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杜甫老先生寥寥數(shù)語,道盡了春風化雨對于萬物生長的影響。若是狂風驟雨,只怕雨后只能留下滿目瘡痍吧?這大概就是“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大自然如此,教育也是如此。無痕的教育就如同那春天的細雨,潤物無聲,卻早已滋潤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察覺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認為這條規(guī)律是教育藝術(shù)的核心?!睕]有大聲呵斥,沒有冷嘲熱諷,沒有口若懸河,有的只是愛心、熱心與耐心,有了這“三心”,便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改變孩子,成就孩子。
從小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嚴師出高徒”,雖不喜嚴厲的老師,總以為在老師的嚴格管理下,能多考幾分。如今,當自己站上講臺,才明白:狂風驟雨雖來得快,卻摧殘了幼苗的根基;和風細雨看似無聲無息,卻能滋潤萬物。一味的嚴厲傷害的是孩子脆弱的心靈,讓孩子不是相信老師、親近老師,而是害怕老師、逃避老師。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而我以前正是這么做的,這是我一生的遺憾,大概也是我作為青年教師成長的過程中必然要經(jīng)歷的苦痛。
至今仍記得那個孩子,帶著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愿和自己滿心的不愿,來到一中,學校的一切規(guī)章制度對于他來說都有一種違和感 。十七八歲,正好是叛逆期的時候,作業(yè)、上課等這些學生最主要的任務(wù)于他都成為了負擔。因此,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內(nèi)心的不滿。從來不寫作業(yè),上課不聽講,頂撞老師,似乎一切違規(guī)都成了發(fā)泄他不滿的方式。他的不幸還沒有結(jié)束,他遇到了初為人師、毫無經(jīng)驗的我。對于他的表現(xiàn),我沒有深入了解原因,沒有傾聽他的想法,沒有理解和包容他,反而僅僅把他作為一個不求上進的“后進生”:作業(yè)不寫,批評他;上課不聽講,批評他;態(tài)度不謙遜,批評他。在我的教師評價系統(tǒng)里,幾乎每天都有扣他的分。他所在班級的大部分任課老師都對他很失望,基本處于不聞不問的狀態(tài)了,以致這個學生最后變得對一切事情都很漠然。曾經(jīng)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個“劊子手”,抹殺了學生內(nèi)心的希望和美好。我想,有一天他做了領(lǐng)導,會不會也是這樣對待他的下屬的?他會不會是一個嚴苛的老板?他會不會漠然地對待親朋好友?如果是這樣,我將愧疚終生了。
如今,我是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因為有了孩子,更深刻地體會到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力量。在和孩子的交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當孩子犯了錯,我粗暴地打孩子屁股時,孩子就會脾氣暴躁,動手打人;當我隨便扔東西時,孩子也會亂扔東西。反之,當我向孩子豎起大拇指,孩子也會豎起他稚嫩的拇指。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上什么,你怎么引導他,他就會變成什么樣子。身教勝于言傳!母親對于孩子人生的引領(lǐng)作用和教師對于學生的引領(lǐng)是一樣的。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范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19世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diào):“教師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xiàn)出教育的力量?!睂W生的可塑性較強,可謂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學生身上體現(xiàn)出教師的教育影響。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只有尊重、信任老師,才能樂于學習,樂于受教。
如今的我不敢說是一個好老師,但我努力做一個理解學生的老師。理解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我試著用愛心去感動學生,用熱心去親近學生,用耐心去塑造學生,讓學生在無聲無息中愛上母語,愛上閱讀,愛上語文學習。
泰戈爾說過: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可我已飛過。現(xiàn)在的我,正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努力做一個值得學生信賴的老師,而不是一個一味“嚴厲”的老師。
唯愿有一日,學生想起我,內(nèi)心是溫暖的,如此,再無遺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