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地理條件多樣,自然災害普遍且破壞性強,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模式難以應對,國家因之建立的救災政策稱為荒政,涵蓋災前預防、災時賑濟、災后恢復等方面。本文擬對隋朝時期災時賑濟政策及實施效果進行梳理,期冀借此對隋朝荒政的全貌有所了解。
關鍵詞:隋朝 臨時性 救災
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頻發(fā)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激化階級矛盾的重要影響因素。荒政是指國家對于饑荒救濟專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包括預防、救濟、恢復等方面,涉及稅收、戶籍、倉儲、水利、蠲免等領域。參與部門眾多,資金數額巨大且往來復雜,效果關乎國計民生,故而對于荒政的重視往往被視為政權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體現(xiàn)。隋朝作為分裂后重歸統(tǒng)一的王朝,在此方面的政策和具體實行效果尤其引人關注,荒政涵蓋廣泛,本文僅對隋朝救災的政策和實施情況進行探討。
一、自然災害的特點決定了防災救災的必要性
中國歷來自然災害多發(fā),幾乎無年無災,呈現(xiàn)出災害種類多、影響范圍大、破壞力強的特點。據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統(tǒng)計,從西周到清末,2999年間共發(fā)生較大水災1029次,較大旱災1056次。中華民族在與自然災害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試圖了解災害發(fā)生的原因、找到其發(fā)生的規(guī)律,建立全面合理的救災體系,力爭將災害的破壞降到最低。
隋朝雖立國時間不長,自然災害也發(fā)生頻繁。“忽忽二十九年間,被災凡二十二次。計旱災九次;水災五次;地震三次;風災二次;蝗、疫、兼饑各一次?!彼疄淖顬槌R姡绊懛秶草^大,如大業(yè)二年,“河南大水,漂沒三十余郡?!贝髽I(yè)七年發(fā)生水災最為嚴重,“是歲,山東、河南大水,漂沒四十余郡,重以遼東覆敗,死者數十萬。”
旱災記載亦不絕于史書,開皇五年,“后關中連年大旱。”開皇十四年,“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上率戶口就食于洛陽?!贝髽I(yè)八年,“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p>
此外見于記載的還有風災,開皇二十年,“京都大風,發(fā)屋拔樹,秦、隴壓死者千余人。”隋朝還有地震的記載,如開皇十四年,“五月辛酉,京師地震?!?開皇二十年,“十一月戊子,天下地震?!比蕢鄱?,“夏四月庚戌,岐、雍二州地震?!蓖昃旁拢半]西地震?!?/p>
自然災害往往相互關聯(lián),引發(fā)連鎖和加倍的困境。如旱災之后繼起蝗災,水旱之后常見疫災。大業(yè)八年“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盵1]
可見隋朝時期,全國多數地方發(fā)生過自然災害,災害類型多樣,影響范圍較大,社會經濟受損嚴重。對于百姓而言,最為直接的莫過于災時救濟的制度和實施。
二、災時救濟的具體政策
1.災情及時申報
災情發(fā)生時,秉承的是由下而上的申報渠道。首先災情發(fā)生地行政長官應及時逐級上報,包括災情發(fā)生、地點、程度等細節(jié),便于組織救濟。縣、郡達于尚書省后,制定救濟方案,影響比較嚴重的由皇帝親裁后下達執(zhí)行。隋朝前期對于災害救濟非常重視,常派出專使執(zhí)行救濟之務,如開皇五年八月,“甲辰,河南諸州水,遣民部尚書邳國公蘇威賑給之。”專使多為民部、工部尚書等高級別官員擔任,既能統(tǒng)籌安排,又熟悉相關業(yè)務,體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于臨時性救濟工作的重視?!耙言t使人,所在賑恤,揚鑣分路,將遍四海,必令為朕耳目?!盵2]至中后期不復聞耳。
2.統(tǒng)治者的自我反省
古人對于自然災害發(fā)生原因缺乏客觀認識,常常視為上天警示,認為需要反省。統(tǒng)治者常舉行祈禱和相關活動以求消災。此類謂之禳弭的記載頗多,可視為災時的必備活動。具體做法不一而論,大致包括祈禱、減膳、撤樂、釋宮女等舉動,以帝王的自責態(tài)度期冀得到上天的保佑。開皇三年夏四月“甲申,旱,上親祀雨于國城之西南。”
3.具體賑濟措施
對于百姓而言,遇災時最為關鍵是政府的賑濟措施,稍有處置不當,極易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恢復困難。常見的賑濟措施有賑濟、調粟、醫(yī)療等。
(1)賑濟
隋文帝比較重視農業(yè)生產,勸課農桑,經營多年后經濟得以恢復和發(fā)展,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富庶?!耙辔簳x以降之未有?!盵3]為荒政的實施奠定了基礎,故而記載較多。如:
開皇“五年五月,工部尚書,襄陽縣公長孫平奏曰:‘去年亢陽,關內不熟……開發(fā)倉廩,普加賑賜?!?/p>
“其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高祖乃命蘇威等,分道開倉賑給?!?/p>
開皇六年“二月乙酉,山南荊、淅七州水,遣前工部尚書長孫毗賑恤之?!?/p>
開皇八年,“秋八月丁未,河北諸州饑,遣吏部尚書蘇威賑恤之?!盵4]
至煬帝時期,一味大興土木,窮兵黷武,財政日漸窘迫,其殘暴的統(tǒng)治下,賑濟災民淪為空談。“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庇墒浅霈F(xiàn)了人相食的悲慘景象。
(2)調粟
調粟是國家層面來進行糧食和人口的配比調控,主要有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兩種,視乎當時具體情況而定。隋文帝曾有就食洛陽的記載,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人饑。上幸洛陽?!卑傩站褪持涊d亦見于史書,開皇“五年,其后關中連年大旱,……令往關東就食?!盵5]災害影響區(qū)域較廣,糧食調撥困難時主要采用就食他處的辦法。
如有鄰近地區(qū)糧食有余,則可移粟就民。如文帝時“又命司農丞王亶,發(fā)廣通之粟三百余萬石,以拯關中?!盵6]此類措施常用于局部地區(qū)受災,影響面較小的情況。
這兩種措施目的是讓受災百姓得到基本的生活口糧,無論是調撥糧食到受災地區(qū)救濟災民,還是安排災民到未受災地區(qū)暫時安頓,處理方式直接,受眾面較廣,應該能夠使災民得到切實的救助。
(3)其它
災時救濟重在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它救濟措施有施粥、居養(yǎng)、農具發(fā)放等。歷朝歷代采用不一而論,隋朝國祚不長,記載較少。開皇年間,“……又發(fā)故城中周代舊粟,賤糶與人。買牛驢六千余頭,分給尤貧者,……”[7]
三、政策反思
在前朝制度的基礎上,隋朝災時救濟的政策有所發(fā)展,有災害的正常申報制度,有職能部門的監(jiān)管,有相對充足的倉廩庫存,是隋初政府行政效能較高的體現(xiàn)。但文帝、煬帝兩朝的實施情況對比后,我們發(fā)現(xiàn),雖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具體實施效果卻依賴于政治清明和官吏廉潔,每逢貪官污吏橫行、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之時,救濟往往淪為空談,天災和人禍如同大山,使百姓陷于水深火熱,最后只有揭竿而起,隋朝隨之覆亡。
參考文獻
[1]《中國救荒史》鄧云特,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2]《隋書·五行志下》
[3]《隋書·食貨志》
[4]《隋書·高祖下》
[5]《隋書·五行志下》
[6]《隋書·高祖上》
[7]《隋書·煬帝下》
作者簡介
羅林燕(1978—),女,拉祜族,云南景東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