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巍
(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社會不斷的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需要傳承。茶馬古道存在我國西南地區(qū),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為我國與西方國家打開了一條重要的文化交流之路。茶葉使我國民族文化傳播至西方,讓西方國家對我國民族文化更加了解,影響力巨大。在以物易物的傳統(tǒng)經濟模式下,古人開創(chuàng)了茶馬古道,內地和藏區(qū)進行茶馬的交換,使兩地的物產形成互補性,所以,茶馬古道體現(xiàn)出了深厚的茶文化與馬匹文化色彩。從深層次來說,這也是茶文化和馬匹文化的交流,隨著這種文化的交流,同時也進行了內地與川藏之間音樂的交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馬古道音樂。不管是從音樂藝術的角度分析還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對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20世紀90年代,相關研究者根據古道“茶馬”的特征,賦予了“茶馬古道”之稱,茶馬古道存在于滇、川、藏三個地區(qū),綿延盤旋在高山和森林之中,是古代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見證。在古代,內地征戰(zhàn)不斷,需要大量的好馬,要求馬匹體質好耐力久;在藏區(qū)、云南以及四川邊界,人們日常以牛肉、羊肉、奶為主食物,由于進食的都是高蛋白與高脂肪的食物,所以需要茶葉來消化脂肪、除燥熱,并且這些地區(qū)出產大量的好馬匹,這也是內地戰(zhàn)馬的首選。因此,這就形成了茶葉和馬匹相互交換的經濟模式。在貨物運輸過程中,交通非常不便,趕馬人在茂密的叢林與崇山峻嶺之間,開創(chuàng)了一條交易之路,于是便有了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交換貨物中,不僅限于漢、藏族之間,滇川藏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會加入貿易中。在最初的茶葉與馬匹的交換,最后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用品,例如布匹、毛線、羊毛、紅糖、鹽巴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茶馬古道中貿易隊伍不斷壯大,并開創(chuàng)了三條主干線和無數(shù)支線,幾百年來,在我國民族之間的貿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茶馬古道音樂多以民歌為主要形式,以《趕馬調》為主體音樂,這也是在貿易過程中最主要的歌曲,充分表達了人們在貿易路途中內心情感的狀態(tài)。《趕馬調》充滿了地域風情與民族特點,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不同的民族,《趕馬調》的唱法有所不同。有一些不是很明確的民族,他們的唱法非常特殊,因此也形成了特色的民族歌聲?!囤s馬調》展示出當時人們在路途中的情感,在他們的歌聲中,可以聽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同時,這也是一種非常暢快的表達方式。
在古代,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形態(tài)有所差別,內地多產茶葉,藏區(qū)多產馬匹,將茶葉與馬匹交換,從而形成一個貿易市場,創(chuàng)造了一條茶馬古道。因此,這條古道為人們帶來了財富。但是,在這場交換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貨物的所有者,交換的馬匹與茶葉多數(shù)都不是自己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商人所雇的勞工,讓這些勞工參與到交換活動中,勞工們?yōu)樯?,將貨物運輸并進行交換,從而獲取一定的報酬??梢哉f,茶馬古道的這場交易,也是他們一種謀生的方式。在古代,不同區(qū)域以及各個民族的人民,在這樣的一個經濟交易模式下,推動了民族之間的團結。由于這個茶馬古道,使得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發(fā)揮重要作用,也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讓民族音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不僅是歷史的一個奇跡,同時也展示出當時社會的進步。
在整條茶馬古道中,存在多個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有漢族、藏族以及白族等。在運輸貨物的路途中,不同民族的人們一起送茶葉,路途非常遙遠,并經歷窮山惡水才能抵達。因為民族有所差別,歌唱曲調各有所異,所以不同地區(qū)的《趕馬調》也體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特點,其展示出的意義也有所不同,不過,其所表達出來的內心情感卻是一致的,這也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漢族的《趕馬調》非常普遍,由于其內容有長有短,并且表達非常直白,讓人感覺清晰明了,和山歌的民歌差不多,一般匯集于云南大理,這些音樂有所區(qū)別但又有所聯(lián)系,不僅有民族地區(qū)特點的音樂特征,同時也有茶馬古道的共性,從而產生了漢族馬幫的《趕馬調》。漢族馬幫《趕馬調》的旋律高亢與奔放,同時也具有小調的委婉與含蓄,其中“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趕馬人”是茶馬古道漢族馬幫最為經典的歌詞,在這些歌曲中,顯示出趕馬人心中的脆弱和彷徨無助,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在遙遠的路途中豪放與豁達的情懷。
與漢族的《趕馬調》相比,其的語言有所不同,并且藏族的曲調更加高亢,聲音更為嘹亮,體現(xiàn)出藏族人民不羈的個性和開朗的性格,更富有深意。藏族馬幫音樂主要有三種形態(tài),第一,山歌類,這種山歌類型的歌曲一般包含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與茶葉有關的內容,并展示出茶馬古道的自然風景,充分體現(xiàn)了節(jié)奏自由、音域寬廣以及清亮的高原特色,藏族的《趕馬調》旋律悠揚、悠悠不絕;第二,趕馬情歌類,也就是藏族人的情歌,內容風趣幽默、短小精悍,通過非常含蓄的隱喻與比興方式進行表達,描寫了戀人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由于藏區(qū)多數(shù)信仰佛教,而佛教來源于印度,他們認為,到達印度就是到達心靈的彼岸,不僅體現(xiàn)藏族人的宗教信仰,同時也展示出藏族人向往自由的情懷;第三,趕馬鍋莊類,這是藏族人的一種民族舞蹈,對于他們來說,這種形式的舞蹈更加符合藏族馬幫民族。
納西族馬幫的《趕馬調》非常著名,納西族的歌曲也運用了比興手法,歌詞也非常押韻與工整,在他們的音樂中,也展示出他們對藏族酥油茶特殊的情懷,并體現(xiàn)茶馬古道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顿I賣壽歲》、《東巴經》以及《趕馬》是納西族非常經典的文學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們對茶馬古道久遠且濃厚的內心情感。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茶馬古道音樂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趕馬人背井離鄉(xiāng),帶著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生活無限的憧憬,在整個貨物交易的旅途中,路程是非常的遙遠,過程非常辛苦與乏味,這也使得趕馬人之間產生了勝于親人的友誼之情。趕馬人由于沒有經濟的支撐,為了生計,他們不能隨心所欲,生活更多的是無奈,這些情況在許多茶馬古道音樂的歌詞中,都可以聽到。一些年輕人,在結婚的第二天,就要拉上茶葉,騎著馬奔向遠方,為了生計,離開心愛的人,茶馬古道路途非常險惡,他們也會害怕自己一去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在這種復雜的情感下以及寂寞的旅途中,趕馬漢子就會利用歌聲來進行自我消遣與慰藉。另一方面,茶馬古道音樂也發(fā)揮了實用的作用。馬幫在整個路途中,利用唱歌的形式進行語言的溝通,例如加快速度與放慢速度,或者是改變隊形等,都能利用唱歌的方式在運輸?shù)倪^程中進行信息的傳遞。
在利益的驅使下,產生了茶馬古道。各族勞動人民翻山越嶺追求利益的同時,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不斷融合,并碰撞出亮麗的火花,充分體現(xiàn)出茶馬古道巨大的魅力所在。不同區(qū)域與不同民族的音樂,也是在這個背景下進行交融與借鑒,因此,茶馬古道在民族音樂的傳播中,發(fā)揮了促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茶馬古道沿線民族與區(qū)域音樂的發(fā)展。
茶馬古道沿線有著絕世的自然風光,不過地形非常險惡,要經歷山路和水路,山路崎嶇不平,水路較多險灘,并且攜帶大量的貨物與馬匹,如需平安抵達目的地絕非易事。人們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創(chuàng)了茶馬古道,并有了較大的規(guī)模,使其在當時的貿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茶馬古道一方面實現(xiàn)了人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為民族文化的流通與傳播帶來了渠道。趕馬人將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音樂在茶馬古道的沿線中不斷傳播,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樂與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與音樂在此發(fā)生交融與碰撞,這都歸功于茶馬古道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在古代,由于地域之間的閉塞,交通能力較差的情況下,無法實現(xiàn)各個民族之間文化與音樂的交流。在茶馬古道提供的交流渠道中,使得沿線民族的音樂能夠不斷地傳播至各個區(qū)域,讓民族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也有一部分人,通過這條茶馬古道學習了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化與音樂,使得民族之間的音樂能夠深入融合。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能夠相互認識、模仿與欣賞,讓不同民族音樂特點、內涵、形式、風采以及內容等能夠相互交流,在這過程中,充實了茶馬古道音樂的內涵體系,進一步增加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價值。
茶馬古道位于我國西南高原地區(qū),在西藏和云貴之間,地理環(huán)境復雜,氣候變化多端,但是自然風景優(yōu)美。那個時代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三條主要線路,即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無數(shù)條支線,這些支線有長有短,有大有小,從而形成一張巨大的茶馬古道交通網絡,穿越了藏區(qū)與云南、貴州高原之間,包含了多個少數(shù)民族。不僅為那個時期的人民提供了貨物交換的主要通道,同時也為茶馬古道沿線多個民族音樂的流通提供了天然的優(yōu)勢。這張巨大的交通網絡,不僅形成了經濟的交流,更加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在過去,地區(qū)之間的封閉,影響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從有了茶馬古道,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音樂都一起隨著趕馬人不斷地傳播,而一些有著較大影響力的民族音樂,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同時更加深刻地影響到更遠的地區(qū),使得不同地域與不同民族的民族音樂的交融能夠快速發(fā)展。也是在茶馬古道的交通網絡的促進下,讓各個民族對茶馬古道沿線的一些民族的音樂文化得以認識,逐步形成概念,特別是一些影響較大以及特點明顯的音樂,例如漢族音樂、藏族音樂、納西族音樂等,在茶馬古道的發(fā)展中能夠不斷傳播與交融。在這一張巨大的交通網絡所培育的文化土壤中,通過其的帶動力與傳播力,使各民族音樂得以高速發(fā)展,彰顯出更加清晰的特點和獨特的魅力。
茶馬古道沿線,有著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形成一個巨大的民族音樂體系。在貨物交換運輸中的趕馬人,大部分為漢族、白族、藏族等,同時也有一些不明確的民族,從而組成了馬幫團體。多個民族參與的茶馬古道馬幫團體,形成了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發(fā)展,而馬幫音樂存在包容性,這也是歷史和文化的必然性,也只有在包容性的文化氛圍中,能夠使多個民族以及多個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進行相互合作,實現(xiàn)良好的協(xié)作效果。也是由于這種親和力與包容性,進一步推動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不同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載體,另一方面也為不同民族的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降低傳播阻力。通過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由于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不同,產生了語言障礙,而茶馬古道音樂就成了各個民族之間的一種交流工具,同時也是各民族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娛樂的一種方式。由于這種包容性,能夠使不同地域與不同民族以不同的滿足身份,一起融入一致的音樂氛圍中,讓茶馬古道沿線民族能夠得到信息、情感與文化的交流。茶馬古道音樂形式多樣化,充分展示出各民族豪放、堅韌不屈的精神,成為民族之間音樂文化傳播的橋梁,也是聯(lián)系民族之間的精神紐帶。茶馬古道音樂的深刻烙印,把多個民族富有特色的音樂文化介入相同的音樂語境中,使茶馬古道音樂作為趕馬文化與趕馬人世代繼承的精神支撐,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更加團結。在路程遙遠、路途險惡的茶馬古道中,聽到趕馬人的音樂,猶如碰到自己的親人、找到了好朋友,在這個時候,他們對不同民族音樂并沒有排斥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親切感,他們相互支撐,也是在茶馬古道音樂的包容性下,使得這條古道沿線的多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能夠快速傳播,并感染到更遠的地方。
茶馬古道舉世聞名,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貿易之路。直至今天,茶馬古道已不見趕馬人的身影,清脆的駝鈴聲已經遠去,只有茶馬古道上趕馬人的足跡與馬蹄烙印見證了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一切,在這條古道中形成的音樂文化體系已成為當今的文化遺產,這就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與關注,發(fā)現(xiàn)音樂價值,開發(fā)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產業(yè),使得民族音樂獲得傳承。
[1]劉蕾.茶馬古道對民族音樂傳播的促進研究 [J].福建茶葉,2017(10):335-336.
[2]張芹.茶馬古道沿線各民族音樂的張力與交融[J].福建茶葉,2017(3):279-280.
[3]宗莉加.云南“茶馬古道”民歌音樂文化研究[J].福建茶葉,2016(8):331-332.
[4]孫英,王萍.云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J].福建茶葉,2016(6):335-336.
[5]和云峰.由點到面——云南茶馬古道佛教音樂地域流布、選點考察與文化特征[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6(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