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安, 陳明艷, 金 晶
(1. 武漢大學(xué) 經(jīng)濟與管理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2;2. 武漢大學(xué) 中國產(chǎn)學(xué)研合作問題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塑造員工幸福不僅是企業(yè)倫理責任的重要目標之一(Alfes等,2012;?arotar-?i?ek等,2013),更是企業(yè)贏得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源泉。工作場所個體的幸福感既能夠有效預(yù)測員工的情感承諾、離職傾向和工作績效,也是組織績效改善的重要前兆(Wright和Cropanzano,2004;Page和Vella-Brodrick,2009;Robertson等,2012;Brunetto和Shacklock,2014;Godkin,2014;Zheng等,2015;黃亮和彭璧玉,2015)。然而,“互聯(lián)網(wǎng)+”促進了各產(chǎn)業(yè)領(lǐng)域的升級換代甚至徹底顛覆,眾多企業(yè)加快了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和組織變革,這必將給員工的心理幸福帶來積極和消極雙重沖擊。甚至,在工作場所快樂幸福的員工也可能經(jīng)歷熱情和滿足感的短期損耗(Simbula,2010)。因此,旨在強化員工工作幸福的人力資源管理受到越來越多企業(yè)的重視(Guest,2017)。
隨著對幸福的認識從特質(zhì)論轉(zhuǎn)向建構(gòu)論,工作幸福前因研究出現(xiàn)了三種視角:(1)基于Warr(1987)的維他命模型,從工作特性和關(guān)系特性兩方面豐富工作幸福的前因(Guest,2017),例如自主控制機會、技能運用機會、人際交往機會、培訓(xùn)與發(fā)展、外部設(shè)置目標、工作多樣性、環(huán)境清晰度、良好的報酬、安全的物理場所和重要的社會地位(M?kikangas等,2007;Lawson等,2009;陳春花等,2014);(2)基于Bakker和Demerouti(2007)的工作需求—資源模型,從工作需求和工作資源兩方面挖掘工作幸福的前因(Guest,2017),例如工作負荷、情緒勞動、工作領(lǐng)域—非工作領(lǐng)域沖突、工作自主性、關(guān)系支持、發(fā)展機會和反饋(Simbula,2010;Albrecht,2012;ter Hoeven和van Zoonen,2015;李愛梅等,2015;Nielsen等, 2017);(3)基于Walton(1974)的工作生活質(zhì)量模型,從情境因素和個體特質(zhì)兩方面尋求工作幸福的前因(Guest,2017),例如安全健康的工作環(huán)境、成長與開發(fā)、關(guān)系整合、公平薪資、工作靈活性、個人主動性(Avey等,2009;Kalshoven和Boon,2012;Felix等,2017;Grote和Guest,2017)。然而,個體特質(zhì)、領(lǐng)導(dǎo)風格等特質(zhì)因素比較穩(wěn)定,難以改變,限制了研究結(jié)論的實踐指導(dǎo)意義;情境因素中的工作特性、發(fā)展機會、薪資等雖能被塑造,但只有將這些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有機整合成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才能形成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因此,探索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對工作幸福的影響非常有必要。
迄今為止,僅少數(shù)學(xué)者關(guān)注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和員工工作幸福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部分學(xué)者認為人力資源管理能夠激發(fā)員工的工作幸福感(Guest,2002;Baptiste,2008;Fan等,2014;杜旌等,2014;Huang等,2016;Chidiebere等,2017),另外有學(xué)者發(fā)現(xiàn),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對員工工作幸福體驗的影響存在雙刃劍效應(yīng)(Renwick,2003;Grant等,2007;Ca?ibano,2013;Zhang等,2013;徐寧和李普亮,2013)。這些研究主要考察了普適性人力資源管理、戰(zhàn)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創(chuàng)新導(dǎo)向型人力資源管理或高績效工作系統(tǒng)如何影響工作幸福感。其實,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存在組織績效和員工幸福兩個孿生目標(Turner等,2008;Brown等,2009),最大化員工工作幸福感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并不同于構(gòu)成高績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Baptiste,2008;Guest,2017)。其中,高績效(或高參與)工作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導(dǎo)向型人力資源管理和戰(zhàn)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強調(diào)績效改進,高承諾人力資源管理關(guān)注員工的組織承諾,但是促進員工幸福并非這些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的首要目標,而僅是其副產(chǎn)品(Alfes等,2012;Guest,2017)。因此,考察針對員工幸福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非常有必要。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強調(diào)組織重視員工的貢獻和幸福,與幸福導(dǎo)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目前,少量學(xué)者實證研究了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員工幫助行為、情感承諾和工作績效的影響(徐國華和楊東濤,2004;陳志霞和陳傳紅,2010;田立法,2015),但是并沒有揭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員工工作幸福的相關(guān)機理。
鑒于此,本文首先通過理論分析提煉出六點假設(shè),描述了組織主人翁氛圍、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在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集體工作幸福感、個體工作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yīng)。其次,基于71家企業(yè)347名員工的配對問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用多層次線性模型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實證檢驗相關(guān)假設(shè)。實證分析驗證了部分理論假設(shè)的預(yù)期,結(jié)果顯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通過組織主人翁氛圍的部分中介影響集體工作幸福感,通過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最后,對沒有得到支持的假設(shè)進行了討論和詮釋。
本文的主要貢獻如下:第一,在有機整合論基礎(chǔ)上提出了組織主人翁氛圍、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三個中介變量,以闡明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工作幸福感的作用機理。以前關(guān)于工作幸福的研究從認知視角、情感視角或情境視角來解釋激發(fā)工作幸福感的心理機制,但是各自處于割裂狀態(tài),限制了對工作幸福感產(chǎn)生機制的全面理解。本研究從有機整合論出發(fā)所做的嘗試,有助于推動對工作幸福感產(chǎn)生機制的整體認知。第二,比較了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集體工作幸福感和個體工作幸福感影響機制的差異。工作幸福既涉及個體屬性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統(tǒng)稱個體工作幸福感),也涉及群體屬性的集體工作幸福感。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基本沒有涉及集體工作幸福感。因此,本研究揭示的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二者產(chǎn)生機制的差異性有助于深化對工作幸福的認識。
(一)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工作幸福感
雖然幸福導(dǎo)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更多地聚焦于如何激發(fā)員工的工作幸福感,但是并非所有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均能單獨促進員工的工作幸福感。Guest(2017)提煉了幸福導(dǎo)向型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包括在員工身上投資(如招聘選拔、培訓(xùn)開發(fā)、指導(dǎo)和職業(yè)支持)、提供參與式工作(如自主性和挑戰(zhàn)性工作設(shè)計、信息提供和反饋、技能充分利用)、積極的關(guān)系和物理環(huán)境(如健康安全優(yōu)先、平等機會、多元化管理、對辱罵和侵犯的零容忍、靈活的社會交往、公平集體獎勵/高基本薪酬、就業(yè)安全)、建言機制(如廣泛的雙邊溝通、員工調(diào)查、集體代表制)、組織支持(參與/支持管理、參與氛圍和實踐、柔性的家庭友好型工作安排、發(fā)展式績效管理)。但是,這些單獨或分散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工作幸福感僅能產(chǎn)生有限的影響,例如工作自主性既能給員工帶來壓力也能促進工作幸福(郭靖等,2014)。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最初由Allen等(2003)提出,是若干幸福導(dǎo)向型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有機集成,從職業(yè)發(fā)展、福利和培訓(xùn)三要素拓展為員工參與、獎賞公平、成長與培訓(xùn)、上級支持、就業(yè)安全等(徐國華和楊東濤,2004;陳志霞和陳傳紅,2010),這些實踐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和一致性,能夠發(fā)揮協(xié)調(diào)效應(yīng)。
工作幸福存在實現(xiàn)論和享樂論,其中實現(xiàn)論關(guān)注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實現(xiàn),享樂論則關(guān)注快樂的獲得和痛苦的規(guī)避。因此,綜合實現(xiàn)論和享樂論的觀點,工作幸福感作為一種結(jié)果狀態(tài),其產(chǎn)生主要依賴于兩個關(guān)鍵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它能夠拓展人的身體、智力和社交資源;第二要素是總體目標感,它為人的行動指明方向和意義(Robertson和Cooper,2010)。一方面,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能夠使員工獲得“經(jīng)濟回報”和“心理回報”,豐富工作資源。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工作資源不但能夠影響工作幸福感,例如在工作中提供領(lǐng)導(dǎo)技能培訓(xùn)和培育標志性優(yōu)勢能夠有效強化員工幸福(Xanthopoulou等,2012),而且能夠通過改變員工對角色模糊和控制的感知對工作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例如員工參與的工作設(shè)計能夠減少員工在工作中的倦怠,甚至帶來工作本身的愉悅。另一方面,群體內(nèi)部成員的工作幸福感存在波紋式傳染效應(yīng)。集體工作幸福感建立在個體對集體整體知覺的基礎(chǔ)之上,受到組織氛圍等因素的驅(qū)動。群體由作為成員的若干個體所組成,個體的積極情緒會感染周邊的人,工作幸福感高的個體集聚在一起,必然形成整體的集體工作幸福。因此,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不但能夠促進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而且能夠促進群體的集體工作幸福感。由此,得到以下假設(shè):
假設(shè)1: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個體工作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
假設(shè)2: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集體工作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
(二)組織主人翁氛圍的中介作用
組織主人翁氛圍是一種特定指向的組織氛圍,強調(diào)組織內(nèi)部成員對于工作追求卓越、盡職盡責,在工作場所關(guān)心和幫助他人、真誠合作,對組織忠誠,并視組織利益優(yōu)于個人利益的整體隱性氛圍(楊燕芳,2010),包括學(xué)習(xí)進取、敬業(yè)奉獻、忠誠正直、樂于助人、人際和諧、顧全大局(楊百寅和梅哲群,2014)。根據(jù)意義建構(gòu)理論,特定指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對于塑造特定的組織氛圍具有關(guān)鍵作用(張瑞娟,2016)。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傳達價值理念[即關(guān)心員工獲得的回報(心理、生理、社會感受)]的信號和載體之一,能夠使員工形成共享認知,激發(fā)員工“以企業(yè)為家”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關(guān)愛、向善的組織主人翁氛圍。
員工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會受到他們對組織感知的影響,如感知的工作氛圍以及預(yù)測的組織未來發(fā)展等。雖然組織氛圍看不到、摸不著,但是積極的工作氛圍能夠正向影響日常的促進焦點,而持續(xù)的促進焦點能提升工作幸福感,防御焦點則會減弱工作幸福感(Koopmann等,2016)。組織具有較高的主人翁氛圍,利于員工在心理上融入群體和增強主人翁角色認知,并以身為組織一員而自豪(劉超和付金梅,2012)。例如,海底撈公司積極營造組織主人翁氛圍,讓員工感覺自己是企業(yè)的主人。在組織主人翁氛圍的熏陶下,海底撈公司的員工時刻牽掛著公司的工作事宜,工作飽和,但均有強烈的幸福感。在工作場所,眾多心理幸福的個體集聚在一起,能夠激發(fā)群體的集體工作幸福感,并逐步累積而形成幸福型組織。因此,組織主人翁氛圍(或集體主義氛圍)不但能夠促進個體的工作幸福感(李燕萍和徐嘉,2014),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群體的集體工作幸福感。由此,得到以下假設(shè):
假設(shè)3:組織主人翁氛圍在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和集體工作幸福感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
假設(shè)4:組織主人翁氛圍在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和個體工作幸福感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
(三)組織認同的中介效應(yīng)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重在“支持”,能夠為員工提供情感性支持(如給予關(guān)心、尊重、傾聽與使其覺得被需要等)和工具性支持(如信息、資源、工具、設(shè)備及培訓(xùn))(Allen等,2003;陳志霞和陳傳紅,2010)。這些支持是組織主動展示對員工的投入和重視其貢獻的重要信號。根據(jù)社會交換理論的互惠原則,獲得組織支持的員工會根據(jù)支持程度,形成對組織的認同感。一方面,組織通過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員工采取的主動措施會被員工認為是對自己的重視和尊重(Wayne等,1997),員工在感到被尊重后,就會增強對組織的認同(Fuller等,2006)。另一方面,員工通過比較認識到自身所處組織的優(yōu)越性,對組織的支持產(chǎn)生積極的認知體驗,就會增強對組織的信任,即對組織形成更多的情感認同(陳志霞和陳傳紅,2010;Tsai,2013)。
形成組織認同的認知過程往往伴隨個體的積極情感,如工作幸福感。遵循目標理論,工作幸福感的根源之一是個人需求獲得滿足。組織認同高的員工往往視自己與組織為一體,并認可自己的組織相較于其他組織在各方面都更好。強烈的組織認同使員工的多種需求(包括安全感、親和動機、自我提升和目標感)得到滿足,從而提升他們的工作幸福感。因此,高組織認同的員工擁有更強的工作動力和更多的工作幸福感(Siu,2002;Wegge等,2006;李燕萍和徐嘉,2014)。由此推斷,組織實施的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是員工形成組織認同的來源,工作幸福感是員工組織認同的結(jié)果(Panaccio和Vandenberghe,2009;Shen等,2014)。依此,得到以下假設(shè):
假設(shè)5:組織認同在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個體工作幸福感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yīng)
根據(j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運用自身技能完成工作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可以通過成功經(jīng)驗、替代榜樣、口頭說服和喚醒而被提升。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能夠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員工的自我效能感,例如通過培訓(xùn)讓員工反復(fù)練習(xí)并成功地獲得技能,從而提高員工的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場所向員工傳達高績效期望,充分發(fā)揮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提高員工的自我效能感;成長與培訓(xùn)(如授權(quán)和勝任力開發(fā)實踐)等通過學(xué)習(xí)目標導(dǎo)向影響員工的反饋詢問,從而增強員工的自我效能感(Maden,2015);員工參與計劃為員工提供成功機會,使其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和體驗,進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尤其是隨著組織支持力度的增大,員工不但會有一種保障感(或消除不安全感)(馮冬冬等,2008;Elstad等,2011),而且能夠增強完成工作的自信心,表現(xiàn)為更強的自我效能感。
依據(jù)目標理論,人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決定其幸福感,員工的工作心理幸福與目標的有效完成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員工能通過目標達成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更多的正性情感體驗。人的幸福感是自我認知的結(jié)果,受自我效能感的支配。具體來說,工作幸福感是目標實現(xiàn)時體驗的積極感受,自我效能感是在目標達成過程中面對挑戰(zhàn)時體驗的實現(xiàn)感受(Straume和Vitters?,2012)。尤其是在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們常常將成功的原因歸結(jié)于自身的努力,因此自我效能感在員工的工作幸福感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Siu等,2007)。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員工能主動尋求工作意義和增強愉悅感。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員工更關(guān)注工作中的自由和意義體驗,在工作中表現(xiàn)得更活躍、主動,能以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方式重塑他們的任務(wù)、關(guān)系的邊界和條件,例如增加工作資源(包括關(guān)系性資源和結(jié)構(gòu)性資源)和增加工作挑戰(zhàn)性(Clegg和Spencer,2007)。工作重塑能夠幫助個體找到工作的意義,增強愉悅感和工作意義體驗,進而提升個體的工作幸福感(van den Heuvel等,2015)。綜上分析,可以推斷:
假設(shè)6:自我效能感在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個體工作幸福感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討論,圖1刻畫了本研究的整體框架。
圖1 研究模型
(一)研究程序與樣本
本研究采用配對方式收集不同來源的數(shù)據(jù),每個企業(yè)發(fā)放6份問卷,其中1份問卷由人力資源主管填寫,另外5份問卷由員工填寫。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主人翁氛圍由公司人力資源主管或高管評價;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和個體工作幸福感由員工自己評定;集體工作幸福感則由同一家企業(yè)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聚合而成。本研究向湖北、廣東、山東、上海等地的80家企業(yè)發(fā)出480份調(diào)查問卷,實收73家企業(yè)的問卷(共365份員工問卷,73份企業(yè)問卷),剔除填寫不完整或填寫呈現(xiàn)明顯規(guī)律性的無效問卷之后,得到71家企業(yè)的有效樣本347份。其中,男性員工占51.3%,已婚員工占58.8%,26—35歲的員工達到56.8%,擁有本科學(xué)歷的員工居多(占61.4%),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員工僅占29.4%。
(二)變量測量
1.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Shrm)。采用張燕等(2008)開發(fā)的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量表及Likert 7點計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共25個題項,包含工作保障(2個條目)、工作環(huán)境改善(3個條目)、員工薪酬(4個條目)、員工福利(4個條目)、員工關(guān)懷計劃(3個條目)、員工培訓(xùn)(4個條目)和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5個條目)7個維度。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七因子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為:χ2(25)=59.793,χ2/df=2.392,NFI=0.993,TLI=0.946,CFI=0.995,RMSEA=0.063,說明擬合效果比較好。
2. 組織主人翁氛圍(Ooc)。采用楊燕芳(2010)開發(fā)的組織主人翁氛圍量表及Likert 7點計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該量表共28個題項,包含學(xué)習(xí)進?。?個條目)、敬業(yè)奉獻(6個條目)、幫助他人(4個條目)、人際和諧(3個條目)、顧全大局(3個條目)、忠誠正直(7個條目)6個維度。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六因子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為:χ2(62)=178.151,χ2/df=2.873,NFI=0.986,TLI=0.943,CFI=0.991,RMSEA=0.074,說明擬合效果較好。
3. 組織認同(Oi)。采用Mael和Ashforth(1992)開發(fā)的組織認同量表及Likert 7點計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該量表共6個題項,包括“在有人批評我所在的企業(yè)時,我個人會覺得尷尬”“我對于別人如何看待我所在的企業(yè)感到非常有興趣”“當我談到我所在的企業(yè)時,我會說‘我們?nèi)绾巍恰麄內(nèi)绾巍钡取?/p>
4. 自我效能感(Se)。采用Schwarzer及其同事(1981)開發(fā)的自我效能感量表。該量表的中文版由Zhang和Schwarzer(1995)修正,并采用Likert 7點計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該量表共10個題項,包括“如果我盡力去做的話,我總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即使別人反對我,我仍有辦法取得我所要的”“對我來說,堅持理想和達成目標是輕而易舉的”等。
5. 個體工作幸福感(Iwwb)。關(guān)于工作幸福感的內(nèi)涵存在享樂論、實現(xiàn)論和整合論三種觀點。綜合享樂論和實現(xiàn)論的觀點,工作幸福感是在工作場所體驗的積極情感和有目的的心理狀態(tài)(王佳藝和胡安安,2006)。該變量的測量采用許娟(2012)檢驗過的工作幸福感量表,該量表綜合了Ryff(1989)的工作幸福感(實現(xiàn)論)量表和Horn(2004)的心理幸福感(享樂論)量表,共24個題項,包含情緒(2個條目)、動機(8個條目)、社會性(5個條目)、組織支持感(7個條目)、總體幸福感(2個條目)5個維度。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五因子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為:χ2(75)=172.331,χ2/df=2.798,NFI=0.960,TLI=0.912,CFI=0.976,RMSEA=0.061,表明擬合效果較好。
6. 集體工作幸福感(Cwwb)。集體工作幸福感描述群體層面現(xiàn)象,指工作群體作為一個整體所體驗的積極情感和自我實現(xiàn)的程度。集體工作幸福感采用直接共識法,由來自同一家企業(yè)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聚合而成。本研究采用組內(nèi)一致性γwg、組內(nèi)相關(guān)性ICC(1)和ICC(2)3個常用指標檢驗聚合的可行性,結(jié)果顯示:γwg=0.972,ICC(1)=0.464,ICC(2)=0.984,并且組間和組內(nèi)方差之間有顯著差異(F=5.199,p<0.001)。這些指標的檢驗結(jié)果支持數(shù)據(jù)聚合的合適性。
(三)信效度分析
采用SPSS22.0對各變量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組織主人翁氛圍、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個體工作幸福感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920、0.972、0.911、0.958、0.924,表明這些變量具有非常高的信度。
為了確保數(shù)據(jù)有良好的區(qū)分效度,采用AMOS6.0對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組織主人翁氛圍、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個體工作幸福感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jié)果(見表1)顯示:五因子模型的擬合效果(χ2/df=2.145<3,NFI=0.883,TLI=0.902>0.90,CFI=0.931>0.90,RMSEA=0.058<0.08)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上顯著優(yōu)于其他嵌套模型,并且在可接受的水平內(nèi)。這表明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組織主人翁氛圍、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個體工作幸福感有良好的區(qū)分效度。
表1 驗證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從主管及員工處收集,不同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為了檢驗本研究是否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針對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個體工作幸福感實施Harman單因子檢驗。結(jié)果顯示:單因子模型的擬合效果差(χ2/df=3.954,TLI=0.780,NFI=0.802,CFI=0.812,RMSEA=0.102),三因子模型的擬合效果最好(χ2/df=2.871,TLI=0.880,NFI=0.945,CFI=0.962,RMSEA=0.074)。這說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嚴重,在可控水平內(nèi)。
表2 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guān)系數(shù)
(一)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的跨層分析
鑒于變量涉及個體與組織兩個層次,本研究采用多層次線性模型HLM6.0檢驗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的主效應(yīng)和跨層次中介效應(yīng),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第一步,檢驗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的虛模型8。第二步,以個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和工作經(jīng)驗)和組織層面的控制變量(企業(yè)性質(zhì)、企業(yè)規(guī)模和企業(yè)成立年限)輸入回歸方程,檢驗控制變量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影響效應(yīng),如模型9所示。第三步,以個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所有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加入回歸方程,如模型11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個體工作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β=0.387,p<0.001),假設(shè)1得到驗證。第四步,以組織認同為因變量,將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和組織層面的控制變量輸入回歸方程,檢驗控制變量對組織認同的影響效應(yīng),如模型2所示。第五步,以組織認同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輸入回歸方程,檢驗自變量對組織認同的主效應(yīng),如模型3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認同呈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β=0.662,p<0.01)。第六步,以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輸入回歸方程,檢驗自變量對自我效能感的主效應(yīng),如模型6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β=0.656,p<0.001)。第七步,以組織主人翁氛圍為因變量,將組織層面的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輸入回歸方程,檢驗自變量對組織主人翁氛圍的主效應(yīng),如模型7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主人翁氛圍呈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β=0.604,p<0.001)。第八步,以個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和中介變量(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組織主人翁氛圍)輸入回歸方程,檢驗中介變量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影響,如模型10所示,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分別與個體工作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然而組織主人翁氛圍與個體工作幸
表2列出了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guān)系數(shù)。其中,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認同(r=0.292,p<0.01)、自我效能感(r=0.438,p<0.01)、組織主人翁氛圍(r=0.628,p<0.01)、個體工作幸福感(r=0.378,p<0.01)、集體工作幸福感(r=0.509,p<0.01)均顯著正相關(guān);個體工作幸福感與組織認同(r=0.681,p<0.01)、自我效能感(r=0.788,p<0.01)和組織主人翁氛圍(r=0.321,p<0.01)均顯著正相關(guān);集體工作幸福感與組織主人翁氛圍(r=0.435,p<0.01)顯著正相關(guān)。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并不顯著。第九步,以個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所有控制變量、自變量和中介變量輸入回歸方程,如模型12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影響變得不再顯著(β=0.130,p>0.05),但是,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是顯著的,組織主人翁氛圍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依然是不顯著的,這說明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在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的關(guān)系之中發(fā)揮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假設(shè)5和假設(shè)6得到驗證,假設(shè)4沒有得到數(shù)據(jù)的支持。
表3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的跨層分析
(二)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集體工作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以企業(yè)性質(zhì)、企業(yè)規(guī)模、企業(yè)成立年限為控制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為自變量,集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組織主人翁氛圍為中介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如表4所示。第一步,以集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輸入回歸方程,檢驗控制變量對集體工作幸福感的影響效應(yīng),如模型3所示。第二步,將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輸入回歸方程,檢驗自變量對集體工作幸福感的主效應(yīng),如模型5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集體工作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β=0.521,p<0.001)。因此,假設(shè)2得到驗證。第三步,以組織主人翁氛圍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和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輸入回歸方程,如模型2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主人翁氛圍呈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β=0.604,p<0.001)。第四步,以集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和中介變量(組織主人翁氛圍)輸入回歸方程,如模型4所示,組織主人翁氛圍影響集體工作幸福感的回歸模型F值為34.588(p<0.001),標準回歸系數(shù)為0.441(p<0.001),達到顯著水平。第五步,以集體工作幸福感為因變量,將控制變量、自變量(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和中介變量(組織主人翁氛圍)同時輸入回歸方程,如模型6所示,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集體工作幸福感的回歸系數(shù)從模型5中的0.521(p<0.001)下降到模型6中的0.437(p<0.001),系數(shù)減少0.094,并且組織主人翁氛圍的回歸系數(shù)是顯著的(β=0.133,p<0.05)。這說明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集體工作幸福感的直接影響強度下降是由組織主人翁氛圍的部分中介作用所致,假設(shè)3得到驗證。
表4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集體工作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一)研究結(jié)論與討論
1.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個體工作幸福感和集體工作幸福感均有正向影響。這一研究結(jié)論驗證了人力資源管理對工作幸福感的積極效應(yīng),是對前人研究結(jié)論的再次補充。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強調(diào)給予員工組織支持資源,與績效導(dǎo)向型人力資源管理(如高績效工作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導(dǎo)向型人力資源管理)存在本質(zhì)差異,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不但包含職業(yè)發(fā)展和培訓(xùn)等與高績效工作系統(tǒng)類似的維度,而且包含工作保障、工作環(huán)境改善、員工薪酬、員工福利、員工關(guān)懷計劃等,這些能夠為員工提供實實在在的“獲得”。因此,與高績效工作系統(tǒng)或普適性人力資源管理相比,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更能促進員工工作幸福感的提升。集體工作幸福感是從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整體中獲得的,而不是由其各項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分開來喚醒的。
2.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只有被員工認知后喚醒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才能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是從組織支持發(fā)展而來的,作為組織的管理工具之一,會影響員工對組織和對自己的認知。組織認同是員工對從屬于某個組織或與組織同一性的認知,自我效能感則是員工對自己的認知。本研究發(fā)現(xiàn):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能通過喚醒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而影響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因此,組織除了提高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的實施強度之外,尤其要注重喚醒員工的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這樣才能提升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
3.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通過組織主人翁氛圍的部分中介僅對集體工作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并不影響個體工作幸福感。對來自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文化背景的個體來說,工作幸福感的根源會因為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其中,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工作幸福感的根源是關(guān)系和諧、任務(wù)完成和期望實現(xiàn)等相關(guān)因素;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工作幸福感的根源則涉及自豪感和目標達成等相關(guān)因素(Huebner等,2001)。強調(diào)“學(xué)習(xí)進取、敬業(yè)奉獻、忠誠正直、樂于助人、人際和諧、顧全大局”的組織主人翁氛圍正好與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幸福感根源相契合。因此,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能夠通過培育組織主人翁氛圍而喚醒員工的集體工作幸福感。但是,長期以來,中國人存在攀比心理,喜歡通過“勝過”別人來彰顯自我的不同,進而獲取自我心理滿足。依據(jù)社會比較理論,個體的工作幸福感主要來自比較,由周圍的環(huán)境所決定的,這與攀比心理存在天然的契合。隨著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的實施,組織主人翁氛圍促進了所有員工整體工作幸福水平的提升。個體的工作幸福感隨著周邊人群幸福水平的提升而水漲船高,自然難以形成優(yōu)越感。因此,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通過組織主人翁氛圍并不能喚醒個體的工作幸福感。
(二)管理啟示
1. 管理者實施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不但要提供實實在在的有形“獲得”,而且要營造主人翁組織氛圍,以維系集體工作幸福感的“水漲船高”。工作幸福既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形投入和無形投入來維系。因此,實施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不能空喊口號,而要真真切切惠及廣大員工,實實在在的有形獲得必然帶來集體工作幸福感。當然,隨著集體工作幸福感的提升,維系幸福感的有形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跟著水漲船高。但是,管理者通過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提供實實在在的有形投入,將企業(yè)的關(guān)懷傳遞給所有員工,員工心理上就會把企業(yè)當作自己的“家”,進而逐步形成“家”文化氛圍。只有“家”文化如春雨般浸潤員工的心理感受,使員工產(chǎn)生歸屬感與成就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維系水漲船高式的集體工作幸福感。
2.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只有被轉(zhuǎn)化成員工的獲得感,才能促進個體的工作幸福感。對于個體來說,獲得感是工作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工作幸福感是獲得的重要目的,獲得感帶來的影響甚至比實際獲得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影響更大。個體工作幸福感不會憑空而來,需要有更多獲得感來轉(zhuǎn)化。獲得感也不會從天而降,它源自于企業(yè)實施實實在在的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當然,“獲得感”包含“給”與“得”的意義建構(gòu)過程,關(guān)注個體對有形給予的主觀解釋,涵蓋“歸屬感”“榮譽感”和“成就感”。對企業(yè)來說,要改變單純通過實施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給予”就一定要馬上見效的急功近利心態(tài),要更關(guān)注員工對“得到”的主觀感知。尤其是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是員工工作幸福管理中的重要中介,應(yīng)該受到組織的重視。一方面,組織認同是員工在實實在在的獲得基礎(chǔ)上形成的“被尊重”“受重視”的歸屬感,能夠提升個體的工作幸福感。進入人力資本時代,未來的組織是事業(yè)合伙人的平臺,員工被視為合伙人,其工作幸福感根源于對企業(yè)文化、價值觀和平臺事業(yè)的認同。因此,管理者可以有針對性地實施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來增強員工的組織認同,例如鼓勵員工參與管理、構(gòu)建溫馨的組織文化、注重員工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等。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是員工在獲得之后成就感增強的表現(xiàn)之一,可以喚醒個體工作幸福感。組織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來喚醒員工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在員工招聘中注意應(yīng)聘者過往是否具有成功的工作經(jīng)驗,在新員工培訓(xùn)中注重培養(yǎng)員工的自信心,在日常管理中適時運用積極反饋、社會認可和心理輔導(dǎo)等,以增強員工的個體工作幸福感。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之處在于:第一,盡管本研究采取配對法采集數(shù)據(jù),盡力確保數(shù)據(jù)不同源,但是得到的橫截面數(shù)據(jù)仍然可能導(dǎo)致檢驗結(jié)果的說服力較為有限。第二,本研究將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設(shè)定為一個整體變量來進行研究,沒有檢驗其所包含的各項實踐活動及其內(nèi)部匹配是如何影響工作幸福感的,這可能制約相關(guān)結(jié)論對企業(yè)的指導(dǎo)價值。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多時點收集縱向數(shù)據(jù),將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員工工作幸福的研究轉(zhuǎn)化為長期動態(tài)的追蹤研究,從而得出更可靠、能更好地解釋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工作幸福感之間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機理的研究結(jié)論;第二,繼續(xù)拓寬思路尋找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影響集體工作幸福感的其他中介變量,通過質(zhì)化研究和案例研究挖掘其他潛在變量,并采用大樣本數(shù)據(jù)加以檢驗;第三,檢驗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各實踐活動的內(nèi)部匹配對個體工作幸福感的影響,并引入個體特征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揭示相關(guān)影響機制及作用邊界。
[1]陳春花, 宋一曉, 曹洲濤. 組織支持資源影響員工幸福感的內(nèi)在機理: 基于視??萍嫉陌咐芯縖J]. 管理學(xué)報, 2014,(2):206-214.
[2]陳志霞, 陳傳紅. 組織支持感及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J]. 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管理, 2010,(4): 719-727.
[3]杜旌, 李難難, 龍立榮. 基于自我效能中介作用的高績效工作系統(tǒng)與員工幸福感研究[J]. 管理學(xué)報, 2014,(2): 215-221,243.
[4]馮冬冬, 陸昌勤, 蕭愛鈴. 工作不安全感與幸福感、績效的關(guān)系: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 心理學(xué)報, 2008,(4): 448-455.
[5]郭靖, 周曉華, 林國雯, 等. 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在中國產(chǎn)業(yè)工人中的應(yīng)用: 響應(yīng)面分析與曲線關(guān)系[J]. 管理世界,2014,(11): 80-94.
[6]黃亮, 彭璧玉. 工作幸福感對員工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機制——一個多層次被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J]. 南開管理評論, 2015,(2):15-29.
[7]李愛梅, 王笑天, 熊冠星等. 工作影響員工幸福體驗的“雙路徑模型”探討——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視角[J]. 心理學(xué)報, 2015,(5): 624-636.
[8]李燕萍, 徐嘉. 基于組織認同中介作用的集體主義對工作幸福感的多層次影響研究[J]. 管理學(xué)報, 2014,(2): 198-205.
[9]劉超, 付金梅. 主管賦權(quán)使能與下屬幸福感: 互動公正的中介作用與“主人翁”角色的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J]. 軟科學(xué), 2012,(9):106-109, 119.
[10]田立法. 支持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與員工幫助行為: 個體層面心理機制的檢驗[J]. 中央財經(jīng)大學(xué)學(xué)報, 2015,(3): 92-100.
[11]王佳藝, 胡安安. 主觀工作幸福感研究述評[J]. 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 2006,(8): 49-55.
[12]徐國華, 楊東濤. 支持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員工感情承諾的影響[J]. 經(jīng)濟科學(xué), 2004,(6): 96-102.
[13]許娟. 知識型員工自我領(lǐng)導(dǎo)、自我效能感與工作幸福感的關(guān)系研究[D]. 成都: 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 2012.
[14]徐寧, 李普亮. 人力資源管理與員工工作幸福感: 理論與實證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7): 130-135.
[15]楊百寅, 梅哲群. “組織主人翁”還是“組織公民”——基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員工行為分析視角[J]. 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4,(3): 146-153.
[16]楊燕芳. 組織主人翁氛圍測量量表有效性的驗證[D]. 北京: 清華大學(xué), 2010.
[17]張瑞娟. 創(chuàng)新導(dǎo)向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如何影響組織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氛圍和組織結(jié)構(gòu)特征的作用[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6,(15): 57-65.
[18]張燕, 王輝, 樊景立. 組織支持對人力資源措施和員工績效的影響[J]. 管理科學(xué)學(xué)報, 2008,(2): 120-131.
[19]Albrecht S L. The influence of job,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resources on employee well-being, engagement,commitmen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Test of a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12, 33(7): 840-853.
[20]Alfes K, Shantz A, Truss C. 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HRM practices,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rust in the employer[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22(4): 409-427.
[21]Allen D G, Shore L M, Griffeth R W. The ro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the turnover proc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1): 99-118.
[22]Avey J B, Luthans F, Jensen S M. Psychological capital: A positive resource for combating employee stress and turnover[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9, 48(5): 677-693.
[23]Baptiste N R. Tightening the link between employee wellbeing at work and performance: A new dimension for HRM[J].Management Decision, 2008, 46(2): 284-309.
[24]Brown M, Metz I, Cregan C, et al.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mployee wellbeing[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9, 47(3): 270-294.
[25]Brunetto Y, Shacklock K.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on the engagement and well-being of high emotional labour employe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4, 25(17): 2345-2363.
[26]Ca?ibano A.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HRM: Trade-off effects on employee well-being[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3,51(3): 643-660.
[27]Chidiebere O, Kevin D, Sara C, et al. Integrated and isolated impact of high-performance work practices on employee health and well-being: A comparative study[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17, 22(1): 98-114.
[28]Clegg C, Spencer C. A circular and dynamic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job desig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7, 80(2): 321-339.
[29]Elstad E, Christophersen K A, Turmo A.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s an expla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among teach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1, 14(4): 405-421.
[30]Fan D, Cui L, Zhang M M, et al. Influence of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on employe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job burnou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healthcare sector[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4, 25(7): 931-950.
[31]Felix B L, Gwéna?lle P R, Sylvie S 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domain interactions and the well-being of internationally mobile employees[J]. Personnel Review, 2017, 46(2): 237-254.
[32]Fuller J B, Hester K, Barnett T, et al.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and internal respect: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process[J]. Human Relations, 2006, 59(6): 815-846.
[33]Godkin L. Employee well-being and engagement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Valentine S. Organizational ethics and stakeholder well-being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C]. Charlotte, NC, US: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14: 167-187.
[34]Grant A M, Christianson M K, Price R H. Happiness, health, or relationships? Managerial practice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radeoff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07, 21(3): 51-63.
[35]Grote G, Guest D. The case for reinvigorating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research[J]. Human Relations, 2017, 70(2): 149-167.
[36]Guest D 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employee wellbeing: Building the worker into HRM[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02, 44(3): 335-358.
[37]Guest D 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owards a new analytic framework[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27(1): 22-38.
[38]Huang L C, Ahlstrom D, Lee A Y P, et al.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employee well-being and job involvement: An empirical study[J]. Personnel Review, 2016, 45(2): 296-314.
[39]Huebner E S, Ash C, Laughlin J E. Life experiences, locus of control,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c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1, 55(2): 167-183.
[40]Kalshoven K, Boon C T. Ethical leadership, employee well-being, and help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ersonnel Psychology, 2012, 11(1): 60-68.
[41]Koopmann J, Lanaj K, Bono J, et al. Daily shifts in regulatory focus: The influence of work ev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 well-being[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6, 37(8): 1293-1316.
[42]Lawson K J, Noblet A J, Rodwell J J. Promoting employee wellbeing: The relevance of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9, 24(3): 223-233.
[43]Maden C. Linking high involvement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to employee proactivity: The role of work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J]. Personnel Review, 2015, 44(5): 720-738.
[44]Mael F, Ashforth B E.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2, 13(2): 103-123.
[45]M?kikangas A, Feldt T, Kinnunen U. Warr’s scale of job-related affective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its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work characteristics[J]. Work & Stress, 2007, 21(3): 197-219.
[46]Nielsen K, Nielsen M B, Ogbonnaya C, et al. Workplace resources to improve both employee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Work & Stress, 2017, 31(2): 101-120.
[47]Page K M, Vella-Brodrick D A.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employee well-being: A new model[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9, 90(3): 441-458.
[48]Panaccio A, Vandenberghe C.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9, 75(2): 224-236.
[49]Renwick D. HR managers: Guardians of employee wellbeing?[J]. Personnel Review, 2003, 32(3): 341-359.
[50]Robertson I T, Cooper C L. Full engag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employee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10, 31(4): 324-336.
[51]Robertson I T, Birch A J, Cooper C L. Job and work attitudes, engagement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Where do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it in?[J].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12, 33(3): 224-232.
[52]?arotar-?i?ek S, Milfelner B, ?an?er V. Measurement of employees subjective well-being as an ai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J].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2013, 26(6): 549-560.
[53]Shen Y M, Jackson T, Ding C, et al. Linking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ith employee work outcomes in a Chinese context: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s a mediator[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2(3): 406-412.
[54]Simbula S. Daily fluctuations in teachers’ well-being: A diary study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J]. Anxiety,Stress, & Coping, 2010, 23(5): 563-584.
[55]Siu O L. Occupational stressors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employees: The role of organisational commitment[J].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51(4): 527-544.
[56]Siu O L, Lu C Q, Spector P E. Employees’ well-being in greater China: 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J].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56(2): 288-301.
[57]Straume L V, Vitters? J. Happiness, inspiration and 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Separating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in the workplace[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2, 7(5): 387-398.
[58]ter Hoeven C L, van Zoonen W. Flexible work design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resources and demands[J].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015, 30(3): 237-255.
[59]Tsai C H. Mediating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mployee wellbeing[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3, 13(21): 4726-4731.
[60]Turner R, Huemann M, Keegan 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project-oriented organization: Employee well-being and ethical trea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8, 26(5): 577-585.
[61]van den Heuvel M, Demerouti E, Peeters M C W. The job crafting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job resources, self-efficacy, and aff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5, 88(3): 511-532.
[62]Wayne S J, Shore L M, Liden R C.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1): 82-111.
[63]Wegge J, van Dick R, Fisher G K, et al. Work motivation, organis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 in call centre work[J].Work & Stress, 2006, 20(1): 60-83.
[64]Wright T A, Cropanzano R.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job performance: A fresh look at an age-old quest[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4, 33(4): 338-351.
[65]Xanthopoulou D, Bakker A B, Ilies R. Everyday working life: Explaining within-person fluctuations in employee wellbeing[J]. Human Relations, 2012, 65(9): 1051-1069.
[66]Zhang J X, Schwarzer 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1995, 38(3): 174-181.
[67]Zhang M Q, Zhu C J, Dowling P J, et al.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HPWS)on the work-related well-being of Chinese hospital employe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3, 24(16):3196-3212.
[68]Zheng X M, Zhu W C, Zhao H X, et al. Erratum: Employee well-being in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model, scale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5, 36(5): 64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