擇標準:①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良好,能耐受手術;②膽總管下段癌、十二指腸癌、胰頭癌或壺腹部癌;③無血管侵犯;④無遠處轉移。排除標準:①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差,無法耐受手術;②存在血管侵犯;③有遠處轉移。
本組43例,癥狀均有無痛性黃疸,行上腹部CT平掃+增強+CTA檢查、上腹部MRI平掃+增強+MRCP檢查和十二指腸鏡檢查??偰懠t素>200 μmol/L者先行PTCD或PTGBD減黃治療。二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有可比性(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LPD組: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仰臥分腿位,建立CO2氣腹,設定腹內(nèi)壓12 mm Hg(1 mm Hg=0.133 kPa)。五孔法,鏡孔位于臍下,雙側肋緣下腋前線、雙側鎖骨中線臍上2橫指置入Trocar。術者站在患者右側。①探查腹腔了解有無腫瘤種植轉移。②打開胃結腸韌帶,切斷胃網(wǎng)膜右血管,離斷肝結腸韌帶。切斷胃十二指腸動脈、胃右動脈,裸化肝十二指腸韌帶。作Kocher切口,剪開十二指腸側后腹膜,十二指腸和胰頭向左翻開,探查腫瘤是否侵犯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游離胰腺下緣,分離腸系膜上靜脈至胰后靜脈,探查有無侵犯。③切除膽囊,分離膽總管,哈巴狗鉗鉗夾肝總管近端,離斷肝總管,清掃淋巴結。④切割閉合器離斷遠端1/3胃,Treitz韌帶以下10 cm處離斷空腸,將近端空腸和十二指腸從腸系膜血管后方拖出至右側。⑤分離并離斷腸系膜上動靜脈分支及胰十二指腸下血管,切除胰腺鉤突部,向上離斷胰頭后方組織,腸系膜上靜脈左側切斷胰頸部。⑥消化道重建:先行胰管對空腸黏膜端側吻合,再行膽管空腸端側吻合,最后行胃空腸吻合。膽腸吻合口和胰腸吻合口旁分別放置引流管。⑦臍下鏡孔延長約4 cm取出標本。
OPD組:全身麻醉,仰臥位,取右側經(jīng)腹直肌切口,探查腫瘤可切除后,依次切除1/3遠端胃、膽囊、膽總管、胰腺頭頸部、鉤突、十二指腸、近端10 cm空腸,清掃肝十二指腸韌帶、肝總動脈及腹腔干周圍及胰頭后方淋巴結。消化道重建依次完成胰腸吻合、膽腸吻合及胃空腸吻合。
術后第1、3、5、7天查引流液淀粉酶,術后1周復查上腹部CT平掃+增強+CTA。
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其中手術時間指開始進腹至關腹結束手術;出血量通過術前術后手術紗重量差推算和測量引流瓶所收集的量;出院標準為進食無異常,大便無異常,各項化驗基本正常。
采用SPSS 20.0軟件,定性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較開腹組長,但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開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在術后并發(fā)癥方面,腹腔鏡組8例(胰漏4例、術后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左心功能衰竭1例),開腹組11例(胰漏5例、術后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左心功能衰竭1例,切口感染2例),二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腹部最復雜的手術之一,由于切除和重建復雜、費時,因此腹腔鏡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發(fā)展明顯落后于胃、結直腸手術。腹腔鏡胰腺手術最早用于胰腺腫瘤的分期[2],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技巧的不斷提高和腹腔鏡器械的改進,腹腔鏡在胰腺切除術中的應用發(fā)展很快。
熟練掌握腹腔鏡下的縫合技術是完成LPD的關鍵,消化道重建特別是胰腸吻合在LPD中難度較大。我們在開展LPD前期,先作腹腔鏡輔助小切口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即先在腹腔鏡下完成腫瘤的分離、切除和淋巴結清掃等手術操作,然后于上腹部正中取長約6~8 cm的小切口,完成胰腸吻合、膽腸吻合和胃腸吻合等消化道重建。經(jīng)過前期多例腹腔鏡輔助手術病例的積累,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再逐步過渡到完全LPD。
表2 兩組手術結果比較
LPD的手術并發(fā)癥主要為術中和術后的腹腔出血,術后膽瘺、胰瘺、腹腔感染和內(nèi)科相關并發(fā)癥包括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本研究中,LPD組和OPD組術后分別有8例和11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魏秋亞[3]的報道一致。因腹腔鏡自身放大視野的作用,能夠更清晰的辨認各種脈管,對血管的解剖、結扎等操作更加精確,術中超聲刀和雙極電凝的有效結合,也能夠達到良好的凝血止血效果。隨著腔鏡設備的進步和腹腔鏡操作技術水平的提高,LPD在防止術中、術后并發(fā)癥方面會更有優(yōu)勢。
LPD同樣需要遵循腫瘤根治原則,包括強調腫瘤和周圍組織的整塊切除,操作的非接觸原則,足夠的切緣以及徹底的淋巴結清掃。手術切緣、術中切除淋巴結數(shù)、陽性淋巴結率是影響PD預后的重要因素[4]。本研究結果顯示,LPD和OPD在術中切除淋巴結數(shù)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衛(wèi)洪波[5]的研究結果一致。
國內(nèi)有醫(yī)學中心報道完成66例LPD,手術時間與開腹時間相當,而且出血量更少[6]。衛(wèi)洪波等[5]開展的11例LPD和29例OPD的對照研究表明,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LPD組術中出血量少于OPD組。本研究結果顯示,LPD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較OPD少。LPD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天數(shù)較短與腹腔鏡手術對腹腔干擾較小以及術后疼痛更輕有關。LPD在消化道重建的難度較開腹手術大,特別是胰腸吻合和膽腸吻合的技術要求難度更大。本組中LPD手術時間相對較OPD長,與本團隊施行LPD手術例數(shù)相對較少有關,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將會有所改進。
由此可見,LPD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輕、術中出血少、手術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與OPD相比并未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熟練掌握腹腔鏡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優(yōu)化手術流程,可逐步縮短手術時間,LPD是安全可行的。
[1] Gagner M,Pomp A.Laparoscopic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Surg Endosc,1994,8(5):408-410.
[2] Nigri G,Petrucciani N,La Torre M,et al.Duodenopancreatectomy:open or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J]? Surgeon,2014,12(4):227-234.
[3] 魏秋亞,劉永永,閆衛(wèi)峰,等.全腹腔鏡與開腹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臨床配對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6,5(22):332-335.
[4] Hakeem AR,Verbeke CS,Cairns A,et al.A matched-pair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ncological outcomes using Leeds Pathology Protocol[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14,13(4):435-441.
[5] 衛(wèi)洪波,魏波,鄭宗珩,等.腹腔鏡與開放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療效的對比觀察[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5):465-468.
[6] 金巍巍,徐曉武,牟一平,等.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66例初步經(jīng)驗總結[J].中華外科雜志,2016,2(54):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