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川 王容 李毅 譚敏 楊鳳 王文平 周紅
(遂寧市中心醫(yī)感染科 四川 遂寧 629000)
隨著艾滋?。ˋIDS)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近年來與艾滋病相關的各種機會性感染也逐漸增多。肺結核是艾滋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重要的死亡原因。本文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住院的46例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從而為臨床早期診斷治療本病提供更多參考。
艾滋病合并肺結核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為44.5歲。39例承認感染前有不潔性生活史者(其中有同性性生活史5例),有吸毒史者2例,其余感染原因不祥。僅僅合并肺結核4例,其余病例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合并癥。
所有病例均經疾控中心艾滋病確認實驗室采用免疫印跡法確認HIV-1抗體陽性,均符合《艾滋病診療指南(2015版)》的診斷標準[1]。
肺結核的診斷標準:(1)有呼吸道癥狀及結核中毒癥狀;(2)痰、胸腔積液結核分枝桿菌檢測陽性;(3)或符合菌陰肺結核的診斷標準[2]。
46例患者中,均有體重下降,其中體重下降超過10kg的有34例,發(fā)熱42例,咳嗽33例,胸悶氣促21例。6例患者合并結核性腦膜炎,均伴有頭痛,其中3例有意識障礙,5例腦膜刺激征陽性,2例病理征陽性。
艾滋病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往往同時合并有其他并發(fā)癥,本組患者中,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42例,肺孢子菌肺炎22例,細菌性肺炎40例,真菌性肺炎12例,敗血癥3例,結核性腦膜炎6例。
46例患者中,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下降者22例,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貧血,血小板下降者5例,46例患者CD4+T細胞計數均低于0.2×109/L,其中18例CD4+T細胞<0.05×109/L,21例CD4+T細胞0.05~0.1×109/L,7例CD4+T細胞0.1~0.2×109/L,平均CD4+T細胞計數0.067×109/L。
所有患者均行胸CT檢查,主要觀察病灶部位、形態(tài)、密度、空洞、淋巴結腫大、胸膜改變以及肺外結核情況。多數患者肺部病變不典型:肺部病變可表現為彌漫分布粟粒結節(jié)影,但大小、密度及分布常不均勻;較多患者為下肺野淡片狀模糊影,或上葉前段或下葉斑片或大片狀融合性模糊影,肺門淋巴結腫大多見,
少見干酪性或增殖性病灶,僅少數患者有空洞形成。
本組病例中,先采用INH、RFP、PZA、EMB治療。當抗結核治療一定時期后(2周~8周內),應及時開始高效聯(lián)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一線方案為TDF+LAM+EFV)[3]。
46例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好轉出院34例,4例患者救治無效死亡,8例因經濟原因或病情惡化,未完成治療,自動出院,1月后隨訪在院外死亡。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免疫中樞細胞即CD4+T淋巴細胞,導致機體免疫缺陷,患者常常并發(fā)多種致命性機會性感染。當艾滋病患者機體內CD4+T淋巴細胞減少,為結核桿菌的感染或復發(fā)創(chuàng)造了機會[4]。每年大約有10%的艾滋病毒攜帶者會出現活動性肺結核[5]。本文的46例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中,他們具有以下特點:(1)多數患者同時合并其他機會性感染,淋巴結腫大及淋巴結結核相對多見,較單純肺結核更易發(fā)生血行播散型肺結核;(2)部分患者影像表現不典型。分析原因時考慮與AIDS患者免疫 功能嚴重缺陷,尤其是低于0.2×109/L時,常同時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等多種并發(fā)癥。機體CD4+T淋巴細胞顯著減少和/或功能缺陷,進而引起巨嗜細胞、CD8+T細胞功能低下,難以限制病灶的擴散,故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影像常不典型。另外,患者行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率極低,也跟機細胞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受到抑制有關。
本組患者經過積極治療,病死率仍較高(29.2%)。分析原因有:患者合并癥較多,故導致患者病情較為復雜,病情較重,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多種不良反應[6]。同時部分患者同時加用了抗艾滋病病毒藥物治療,由于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藥物的不良反應(如肝功受損或藥物過敏),常常致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顯著降低。因此,在針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患者的治療中,醫(yī)務人員一是要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在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也要及時兼顧控制其他機會性感染,同時還要及時處理各種不良反應。本組患者病死率高的原因考慮除病情復雜之外,也與診斷治療不及時有關。因此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病人仍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同時應積極控制其他并發(fā)癥。相對來說,營養(yǎng)狀況差、合并較多機會性感染、CD4+T細胞數低的患者預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