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江蘇省中醫(yī)院內分泌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小兒肥胖癥是一種常見的營養(yǎng)性疾病,臨床診斷中當小兒體重計算超過標準平均體重20%時即為小兒肥胖癥,小兒肥胖癥的常發(fā)年齡段包括嬰兒期、五六歲以及青春期。小兒肥胖癥的發(fā)生可能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活動量少、生活習慣等因素相關,小兒肥胖癥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不良影響,若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會為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埋下引子,需要注意通過治療和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病情[1]。為具體了解小兒肥胖癥的護理干預內容,本文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小兒肥胖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其護理干預內容進行分析。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小兒肥胖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43例,女41例,患者年齡10個月~12歲,平均年齡6.97歲。
1.2.1 心理護理 小兒肥胖癥患者需要接受心理護理,很多小兒肥胖癥患者發(fā)病時期已經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周圍人的議論以及身體上的負擔都會對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響,若沒有及時進行心理護理,很容易讓患者從小產生自卑、消極、偏執(zhí)等不良心理。對小兒肥胖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需要從患者的性格特點以及病情狀態(tài)出發(fā),首先要指導小兒患者正確的認識小兒肥胖癥的病情,不能一味的對患者進行安慰和鼓勵,而應當科學正確的引導他們對自身的情況進行認知,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勇敢面對生活,同時提高自制力,做一個健康向上的人。部分小兒患者由于受到朋友、同學的嘲諷,心靈上受到打擊,對于心理受挫的小兒患者應當格外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了解小兒患者的不良心理來源,而后從實際出發(fā)對患者進行安撫和鼓勵,尤其要表現(xiàn)出對患者的信任,相信其可以痊愈,從而提升患者自身對治療成功的信心[2]。另外小兒肥胖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脆弱,在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語言以及護理態(tài)度,發(fā)自真心的為患者提供關懷,杜絕背后議論患者。有部分小兒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復雜,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以及細致的分析再對其進行護理。
1.2.2 飲食護理 對小兒患者進行飲食護理,了解小兒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并為其提供健康的飲食食譜。多數小兒肥胖癥患者都有不良的飲食習慣,除了飲食結構上的不健康以外,進食習慣的不科學也會影響到其身體的肥胖,護理人員要對小兒患者的上述內容進行糾正。首先了解患者的日常飲食結構,并分析患者的飲食喜好,而后根據患者的飲食喜好對其飲食進行適度的調整,比如增加患者飲食中健康水果蔬菜的比例,適當減少飲食中油膩、辛辣或其他不易消化食物的數量[3]。另外小兒肥胖癥患者進食過快或者不規(guī)律飲食也是產生肥胖的主要原因,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按時進食三餐,并保證每餐的營養(yǎng)與數量滿足其身體需要,又能夠有效控制體重。很多小兒患者會有挑食或厭食的習慣,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勸導、講故事或者播放美食紀錄片等方式誘導患者健康進食。
1.2.3 運動鍛煉 小兒肥胖癥患者的運動活動情況直接影響著其肥胖的具體情況,需要根據患者的肥胖指數為其制定良好的運動計劃。小兒肥胖癥患者的運動量應當根據其身體脂肪率以及身體素質進行綜合的設計,適當增加運動鍛煉種類的多樣性,盡可能讓小兒患者將運動鍛煉當做娛樂而不是任務,提高其完成的積極性。鼓勵患者家屬與患者共同進行運動鍛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小兒患者的運動活動[4]。運動鍛煉需要科學合理,避免在用餐過后短時間內進行運動鍛煉,并注意運動量的控制,避免運動過量造成身體負擔過重。
經一系列護理干預,本組患者的肥胖癥情況均得到控制,患者的護理有效率100%,患者對護理滿意56例,基本滿意25例,不滿意3例,護理滿意度為96.43%,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情況較高。
小兒肥胖癥患者的護理干預對于控制患者肥胖情況,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兒肥胖癥患者的護理工作需要從患者的心理、運動、飲食等方面入手,通過科學的制定飲食和運動計劃,對小兒患者進行積極的健康宣教,從身體上和思想意識上進行雙重管控,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促進其恢復健康。本次研究回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小兒肥胖癥患者護理情況,結果顯示,經一系列護理干預,本組患者的肥胖癥情況均得到控制,患者的護理有效率100%,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情況較高。由上可知,小兒肥胖癥患者的護理需要從飲食、運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通過科學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肥胖癥情況,促進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