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麗霞
在日積月累的教學工作中,筆者越來越覺得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指導。而概括能力是語文基本能力,它是指對文章內(nèi)容歸納、簡要復述和總結的能力。概括能力弱,學生可能連文章都讀不懂,做題就更難上加難了。人教版八下第一單元的五篇文章,以寫人記事為主。筆者就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概括能力培養(yǎng)的嘗試。
一、概括能力考查分布及考核特征
通過對濟南市學考情況的考查可以發(fā)現(xiàn),對概括能力的考核貫穿始終,凡是有語文閱讀題的地方,便有概括能力的考核。濟南市近三年的學考題考查概括能力的題目如下:
2016濟南中考第15題:閱讀全文,說說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寫“中國神藥”青蒿素的。(3分)同一張試卷第19題:通讀全文思考,文章②③兩段寫出小書屋______ 的特點,第⑥段卻說 “這兒,我再不會來”,原因是_______表達了 _______。(4 分)
再看2015年濟南中考第11題:本文所記歐陽修的寫作主張,至今仍有價值,請簡要概括。(2分)同一張試卷,第15題:閱讀全文,說說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寫中國竹的。(3分)
再看2014濟南中考第14題:閱讀全文,在第⑦段橫線處填寫一個能夠概括上文內(nèi)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語意連貫。(4分)同一張試卷的第19題: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填空,文章圍繞“生命”這個謎題,記敘了三次“解題”的經(jīng)過,最終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語句回答),表現(xiàn)出她 、 的人生態(tài)度。
從這連續(xù)三年的中考試卷來看,每一年都有至少兩道大題在直接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文言文閱讀、說明文閱讀和散文的閱讀中都有密集的分布。
筆者歸納了一下,概括能力的考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用簡潔的語言,簡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中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比如2015年的第11題;二是對主要情節(jié)有準確的認識,比如2014年第19題;三是在說明文中要求概括出說明對象的性質、用途、功能、作用等,比如2015年和2016年的第15題;四是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件及其思想感情的把握,比如2016年第19題。
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八下第一單元,筆者把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主線貫穿始終。
以《藤野先生》為例,在上課之初,筆者就在黑板右上角板書了這篇文章的學習思路和重點:一是提取關鍵信息簡潔概括事件;二是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人物。分兩節(jié)課完成這兩個目標。其中第一課時的主要訓練目標就是學生的概括能力。圍繞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請大家?guī)е韵聠栴}閱讀課文,有目的地篩選信息,思考:魯迅先生為什么時時記起藤野先生?文中著重寫了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筆者把這兩個問題在屏幕上顯示,讓學生更為明確。
為了降低難度,筆者做了提示:篩選信息的方法,第一步可以尋找相關段落,第二步提取關鍵詞語。學生明確了要求,也有了提示,就思路明確,有法可依了。
五分鐘后學生嘗試回答問題。第一問,學生很快就找到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段,這一段集中表達了魯迅先生對藤野的感激之情,是魯迅先生情感升華的文字。筆者引導學生繼續(xù)聚焦,尋找作者表達對藤野先生評價的關鍵詞:“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偉大”。魯迅先生就是懷著感激、感動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的,在魯迅的心目中,藤野先生是“偉大”的。
筆者引導學生順著這個思路繼續(xù)思考:藤野的“偉大”體現(xiàn)在哪里呢?一個老師,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被學生認為是一個“偉大”的人呢?
筆者要求學生首先快速瀏覽文章,鎖定相關段落。藤野先生是從文章第六自然段開始出現(xiàn)的。在這些相關的段落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寫了藤野的外貌,還有和藤野交往的幾件事。哪幾件事呢?用什么方法概括呢?第一法則是尋找關鍵詞。比如第一件事,是圍繞著“講義”發(fā)生的,那么用哪個動詞組織句子呢?文中的“添改”一詞再恰當不過了。在概括的過程中,有學生用的是“修改”而不是“添改”,筆者提醒這位學生還可以更準確,用原文中的詞語。經(jīng)過提醒后,大家更加明確,尋找原文中的關鍵詞來組織語言是最準確的。后面三個事件的概括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改解剖圖、關心實習、了解裹腳。
最后讓一位學生來總結下概括的方法:先鎖定相關區(qū)域,再尋找原文中的關鍵詞。在尋找關鍵詞的時候分兩步走,第一步找中心詞,第二步找支配中心詞的關鍵動詞,然后加上主語,就完整的表達清楚了。
《我的第一本書》仍然貫穿了概括能力的訓練:文章中最打動你的那句話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上一節(jié)的訓練,很快就找到文章最后一句“人不能忘本”。筆者緊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那么作者為什么說“人不能忘本”?圍繞這句話,作者寫了哪些人的哪些事?學生也很快就找出了主要人物,他們一邊說,筆者就一邊在黑板上板書了主要人物。六個人物,每個小組分別尋找其中兩個人物的相關事件。小組討論,筆者不用再像《藤野先生》那樣一點一點進行引導了。
著名語文教學專家余映潮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他經(jīng)常把課題分成幾個板塊來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兩個周的有意識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較大的完善和提升。筆者堅定了自己的做法,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要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哪怕一節(jié)課只有一點點收獲,持之以恒,總有水滴石穿的功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