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67-02
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不僅在于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而且強調(diào)應具有的必備品格,扭轉(zhuǎn)目前愈演愈烈的“唯分數(shù)論”的現(xiàn)象,將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落到實處。立德不是一個終結(jié)的評價結(jié)果,而是根植于學校教育的品格修養(yǎng)貫穿輻射到人生過程中維護和傳承人性美好的能力,反映在人生的顯性和隱性的智慧和從容。因此,立德是一個持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明理得有個漸進的提升途徑。
葉圣陶先生曾說“能力的長進得靠訓練,能力的保持得靠熟悉,其間都有個條理、步驟”。培養(yǎng)關鍵能力靠訓練,培養(yǎng)必備品格,除了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訓練同樣也不可或缺,且行之必有方。讓我們在思維的訓練中,借思辨之慧眼明理立德。
一、拓展空間,換位思考,分辨事實與觀點
在剛剛結(jié)束的高二期末試題中有一推理題:
合情推理:指從部分可推知整體的推理。以下四項屬于合情推理的是:( ?)
A.坐井觀天 B.一葉障目 C.管中窺豹 D.開門見山
這道頗具語文特征而邏輯推理又很明顯的試題是哪一學科呢?——數(shù)學,參考答案C!同學們對這種學科融合、思辨性強的試題表現(xiàn)出極大的新奇感,在熱烈的探討中也明晰了一個思維的常識:分辨事實與觀點。坐井觀天、一葉障目、開門見山都是眼見之“事實”,而管中窺豹與盲人摸象一樣,所見只是局部,所謂的“豹”“象”都是歸納推理而來的“觀點”。歸納觀點是否為真,既要看樣本的多少,推理的邏輯,還看是否合“情”。當人們說“心靜自然涼”時,你非常清楚氣溫的事實一定是“熱”,而人們的主觀愿望則是“不要覺得熱”,這是主客觀上有差別,但人們主觀上卻在抹殺差別,這就是造成紛擾世界的迷霧之一,其因可能是情感親疏(如智子疑鄰)、角色沉迷或者墨守成規(guī)等。
一女生在周記中寫到:“老師就是喜歡成績好的同學,作業(yè)上的評語也多些。同樣講話,老師都不提醒A;我一講話,老師就又是暗示,又是提醒”。她正在委屈中,如果與她共情安撫,可能只解一時之難,而心結(jié)難消。講道理總有些蒼白,于是我留給她一個莫高窟壁畫“尸毗王本生”的故事:尸毗王某次見一鴿被餓鷹逐。尸毗王護鴿,鷹責問:“你護鴿之命,而我無食亦喪命,你豈能見死不救!”尸毗王乃割自身之肉換鴿喂鷹。鷹要求肉必與鴿等重。于是尸毗王一割肉置天平,而量不足;增割,仍不足;屢割屢不及一鴿重。尸毗王竟起身自置天平中,天平適平!故事結(jié)束了,我留下了一個問題:有何啟發(fā)?她回復:尸毗王能舍己為人。
我撫著她的肩望著她:是的,尸毗王是很偉大,這是以鴿子得生的角度來看。但我們略過尸毗王、鴿子和老鷹,從天平的角度來看,它平衡的標準是什么——每一份生命的份量都是相等的。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每一個個體,也是呵護每一個靈魂,無論是尊卑,偉大還是平凡,重要還是渺小。而你,也很重要!批評學生,老師的確應一視同仁。但同樣講話,為什么老師沒提醒A而提醒你?也許是因為誰是老師眼中的鴿子,老師就會先救誰,無論你還是A。至于說王、鴿、鷹三者,誰能先自我救贖,誰就能自度成佛。你呢?她眼睛亮了,笑了。
其實,“師”與“生”無論從哪一方來看,都不是事實全部的真相,這是思維的常態(tài)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何突破這種狀態(tài)?拓展空間,換位思考,透過主觀情緒,跳出散亂紛紜的狀態(tài),才能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盡覽遠近高低于其中。
但理明而情難明,因為情境變化多端,特別在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信息來源千頭萬緒,觀點立場針鋒相對,所以,情境設置、方法引導才能在明理中四兩拔千斤,達到更高效的立德目標。只有理的境界高了,德的格局才能宏大。
二、延伸時間,相機而動,在變化中明辨趨勢
美國行為心理學教授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德韋克(Carol Dweck)認為,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的孩子覺得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Mindset)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chuàng)造新的神經(jīng)元連結(jié),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擁有面對挫折的良好適應能力;而且它是可以被教育和培養(yǎng)的。這不僅是學業(yè)上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能力的理論引導,也是品行提升的方向思路。
如班級常規(guī)中遲到、欠作業(yè)等老問題,我們要常有新的視角、發(fā)展的觀點。某同學又遲到了,她順嘴就是“雨太大了”“我時間觀念不強”等原因或借口。我撩開她被雨水淋濕的零亂流海,慢慢引導她:“咱出門時預設的結(jié)果一定不是遲到,對吧?但咱們倒著來推另一種結(jié)果:要遲到。那有哪些原因呢?出門時間晚;路上塞車;忘記拿東西;生病;助人;給家人做事……你能控制的有哪些?不能控制的怎么辦?你可以接受因為遲到而失去的是什么?而不可以接受失去的是什么?你為成功達成目標做好了準備,是否也為不成功的結(jié)局備好了預案?這樣在時間上延伸、在空間上拓展,打開情境設置的思路,以解決具體問題作為驅(qū)動品行養(yǎng)成工作的抓手,推動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教育實踐中的落實。最后,這個女生主動完成了一篇高質(zhì)量的遲到思想分析的反思,我笑說:這是一篇60分的作文。
在時間延伸的變化中明辨趨勢,這也是現(xiàn)代人對未來應有的責任。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獎。但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1978年就誕生了,為什么30多年后才頒獎給他?其中固然有倫理方面的風險,但更主要的是科學方面的嚴謹和對未來的責任:那些試管嬰兒能否正常發(fā)育,這需要時間的驗證。直到2006年,第一例試管嬰兒路易絲自然受孕,成功誕下男嬰卡梅龍,這才給試管嬰兒的科技成果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春華秋實,滄海桑田,很多時候我們期待時間帶來的精彩;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延展不了傳統(tǒng)品質(zhì)的保質(zhì)期,如當年的田忌賽馬以三等馬應對一等馬的策略是智慧,而到如今卻成了缺少契約精神的反面教材。所以,新時代更需要我們變換角度去拓展廣度、探究深度,在研究樹木之前先看一眼森林,更全面地去發(fā)現(xiàn)世界的多元、豐富和變幻。
三、多元論證,通達權變,增強辯證批判意識
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里,影視文學作品中人物一出場,觀眾心中就有種很強烈的 “好”與“壞”的預期,而作品也常不留遺憾地滿足了人們對是非判斷標準的需求。后來學??荚嚨臉藴驶},在非此即彼的選擇中更強化了這種對世界簡單一元化的認知。但世界的真相,卻遠非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判斷那么干脆利落,“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昨天的舊船票也登不上今日的客船,明天的克隆技術更將挑戰(zhàn)今日的倫理道德,所以我們要在多元論證中增強思維辯證觀,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我們以孟子與弟子萬章的一次辯論來理解在明理立德的創(chuàng)新意義。
儒家講孝道,以遵循父母為先。“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從這話的,應該沒有人比得上舜。但萬章卻發(fā)現(xiàn)舜卻是未稟父母就娶妻!而孟子回答:“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痹瓉恚f章的是非系統(tǒng)是:娶妻告父母為孝,非此則不孝。而現(xiàn)實中,舜父瞽叟再娶妻,生弟象之后,常欲殺舜。舜若告父母,必不獲許。而若不婚,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后將來亦可能對父母生怨,這是更大的不孝!故不能廢大倫而不婚,只有選擇暫時不告父母,以遵人之大倫。在孟子的大是大非系統(tǒng)中,矛盾是多元的,事態(tài)是變化的,既有眼前的父子之孝,還有未來傳承的家族之孝,孝與不孝是在不同的時空轉(zhuǎn)換的,權宜之下,更要在多元復雜的情況下決斷輕重緩急,通達權變。
這種多元論證的批判意識在自媒體時代更是對當下網(wǎng)絡虛浮躁動的鍵盤俠風氣是一清涼劑。如某次班會論題是“周末霧霾天學生在校自習”,6位學習共同體成員分別從事件中的相關角色學生、家長、教師、醫(yī)生、網(wǎng)友和教育局的角度立體感受,表達了對同一事件在不同時間、不同群體贊同或反對的觀點,有的為老師犧牲業(yè)余時間為學生輔導點贊,有的為家長望子成龍的殷殷希望而動容,有的為勤奮拼搏的同學喝彩,有的為畸形的人才觀而振臂一呼,還有同學為改變當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立志……而一改之前一邊倒地反對學校的觀點,對網(wǎng)絡現(xiàn)象的多元解讀更顯思維的理性、全面和深入。
其實不同的觀點并非洪水猛獸,和而不同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zhì),是更大的豐富,是“美美與共”“止于至善”。主張“性善論”的孟子和主張“性惡論”的荀子,觀點雖相左,踐行卻殊途同歸。孟子說“仁義禮智”的本性并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那是否就不必訓導了呢?非也,他說“人無有不善”,就好像水性沒有不是順勢而下的,但你搏擊它,它可以躍過臉頰;你引導它,可以溯流而上山巔。所以“若夫為不善”,并非是它本性的過錯,而是自己“弗思耳矣”,是引導使之覺悟的方法未得當。所以孟子認為“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梢姡蛏频倪^程就是不斷求得的過程。而荀子則認為人性“其善者偽也”,那又如何修煉“仁義禮智”的圣心呢?荀子把人性分作“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樣,荀子與孟子異曲同工,同樣也強調(diào)了“學善”之方向與“修善”之方法。
《論語》有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立德制禮,讓國民知恥有格。《中庸》有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并鼓勵學者“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思辨,是民族品格致知提升的智識。格物有德,致知有道,相映生輝,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葉紅(1969-),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多維思辨讀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