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貞
【摘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要在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運用問題式教學,加強學習過程指導,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等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關鍵詞】歷史探究能力;問題式教學;學習過程;研究性學習
一、運用問題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一)教師設計問題
歷史問題設計要緊扣課程標準,注意問題的角度和層次,要進行層進設疑,以引發(fā)學生思考與探究,讓學生在步步認知的基礎上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發(fā)展歷史學科素養(yǎng)。在教學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思考題。
1.請找出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幾件大事(前提、確立、發(fā)展、完善),并注明每件大事的時間和結果。
此問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學了解、掌握英國政體確立的過程,從宏觀上把握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內閣制、1832年議會改革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2.閱讀課本P38最后兩段和P39“歷史縱橫”,勾畫出議會、內閣、國王的產生和權力,思考議會與內閣的關系。
3.結合課本P39歸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第2、3問的設計是對教材知識的歸納、深化和拔高,要求學生在掌握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過程的基礎上,對國家權力機構的職責和相互關系做出準確的理解,然后概括其特點。兩個問題的設計是有聯(lián)系、層層遞進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深入探研,能更好地建立知識體系,從而利用知識體系靈活地解決問題。
(二)利用開放性試題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結合近些年高考題第40題和41題的考查情況,我們了解到:命題側重利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景,采用開放的形式,以實現對考生歷史價值的考查,讓學生能夠感悟和體會歷史情境,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探究歷史的方法,學會辯證、客觀地解釋與評判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其思路是,以開放形式,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型,在問題情境中培養(yǎng)和體現歷史探究精神。
材料三 晚清以降,國人科技意識因“師夷”而增長??涤袨?、梁啟超等人沖決專制制度和倫常之網羅,接引“西學”以啟蒙。進入民國,各主要報刊加入對《臨時約法》的大討論,民主與科學思想得以倡揚。北洋軍閥上臺,妄圖復古倒退,陳獨秀等奮起反擊,掀起新文化運動。
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有學者側重于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演變歷程分析,也有的側重于從1915年前后各種主客觀因素分析。
——據李侃等《中國近代史》整理
(3)閱讀材料三,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您側重于哪一種觀點?試結合史實扼要論述。
這種開放性試題較為常見,答題時只需從兩種觀點中選一種來回答。這道題的難點在于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嚴謹、科學地論證觀點,考查歷史觀點表述能力和挖掘歷史資源能力。
(三)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眴栴}是探究學習的資源,是探究學習的推動力,在教學中我們嘗試讓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一課時,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英國為什么選擇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對英國歷史的發(fā)展起什么作用?英國的這種政體有沒有局限性?這些是在教與學的動態(tài)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是比較有價值的,它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拓展,對歷史現象理解的深化,教師對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不能忽視。
二、加強學習過程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指導學生學會閱讀
閱讀包括閱讀教材和課外閱讀,閱讀教材分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兩個階段。課前預習時要了解本課題與本單元課題的關系,課題與各小標題的關系,閱讀正文、注釋、地圖、插圖等,了解本課題的重點、難點,初步建立知識結構,完成導學案預習案,記錄自己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后閱讀是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分析、歸納和綜合概括,形成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提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guī)律。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歷史課程的內容閱讀一些與所學內容有關的歷史書籍。課外閱讀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使其鞏固所學知識,增加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加強歷史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
1.指導學生掌握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注重對歷史基本線索、基本特征、基本規(guī)律等隱性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重視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的指導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闡釋。
4.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答題技巧和答題規(guī)范。學習歷史,最根本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歸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最高層次,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三)學會合作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時再增進學生間的合作,就能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新課程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首先要提前預習,獨立思考,形成對問題的基本看法,只有這樣,合作討論時才能目標明確,有話可談;其次,要善于表達與傾聽,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有自信、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的能力;再次,要善于評價,一個小組回答完畢,先讓另外的小組做出評價,哪些問題答得好,哪些問題還欠缺,哪些問題回答有誤,該如何答,然后教師才作適當的點評。
三、 歷史探究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相結合
依據新課程理念,歷史教學過程不再是機械地執(zhí)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fā),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fā)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2017年,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鶴山近現代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究鶴山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試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進行有益嘗試。在研究中,學生對鶴山地道美食白水角、挪糍必、吹大糍的做法做了深入了解,對鶴山本地的婚俗過大禮進行了深入探究。實踐證明,通過對本土歷史文化的研究,鞏固課本所學知識,是探究歷史的有效方法。
四、小結
開展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目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一個新內容。當然,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做法,以學生主動為主,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知識,培養(yǎng)嚴謹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靖同詠.歷史40題最后一問的開放性及備考策略——以2015、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Ⅱ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06):5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