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平
(吉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采茶歌是我國民俗歌曲的代表,是茶鄉(xiāng)勞動人民在種茶、采茶、制茶的過程中有感而發(fā),自己創(chuàng)作的勞動歌。最早發(fā)源于西晉,流傳至今茶歌已有了自己的體系及聲樂演唱結構。采茶歌主要弘揚了茶事文化及茶精神,是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采茶歌主要繁榮在陜西、福建、江西等茶鄉(xiāng),并逐漸面向全國。采茶歌大多為通俗唱法及民族唱法,即本民族從茶歌開創(chuàng)到流傳至今(包含演變過程)的現代唱法。因此,現代茶歌聲樂表達與古代并不相同,唱腔及聲帶用力、歌曲結構都有很大的變化。近年來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現代音樂的繁榮,茶歌也逐漸吸收外來精華并與時代接軌,出現了一些用流行唱法來演唱的茶歌。少部分地區(qū)為繁榮傳統(tǒng),則是研讀古書,創(chuàng)造了一種比民族唱法更原始的“原生態(tài)唱法”?!霸鷳B(tài)”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出現,吸引了人們對茶歌及茶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重視。但因采茶歌的地域民族性太過濃厚,歌曲聲樂表達的創(chuàng)新改變具有一定難度,所以至今采茶歌的傳唱還是以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為主。
采茶歌的民族唱法是指茶鄉(xiāng)民族的人民,根據自己的地域性地理特征、個人喜好及民族風俗,所創(chuàng)造的符合本民族茶文化特色的唱法。中國的戲曲唱法(采茶戲)、民族說唱唱法等都歸屬于民族唱法。采茶歌大多流傳于茶鄉(xiāng),茶鄉(xiāng)在全國各地分布甚廣,因此衍生出了各類具有自己民族獨特性的聲樂表達。例如,福建地區(qū)茶鄉(xiāng)人民因氣候溫暖、民風柔美等原因,其民族性格溫婉大氣,唱歌方式也多用細膩女聲,聲線悠揚,秀麗甜美;江北地區(qū)茶鄉(xiāng)人民大多粗獷、豪邁,其茶歌民族唱法大多慷慨激昂、熱情嘹亮。由此可見,民族唱法根據本民族的不同風格,各具特色。因此也造就了采茶歌種類豐富、獨特有趣的現象。各民族不同的聲樂表達也使全國人民對此民族茶文化的不同了解,由歌聲直觀的體會當地民族的風土人情。
通俗唱法從其字面意義上可知,是最符合大眾審美的唱法。因此,通俗唱法又稱為流行唱法。通俗唱法普及于二十世紀初期,也是采茶歌發(fā)展到現代的新主要唱法。為面向國家和國際,采茶歌也開始追求潮流,從眾人表演的民族唱法和原生態(tài)唱法演變出只有一人或少數人獨唱的流行唱法。通俗唱法比民族唱法更加簡易,聲樂表演時的聲線要求低,只需流暢、優(yōu)美即可。因其伴奏和現場的設備條件良好,發(fā)聲也不需太過用力;但通俗唱法缺失了采茶歌中最重要聲樂表達——方言采茶歌。通俗唱法為迎合大眾,多將激昂、恢弘的曲調壓低,將溫婉、柔和的曲調升高,追求一種中立界面,并多用普通話演唱。因此,通俗唱法并不受到傳統(tǒng)茶歌人群的認可,但其唱法迎合了大眾審美,為茶歌的復興及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少伴奏獨唱技巧主要針對采茶歌中的通俗唱法進行分析。采茶歌中的通俗唱法比傳統(tǒng)唱法,在聲樂技法上更加簡單,但對人聲音色和音質的要求很高。一方面,因其獨唱且無伴奏或少伴奏,所以聲音質量的好壞在錄音棚或話筒下直接暴露的很徹底。因此獨唱人聲幾乎都用其假音唱歌,或者選用真音十分清亮好聽的人聲進行歌唱;另一方面,由于沒有伴奏的原因,歌曲本身就很簡單,所以沒有技巧的聲樂表達才更符合歌曲的脈絡。伴奏較多的樂曲,通常需要選用聲樂技巧造詣較高的人來演唱,不然壓不住樂器營造的氣勢和氛圍。獨唱的人無需對聲線、聲樂有過多研究,要求僅限于不跑調即可。然而對于少伴奏獨唱者來說,其聲樂技巧無需太過繁復,越簡單越好。
多重奏和合唱韻律主要針對采茶歌的民族唱法。采茶歌的民族唱法大多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以歌舞形式助力傳統(tǒng)茶文化,所以對人員的配合以及歌唱者的聲線、氣息等要求較高。首先,采茶歌中要將人聲分為高中低音,依次對應相應的段落。每個聲部的配合都要達到最優(yōu),合唱時對副歌聲部和高聲部的人要求極高。主歌的旋律會打擾到第二副歌,其演唱者需要專注自身,不被主旋律帶偏,不然其雙重或者三重合唱很容易變的混亂;其次,合唱時每個聲部的人群聲線及音色要相應一致,不然會使得整首歌曲的某一部分非常唐突。如今采茶戲中的多重奏合唱大多的勞動人民的演唱,其發(fā)音聲部配比并不標準,并且合唱的歌曲大多是熱情激昂的歌,很少有悠揚的歌。因為慢歌比快歌、吼出來的歌,要求的聲樂技法更嚴格。采茶戲的多重奏合唱聲部還需有專門聲樂老師指點,才得以逐步完善、平衡。
采茶戲中有許多女聲假扮男聲的反串片段,這對聲樂表達中人聲真假音的轉換要求極高。特別是有的獨唱歌曲里,一位演唱者需要分飾男女兩個角色,因此要求聲樂演唱者真假音轉換自如?,F如今,茶歌的獨唱部分發(fā)展逐步成型,人聲真假音轉換幾乎無差別。然而在傳統(tǒng)茶鄉(xiāng)民族習俗中的茶歌合唱,真假音的聲線轉換十分不標準,甚至會出現走音、破音甚至歌唱者氣息不穩(wěn)的狀況。這是因為合唱習俗中既要邊唱邊跳,還要顧及慮到其他聲部的配合等等。傳統(tǒng)原生態(tài)采茶歌的真假音唱法依然有待發(fā)展。
前文已提到,采茶歌獨唱的演唱者,對其聲樂技巧的運用無需太過嚴格,但如今茶歌興旺,獨唱者大多千篇一律,采茶歌的情感和內涵被所謂優(yōu)美的聲音磨平;人們聽歌時,體會不到傳統(tǒng)茶文化的歷史感及歌曲所表達的情緒。就像竇娥冤的演唱者能用凄美的聲線催人淚下,采茶歌獨唱演奏也需升華其自身內涵。鑒于采茶歌是描寫中華傳統(tǒng)茶道思想、茶事的歌曲,歌曲自身內涵已經十分高尚,所以要進一步升華曲子的內涵,必須改變演唱者的情感表達及聲線轉換。演唱者不應該還如同以前一樣,用自身優(yōu)美平和的聲線歌唱。而應深入理解歌曲內涵,將歌曲每句話的情緒表達飽滿,才能引領聽眾進入狀態(tài)。情緒的掌控,不需演唱者有多高的演唱技巧。另外,聲線可以優(yōu)美,可以丑陋,最重要的是要將歌曲的情緒內涵飽滿的表現出來。這需要提高演唱者對茶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深入歌曲、升華內涵。
采茶歌的合唱因其演唱人員的不專業(yè),聲部的轉換和融合并不規(guī)范。因此,平衡合唱聲部是促進采茶歌發(fā)展的一大要求。第一,讓專業(yè)聲樂教師在合唱團體進行指導,將合唱人員聲部重新劃分,找出每個人最適合的聲部;第二,各聲部分別練習歌曲,等各個分聲部合作熟練后再一起融合歌唱,進行全聲部合唱練習。循環(huán)漸進的去平衡聲部之間的聲線穿插變化;第三,在各聲部選取歌唱較突出且規(guī)范的人作為主音,主音掌控整個聲調的走向和情緒表達,其他人跟隨主音進行歌唱。聲部的合作就像企業(yè)合作,需要分門別類、從上至下,這樣才能使整個合唱的大團體能夠做到“天人合一”的演唱效果,達到各個聲部完美對接的平衡。
演唱發(fā)聲技巧包括聲線的平穩(wěn)度、真假音轉換、音準及氣息的保持等等。中華傳統(tǒng)民歌不同于現代流行音樂口水歌,其對發(fā)聲的要求很高。因此,演唱者需從強健身體開始,鍛煉發(fā)聲。采茶歌多以歌舞形式出現,且時間較長,演唱者氣息把控度要求很高,演唱者除了要有自身高超的歌唱技巧外,體力的維持也至關重要。在茶道影響下,每日多飲茶、多鍛煉身體,強身健體的同時,潤喉潤肺,有助于歌唱表演的持續(xù)性。在民族歌曲部落中,派專業(yè)聲樂老師進行教導,將采茶歌的表演學習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才能使采茶歌的聲樂藝術取得更高的造詣,促進茶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采茶歌中的原始聲樂表達,使茶文化通過歌曲的形式得以廣泛流傳,通過專業(yè)的聲樂技巧學習,采茶歌能提高其歌曲內涵和演唱模式,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引領茶文化走向全球。
[1]尹國峰.采茶歌在當代聲樂教學中的啟示——從《茶山新歌》看當代藝術歌曲古典美[J].福建茶葉,2017(10):318.
[2]袁瑾.悲壯與崇高的交響傳統(tǒng)與現代的融合——大型贛南采茶歌舞劇《八子參軍》的藝術特色研究[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5):132-136.
[3]劉慧.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及其對當前聲樂教學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7(8):176-177.
[4]符玲.同聲相和,擊節(jié)謳歌——采茶歌樂的互文式唱和性研究[J].福建茶葉,2017(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