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銘
江蘇省中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在慢性泄瀉中,因于濕濁積滯隱伏腸間,而致傳導失常之泄瀉,當用通法,此即《內經(jīng)》通因通用之法也。筆者在臨床中對此有所體會,介紹醫(yī)案一則如下,以饗同道。
汪某,男,46歲。2011年11月1日初診:有腹瀉史四五年,日行四五次至六七次不等,餐后必瀉,糞質稀溏,質黏滯缸,瀉后有不盡感,口有甜味,右上腹時痛,便后手紙上有血,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曾經(jīng)做腸鏡檢查示慢性腸炎。望之形體肥盛,面有油光。曾服中藥多劑,服時有所好轉,停藥則仍然如故。證屬濕滯腸腑,傳導失司。先予蕩滌,通因通用。處方:炒牽牛子6g,地榆、煨木香各15g,蒼術、葎草、補骨脂各30g。7劑。11月8日二診:藥后大便次數(shù)減為日行3次,起床及早餐后必有1次,便后仍然有不盡感??谔稹⒏雇聪?,便后手紙上有血現(xiàn)象已無,舌脈同前。治宗前法。前方去地榆,炒牽牛子改3g。14劑。11月22日三診:藥后大便繼續(xù)好轉,日行2~3次,便后不盡感消失,舌脈同前。予健脾清腸化濕善后。處方:黨參、茯苓各15g,蒼術、補骨脂各30g,煨木香12g,炙甘草6g,黃連、干姜各3g,烏梅10g。14劑。后隨訪大便日1~2次,囑禁酒、生冷,飲食少油膩。
按:已腹瀉而仍用瀉藥治療,關鍵在于識得瀉中有滯,根據(jù)前人的認識,結合筆者多年臨床體會,以大便黏膩不爽,便后有不盡感,不欲離廁,大便粘滯于馬桶,水不容易沖凈,或者大便熱臭有傷食氣味,夾有不消化物為辨證要點。后者多見于急性腹瀉,常因暴飲暴食或食用不潔食物所致,在慢性腹瀉中并不多見。根據(jù)患者大便質黏滯缸、便后有不盡感、口有甜味、形體肥盛的特點,病機系濕熱之邪與宿積滯于腸腑,致腸道傳導失司所致?;颊咴兴幥寤瘽駸嶂畡?,一度有效,也說明濕熱的存在,而終不得根治,則在于還有積滯存在。對于此種情況,只有用瀉下導滯的方法將積滯瀉去,腸道清凈,泄瀉才能痊愈。
瀉下導滯的藥物以大黃、牽牛子為常用,筆者推崇牽牛子,用量3~10g。牽牛子又名黑白丑,《中藥學》將其列入峻下逐水藥中,謂性能苦寒有毒,功效瀉下逐水,去積殺蟲;主治水腫,臌脹,痰飲喘咳,蟲積腹痛。筆者臨床之初對牽牛子一藥并無實際運用,后發(fā)現(xiàn)當代中醫(yī)岳美中、劉紹勛均使用牽牛子治療食積,始知牽牛子對積滯亦有較好療效。筆者移之治療慢性腹瀉中的滯瀉,效驗喜人,病人常在藥后大便次數(shù)減少,漸至成形,而無加重泄瀉之虞。
本案方中即以牽牛子為主藥,瀉下導滯;配蒼術燥濕運脾,蒼術重用又有止瀉之功,于濕盛者尤宜;煨木香理氣寬中;葎草清化濕熱,是治療腸道濕熱病證的一味良藥;補骨脂溫腎澀腸,本患者久瀉多年,正氣不無受損,加入此方之中有瀉中寓止、通中有澀、清中有溫、相輔相成之功。是以多年痼疾,兩次治療即取得較好療效,三診去導滯藥,改從健脾燥濕治療,并參入烏梅丸之意。隨訪患者大便日1~2次,基本痊愈,說明療效較為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