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陽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一七醫(yī)院特診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選擇我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之間收治的41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48個病灶),所有患者均通過穿刺活檢或者手術證實。其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42~69歲,平均為(56.3±7.2)歲。
1.2.1 超聲造影檢查 使用本院現有的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診斷,將探頭頻率設定在3.0~5.0MHz之間,協(xié)助患者采取平臥位或者側臥位,使用常規(guī)超聲對腫瘤的數量、直徑大小、回聲、血液供應和邊界狀態(tài)等進行觀察和記錄;隨后使用微氣泡造影劑,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注入5mL質量濃度為0.009g/mL的氯化鈉溶液,并搖晃均勻。通過患者左肘靜脈注射,隨之繼續(xù)使用5mL氯化鈉溶液沖管。超聲造影的過程分為3個階段:首先是動脈期,注射造影劑后0~30s之內;第二階段為門脈期,具體指的是注射造影劑之后31~120s之間;第三為延遲期,為注射造影劑之后121~360s之間。將得到的超聲影像資料存儲在儀器內置硬盤中,隨后進行分析;結合病灶3個階段的結果與肝實質的對比,將增強的程度分為高度增強、等增強和低增強。
1.2.2 增強CT掃描 選用醫(yī)院現有的美國GE進口64排螺旋CT掃描儀對病人進行檢查,首先施行向腹部平掃,設定參數為:層厚為5mm、層距離為0,平掃完畢以后運用3mL/s的速率靜脈打針100mL碘海醇,打針后25s為動脈期、60~70s之內為門脈期、180s行推遲期掃描。首要調查指標有往常狀況下的肝癌病灶數量、密度和鴻溝狀況,同時了解動態(tài)增強掃描下病灶的增強退出狀況。一切得到的影像學材料均由放射科室中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兩位醫(yī)生進行剖析,呈現疑問的狀況下一致定見后斷定成果。惡性腫瘤的確診依據為超聲造影或者是增強CT掃描提示動脈期病灶為高密度增強影像,而門脈期或是推遲期增強退出表現出低密度影像病人的病理確診辦法:41例病人經過安排穿刺活檢或手術證明,其中39例病人行穿刺活檢,在超聲的引導下展開,挑選不一樣強度灌注區(qū)域中的安排穿刺。手術之前慣例了解病人的凝血狀況及肝功能,運用18G穿刺活檢針進行操作,同樣由兩名具有豐厚工作經驗的醫(yī)生在高倍顯微鏡下調查記錄。
本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均錄入到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數據處理,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比較則通過χ2檢驗,以P<0.05代表不同診斷方式之間的差異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超聲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準確率為87.50%(42/48),增強CT檢查的準確率為89.58%(43/48),兩種手段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應用超聲造影可見,44個病灶在動脈期呈現高增強、4個病灶為等增強,門脈期和延遲期有10個高增強、38個等增強;42個病灶應用增強CT掃描可見動脈期高增強4個、等增強44個,門脈期和延遲期有34個高增強、14個等增強。兩種方式檢查的動脈期高增強和等增強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應用超聲造影可見,36個病灶呈現快進快出,其中有3個病灶動脈期呈現不均勻增強表現、門脈期快速退出等表現;應用增強CT檢查有3個病灶表現出動脈點片狀的強化影,門脈期呈現等密度。48個病灶中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證實為肝細胞肝癌的39個,其中高分化的25個、中分化12個、低分化2個。
螺旋CT的應用對肝臟病變的診斷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通過碘海醇不但能夠檢出肝癌病灶,對其性質進行判斷的準確率也得到明顯的提升。作為一種新穎的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的滲透性低、黏度較小、沒有電荷、不發(fā)生解離,人體神經血管對此具有較好的耐受性,病變組織和正常的肝實質之間具有較大的密度差異,顯著提高了CT圖像的結果清晰度。掃描能夠得到肝臟動脈期、穩(wěn)定期和延遲期的結果,獲得豐富的腫瘤內部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圖像,從而準確反映出血液供應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提高肝臟病變組織的早期檢出率。常規(guī)二維超聲在肝癌診斷過程中發(fā)揮出了較為重要的價值,具有經濟快捷、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強的優(yōu)勢,但是對病灶進行定性較為困難。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臨床中發(fā)揮出了更大的作用,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顯示出患者腫瘤內部的血流特征,但是由于早期新生的血管不多、血流的速度相對較慢,顯像結果相對較差,還容易受到患者呼吸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難以對肝癌進行定性診斷。但是隨著超聲影像學手段的革新,造影劑的應用推進了超聲對肝癌的診斷水平。應用特殊的造影劑注入,通過了解動脈期的增強程度能夠較好的反映出腫瘤內部的微血管密度。有國外學者認為,腫瘤生長過程中,其生長的速度大于微血管在其中的形成速度。如果此時發(fā)生缺血,則會通過增大血管管徑代償,從而獲得更多的血流供應。使用微米級造影劑注射,其滲透性差,無法自由地穿透血管壁,而是敏感地反映出肝臟局部的病變微血管空間分布狀況,從而實現對病變組織血流灌注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如果肝臟實質內出現異?;芈?,但是常規(guī)超聲與彩色多普勒超聲無法確定性質的情況下,更能很好地觀察病灶的血流灌注,從而實現鑒別診斷。
在一般情況下,超聲造影及增強CT掃描對原發(fā)性肝癌較好的診斷價值,但受加強的成像原理和病理組織的過程,表明灌注特點也不一樣,可為臨床診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相比之下,超聲造影增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更好的觀察肝臟病變在動脈期的強化現象,提高病變的檢出率。然而,兩者的結合在肝臟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中起到了互補的作用,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多的臨床信息。
[1]李振燕,陳勇良,杜瑞清,李素文,孫麗娟,陳敬茲.原發(fā)性肝癌超聲造影與增強CT對照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6,02:212-214.
[2]陳瓊.超聲造影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臨床價值及與病理分化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