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錦 陳智能 姚新苗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姚新苗是浙江省名中醫(y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長期從事骨傷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在骨傷科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對膝痹病的論治則更有其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強調“治未病”思想在早期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干預,筆者有幸隨姚師臨證,受益頗多,現將有關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由來已久,《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四氣調神大論》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論述[1],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姚師認為,膝痹病診治關鍵在于分期分型治療,關注治療時間窗,及早給予補腎活血,標本兼治,防治骨性關節(jié)炎的進一步發(fā)展,屬于中醫(yī)“治未病”范疇。
2.1 未病先防——早用補腎活血:中醫(yī)學認為,痹病首責肝脾腎虧虛,筋骨肉失榮。《張氏醫(yī)通》云:“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2]姚師認為膝骨性關節(jié)炎本屬虛,肝腎虧虛是其本,經脈不通是其標,往往由于患者正氣先虛,肝虛筋痿,束骨不利,腎虛髓減,骨質疏松,脾胃虛弱,肌肉松弛。姚師在“膝痹”診治過程中,早用補腎藥物,防關節(jié)變形、骨質受損等頑證。同時強調注重于“通”,補而不滯,及重視調脾。姚師針對早期膝骨性關節(jié)炎病人,采用自擬方益骨湯(補骨脂、骨碎補、生地、仙靈脾、山藥、丹參)加減治療,方中以補骨脂、骨碎補、仙靈脾為君藥,取其補腎生精助陽之功,精髓生,腎陽足,骨髓生化有源,則筋骨強壯。以生地、山藥、丹參為臣藥,其中生地、山藥健脾養(yǎng)陰生津,使后天之本充盈,則氣血生化有源,運化無窮;丹參活血祛瘀止痛,推動全身氣血循環(huán)。如此配伍,則內外兼顧,標本共治。此法體現了姚師運用“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未病先防,對骨性關節(jié)炎進行早期干預。
2.2 既病防變——針藥并用,內外通達:徐大椿曰:“善醫(yī)者,知病勢之盛而必傳也,豫為之防,無使結聚,無使泛濫,無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說也?!币熣J為,“瘀”在“痹”的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瘀的狀態(tài)貫穿痹證始終?!氨浴毙纬芍蹙陀小梆觥钡臓顟B(tài)存在。“瘀”為“痹”之漸,“瘀”即是“痹”,“痹”即是“瘀”,瘀到痛、麻、酸、脹即成“痹”。姚師在活血的同時,審時度勢,掌握活血與破血之度,對于氣滯血瘀為主的,姚師多采用身痛逐瘀湯加減,若瘀證確實較重,則加用三棱、莪術,必要時予炮山甲、水蛭等破血逐瘀。同時,化瘀不忘行氣,酌情添加川楝子、陳皮、枳殼等品,以達到活血不傷正,扶正不留瘀的目的。對氣虛血瘀的患者,宜在補益氣血的基礎上予活血化瘀,采用當歸補血湯加減;若伴有麻木不仁者,則以四味健步丸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同時姚師用針刀松解軟組織的高壓應力點,達到消除痙攣、松解粘連,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達到“通則不痛”,防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減少患者的病痛、減輕關節(jié)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即屬于“治未病”的“既病防變”方面。
2.3 愈后防復——筋骨并重,防止復發(fā):治其未復,愈后防復,亦為治未病。在病愈之后預防疾病復發(fā)是及其重要的,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體現。姚師在對慢性膝痹診治過程中,提出了“理筋為先,中藥相輔,結合正骨調曲,練功貫徹始終”的中醫(yī)綜合治法,防治復發(fā),提高療效。對于緩解期殘留痛,姚師通過牽伸及理筋手法,進一步舒暢經脈,調整平衡,達到“筋柔骨正”之效[3],后續(xù)予以外洗方以(山奈、艾葉、紅花、路路通、海桐皮、威靈仙、豨薟草、甘松、紫蘇葉、透骨草、花椒目、王不留行)等為主,進一步促通經脈。姚師特別重視后期的康復指導,結合一指禪按揉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膝眼及患者自己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收縮練習之類自我保健措施,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非藥物診療計劃。同時,姚師認為練功是諸多傷骨科疾病療效的保障,注重“調身”“調息”。
患者,周某,男,63歲。木工。2013年12月23日初診,左膝關節(jié)疼痛1年,加重1月。上下樓梯時膝關節(jié)疼痛明顯,走平地時則沒有疼痛,天氣寒冷時加重,到醫(yī)院診斷為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予以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關節(jié)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癥狀緩解不明顯。查體:患者一般情況可,左膝輕度腫脹,壓痛明顯,浮髕實驗陰性,研磨試驗陽性,左膝關節(jié)活動度可。X線顯示:左膝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診斷:膝痹病,診見肌肉消瘦,面色萎黃,舌淡紫、苔白,脈細。證屬肝腎不足,瘀血阻滯。治宜補益肝腎,活血通絡。處方:補骨脂、骨碎補、仙靈脾、丹參、當歸各15g,懷山藥20g,生地、威靈仙各12g,白芍、延胡索各30g,甘草、桃仁、紅花各10g。7劑,煎400ml,早晚1次,局部以松解左膝關節(jié)髕韌帶外側支持帶、膝內側副韌帶起止點、內側關節(jié)囊攣縮部等部位。術后以一指禪按揉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及膝眼,囑托患者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等等長收縮練習。1周后復診,左膝疼痛較前好轉,舌黯紅、苔薄白,上方去延胡索,威靈仙,再服7劑。另用針刀治療。其后,疼痛進一步減輕,經1月治療左膝關節(jié)疼痛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姚師認為,該病屬于腎虛血瘀之骨痹,本虛標實證,治當標本兼顧,攻補兼施?;鐾ńj以治其標, 補益肝腎以培其本。選用益骨湯加減治療。方中補骨脂、骨碎補、仙靈脾為君藥,取其補腎生精助陽之功,精髓生,腎陽足,骨髓生化有源,則筋骨強壯;延胡索、生地皆能入血分,配伍使用以達通絡、祛瘀止痛之效;當歸養(yǎng)血兼活血,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白芍配甘草,可酸甘化陰,柔筋止痙;威靈仙通絡活血止痛。綜觀全方,祛邪扶正,標本兼顧,共奏補益肝腎、化瘀通絡之功。
“治未病”思想其內涵是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宜視作中醫(yī)學先進和超前的醫(yī)學思想。膝痹,即常說的“膝骨關節(jié)炎”,中醫(yī)將其歸之于“骨痹”范疇[4]。姚新苗教授在臨證診治中結合膝痹病遷延難愈、發(fā)現不及時的特點,把“治未病”思想運用于診治之中,在辨治時,主張分期分型治療,關注治療時間窗,及早給予補腎活血,標本兼治,屬于“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在慢性膝痹恢復期,姚師提出了“理筋為先,中藥相輔,結合正骨調曲,練功貫徹始終”的中醫(yī)綜合治法,防治復發(fā)。同時姚師還認為,瘀的狀態(tài)貫穿痹證始終,在辨證施治的同時將活血法貫穿于治療膝痹的過程。姚老師運用“瘀在痹初”思路治療膝痹,臨床上取得了滿意效果,可以有效地延緩膝痹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其臨證經驗值得傳承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