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師行為方式帶來很大的沖擊,但是,理念并不能完全代替行動。有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實施新課程教育的先決條件和基本保障,但絕不等同于就能有效地實施新課程教育。要想理念轉化為理想的境界,中間還必須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思考與實踐的反復輪回的探索過程。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052-02
引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徹底擺脫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束縛的希望,也是對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系列教學改革的升華與突破。本次課程改革對傳統(tǒng)的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觀進行了深層次地梳理、沖擊和變革。特別是對當前基礎教育第一線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起著實質性的反思和指導作用。為此,本文從語文課堂教學焦點問題透視、如何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怎樣創(chuàng)設“好課堂”三個方面展開淺析。
一、語文課堂教學焦點問題透視
當前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進,新理念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許多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機地融進課改精神,讓人感到撲面而來的嶄新氣息。但是,透視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
(一)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過程簡單化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有的老師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過份追求形式,造成認識上的膚淺化,操作中的簡單化、表面看學生是動起來了,課堂氣氛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
(二)綜合性、研究性學習無限膨脹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標準提出的嶄新理念,其設置基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發(fā)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但有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為了體現(xiàn)出課程的綜合性,往往要求學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課內外時間搜集整理資料,把學習目標定位于多方面了解科學、文史知識等,導致語文課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其他學科的內容。
二、新課程體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創(chuàng)設
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即向40分鐘要質量。我認為必須處理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從而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以此收到好的教學成效。
(一)引入新課
在復習鋪墊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引發(fā)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根據(jù)教材的知識體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引往知識的生長點上,教師要提出帶有啟發(fā)性、思維性的問題,使學生感到新知不新、難又不難,激發(fā)學生嘗試,探究新知的欲望和興趣,使課堂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
(二)探索新知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思維情況和教材內容,不斷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全體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探索之中。在學生思考之時,教師可用各種不同方式,進行外向引導,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之中,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三、怎樣創(chuàng)設“好課堂”
“好課堂”一直是教學管理者所關注的,也是教師所爭取的,更是學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師究竟怎樣做才能構建一個好課堂呢?
(一)握“好課堂”的標準是構建“好課堂”的保障
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那么就是更煥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課堂。
(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是構建“好課堂”的基礎
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的依據(jù),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載體。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很好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知識性、啟發(fā)性、探索性和開放性,才能正確運用教材的思想理念,熟知教材結構特征,掌握教材知識體系,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對學科知識進行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使教材成為學生發(fā)展的策源地。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理順教材的知識脈絡,掌握語文學習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韋麗明.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1)
[2]范蓓蕾.案例法:語文教育學教學的最佳選擇[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03)
[3]范蓓蕾.案例法與語文教育學教學方法變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4]孫鵬遠.語文新課程積累學習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6
[5]彭志耘.語文課程標準下教學方法新特點初探[J].宜賓學院學報,2005,(08).
[6]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035407-1-1.html《新課程改革與優(yōu)質教學探析》
作者簡介:
季憶(1984.7.10-),女,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新區(qū)小學任教,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