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薛宇彤 蘇小清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痔瘡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肛腸疾病,目前痔瘡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并發(fā)癥主要是術后腹脹。目前的治療方案包括針灸,艾灸,藥物治療等,但療效均不佳[1]。為了更好的防治痔后脹氣,本文中研究了穴位貼敷神闕穴聯(lián)合盒灸防治痔術后腹脹臨床療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于2017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痔術后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患者。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43.3±4.5)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4.1±3.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術后4小時進行盒炙治療。將灸條點燃后置于三孔灸盒內(nèi),從臍部開始放置灸盒,置于神闕、氣海、關元、中極上方一起施灸,每次15分鐘,至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皮膚微微潮紅。在盒灸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的基礎上,選用烏藥、厚樸、萊菔子、肉桂、小茴香五味中藥,將以上中藥材制成細末,以凡士林油膏調(diào)制后貼敷于神闕穴。
對照組:術后4小時進行盒炙治療。將灸條點燃后置于三孔灸盒內(nèi),從臍部開始放置灸盒,置于神闕、氣海、關元、中極上方一起施灸,每次 15分鐘,至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皮膚潮紅。
顯效:治療24小時之內(nèi)患者肛門排氣,且腹脹癥狀明顯緩解;有效:治療72小時內(nèi)肛門排氣、腹脹癥狀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緩解、排便趨于正常;無效:治療72小時之內(nèi),腹脹和肛門排氣癥狀未緩解,癥狀甚至加重。
在患者出院時,發(fā)放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項,患者的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患者數(shù)x100%。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為95%,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82.5%,并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7.5%,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82.5%,并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n(%)]
目前針對痔術后腹脹的治療主要有解除尿潴留、解除便秘,而對腸脹氣引起的腹脹多使用肛管排氣,肛門排氣管常有分泌物或難聞氣體溢出,影響患者生活,且術后使用肛管排氣有一定的疼痛感,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還易造成后期對解便、換藥的恐懼心理;患者自我形象紊亂,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2-3]。在盒灸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的基礎上,選用烏藥、厚樸、萊菔子、肉桂、小茴香五味中藥,將以上中藥材制成細末,以凡士林油膏調(diào)制后貼敷于神闕穴。共同構成芳香化濕,行氣消滯,理氣和胃之法,用以治療痔術后腹脹,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zhì)量,提升患者滿意度。目前臨床主要以內(nèi)服中藥方劑治療腸脹氣,雖已有人嘗試用外敷法治療腸脹氣,但應用于痔術后腸脹氣的尚屬空白[4-6]。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盒炙與穴位貼敷治療,與傳統(tǒng)的盒炙治療相比,提高了臨床有效率,患者滿意度,達到了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神闕穴聯(lián)合盒灸顯著提高了防治痔術后腹脹的臨床有效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應欣.痔手術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31):3529-3531.
[2]張敏.中藥穴位敷貼聯(lián)合穴位按摩對緩解術后腹脹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3):233-234.
[3]于銘,連玉珍,董禮鳳,等.神闕穴藥物貼敷輔穴位按摩預防與解除術后腹脹的研究[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5,3(2):6-7.
[4]王紫英,劉巧鳳.中藥穴位貼敷干預胃腸道術后腹脹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20):159-160.
[5]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會.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6]韓葉芬,賴麗娟,李礪,等.穴位按摩聯(lián)合艾灸防治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10,25(1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