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利
古城墻成“攀巖墻”,損害文物尊嚴
近日,有多名網(wǎng)友反映,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的古城墻修葺后成為人們攀爬、玩耍、拍照的“攀巖墻”。對此,當?shù)匚奈锉9芩貞Q,已對攀爬者進行勸阻,并將采取更完善的保護措施。
古城墻變成“攀巖墻”損害文物。一些市民不懂、不遵守《文物保護法》,根在文物管理部門身上。一方面,在對《文物保護法》的宣傳上明顯缺位,導致目前這部法律的社會認知度不高;另一方面,只注重了對文物的開發(fā)利用,卻忽略了對文物的監(jiān)管與保護。比如,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些市民攀爬古城墻,等于公開破壞文物,相關工作人員僅限于勸阻,顯然于事無補。因此,對于攀爬古城墻等破壞文物的違法行為,既要嚴格執(zhí)法,更要深入普法,讓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同時,文物部門應摒棄功利思維,加大對文物的監(jiān)管和保護力度,提高《文物保護法》的執(zhí)行力。
有一種用心良苦叫“砸學生手機”
近日,河南南陽某中學舉行手機銷毀大會,幾十部從學生那里沒收來的手機有的被扔進水桶,有的被錘子砸爛。學校工作人員稱,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不交給老師,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要銷毀:“家長都很配合,一切都是為學生好。”
出于用心良苦的“都是為學生好”,就將沒收的手機用水泡、用錘砸,這是把行為粗暴與嚴格管理混為一談。幾十部手機價值不少,如此公然銷毀,即便不議是否存在“惡意損壞他人財物”的違法嫌疑,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警醒:倘若教師這么簡單、偏激地處理問題,怎能奢望教出的學生會理智而寬容?
生活應該張弛有度,對于中小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同樣應該堵疏結合。一種比較中肯的方法是,教學區(qū)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以保證他們上課時注意力不被手機左右;而宿舍等非教學區(qū),則屬于學生個人的空間,學校不該管得太多、太泛。再進一步說,就算學生違規(guī)使用了手機,也不見得非要采取“水泡”、“錘砸”等過激之策。針對青少年自我約束能力有限,使用智能手機影響學習和睡眠、長期低頭導致頸椎受損等問題,需用合理的方法來解決。
“吃苦課”距離科學的“吃苦教育”還有多遠
風中徒步七小時,倉庫里打地鋪睡,洗澡只能用冷水……最近,武漢某中學高二年級的1200多名學生,要體驗5天這樣的艱苦生活。據(jù)了解,該校這個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始于1990年,到今年已經(jīng)堅持了28年。雖然每年的體驗內(nèi)容略有不同,但都被老師和學生們稱為“吃苦課”。相關負責人表示:“‘吃苦課能讓學生了解社會、學會關心他人、提高自理能力?!?/p>
“吃苦教育”的根本邏輯是,創(chuàng)造特定的情境,設計特定的訓練項目,針對性提升學生們的身體素質、環(huán)境適應力、耐挫抗壓能力等。所以說,“吃苦教育”本質上應該是一門可以被分解和標準化的“教育科學”。這意味著,其理當風險可預期、過程可把控并且效果可驗證。然而以此量之,現(xiàn)如今我們所進行的許多“吃苦教育”還是顯得有些粗糙了,可能學生們吃了“苦”卻毫無收獲。
學校傳統(tǒng)、校園文化是一回事,科學有效的“吃苦教育”則是另一回事?!俺钥嗾n”除了那儀式化的抽象意義之外,或許還需要更多些嚴謹?shù)倪壿嬚撟C以及方法的再設計。也只有這樣,“吃苦”才能真正助力學生們的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