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臨床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而隨著社會的經濟發(fā)展,人群中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傳播,AS相關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不斷升高,因此對AS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AS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大量的斑塊在血管壁內堆積,這與中醫(yī)學濁邪客于脈中的理論相吻合,因此本研究從濁邪理論對AS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探討。
1.1 濁邪的定義及分類 濁,從水蜀聲,指代含有雜質的污水,《詩經·邶風》曰“涇以渭濁”,強調濁為水不清之意。早在《內經》時期,濁的涵義就被引申到中醫(yī)學理論當中,如“血脈之清濁”“渾渾,濁亂也”等諸多描述,并有《陰陽清濁》的專篇論述,認為濁與氣血、津液、陰陽等密切相關。其中“受谷則濁”“其沉濁者,名為糟粕”等條文對生理性的濁界定了涵義,即人體水谷飲食所化性質濃重且厚稠的部分和生理代謝產生的排泄物;“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則說明濁來源于胃,通過經脈可散布至全身。本研究主要探討病理性的濁,即濁邪?!秲冉洝穼Σ±硇缘臐嵝稳轂椤捌溲谝詽?,其氣澀以遲”,又或是形容為“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強調濁邪為陰邪,性質陰晦黏膩,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阻遏氣機,類似的論述在《傷寒雜病論》中有“濁邪中下,名曰渾也”,清·林之翰認為“濁為稟賦昏濁之象”,各代醫(yī)家都將濁邪概括為一種性質趨下,質地穢濁、黏滯的病理物質。
濁邪是一種病理的產物,也是致病因素。脾虛導致水谷運化失常,使得機體內的葡萄糖、脂質、微量元素等物質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和轉化,使得正常的營養(yǎng)物質蓄積異化為內濁[1]。同時正如《內經》中所述,“濁氣在上,則生瞋脹”,濁邪可以導致氣機的逆上,濁邪膠結于體內,耗氣傷陰,灼傷營血,并隨著氣血的運行將濁邪散布沉積在全身血脈經絡之中,進一步加重機體代謝功能失常,并促使了新的濁邪生成,成為惡性循環(huán)[2]。現(xiàn)代研究證實,濁邪會引發(fā)細胞的自噬,使得溶酶體系統(tǒng)失常,激發(fā)機體炎癥反應,改變人體微生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誘發(fā)疾病,甚至機體衰竭的發(fā)生[3-4]。根據(jù)發(fā)病誘因的不同,濁邪可分為外感與內生。外感病因為感受自然界的霧霾、瘴氣、地表的濕熱之氣等穢濁之氣,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廢氣、濁氣等引起機體內在病變;內生病因指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機體對飲食物吸收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失調,代謝紊亂以至病邪郁結體內產生病理產物,而這些病理產物又引發(fā)新一輪的病變[5-6]。
1.2 濁邪的致病特點 濁邪可隨氣血經絡流竄全身,從而導致不同部位的病變。其主要的致病特點如下:①質地黏滯,潛伏期長。濁邪具有黏膩、重濁、趨下的特性。濁邪多為有形之邪,是體內精微物質過剩蓄積日久所致,在體內可表現(xiàn)為痰濁、濕濁、瘀濁等具有黏滯、重濁、污穢等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具有潛伏期長的特點,發(fā)病較緩,病程遷延不愈。②“濁邪害清”,阻遏氣機。葉天士在《溫熱論》當中提出“濁邪害清”,認為濁邪雖為陰邪,但病久易化濕、化熱,阻遏清陽升發(fā),中焦運化功能失司,升降轉樞精微功能失常,導致上焦清竅失養(yǎng),出現(xiàn)頭暈目眩,意識不清等癥狀。《格致余論》曰:“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③病變多位于血脈之中?!秲冉洝分小皻鉂獫帷保堆C論》中“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都表明濁邪好發(fā)于血脈之中,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脈道不利。④影響體內水液代謝?!皾嵴邽樗?,濁與飲食水谷吸收代謝有關,病理表現(xiàn)多為水液代謝紊亂,由于水津停聚,排泄不利導致聚而成濁。⑤致病廣泛,變幻多端。濁邪是集合濕熱、瘀血、痰濁等多種內生病理產物于一體,致病廣泛,可表現(xiàn)為頭昏、心慌胸悶、腹部脹滿、肢體困重乏力、口黏、小便混濁等癥狀。同時濁邪易侵犯多個臟腑導致病證更為復雜而多變,濁邪滯于經絡,經氣不通內壅成毒,可誘發(fā)三叉神經痛、視網膜病變;濁邪浸淫于血脈,易發(fā)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等??;濁邪郁結于腎,氣化功能不利導致慢性腎衰竭;濁邪蘊結于玄府,貽害腦竅導致腦梗死等病[7-9]。
2.1 濁邪導致AS的病因病機 關于AS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學術界最認可的是損傷-反應學說,該學說的關鍵是認為由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危險因素導致血管內皮損傷,細胞間相互作用下動脈內膜損傷逐漸形成動脈硬化病變,這與濁邪致病理論相吻合,認為該病病位在血脈,主要病機為濁邪郁痹脈絡,病性為本虛標實,濁邪貫穿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10]。正如朱丹溪在《格至余論》提到的“或因厚味……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塞,不能自行”,由于過食肥甘厚膩之品造成的飲食不當導致脾主運化功能失調,水谷精微運化無力,體內膏脂的過剩而致濁邪內生,引起脈絡痹阻?,F(xiàn)代研究證實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等量化指標是血中痰濁的微觀表現(xiàn)[11],而利用化痰降濁類藥物,如山楂、黨參、黃連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血管中的濁邪會引發(fā)細胞吞噬大量脂質形成泡沫細胞,加重細胞的炎癥反應,損傷內皮細胞,成為發(fā)生AS的始動因素。
濁邪在血中蓄積日久則成瘀、成痰,三者膠結難纏使得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逐漸形成動脈硬化斑塊,正是“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濁邪瘀滯于脈道中會加重血管壁的負擔,增加一氧化氮和腫瘤壞死因子的表達,加劇機體氧化應激損傷,使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過度增殖,內膜進一步纖維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內徑狹窄[12]。實驗證實在AS動物模型中應用化濁通瘀類藥物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氧化應激損傷反應,促進斑塊的消退,類似的研究在臨床病人中也得到證實[13]。濁邪在血液中蓄積使得脈道艱澀,血液黏稠度增加,氣血運行遲緩,造成糖、脂質、蛋白質等物質的大量沉積,這些病理產物隨著血液運行至全身臟腑組織中并導致相應組織器官的損傷。
2.2 濁邪導致AS的臨床特點 根據(jù)濁邪的致病特點,在不同時期臨床主要表現(xiàn)不同。在AS病變早期,濁邪主要影響氣的運動和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正所謂“濁氣在上,則生瞋脹”,病人可出現(xiàn)納呆不欲飲食,脘腹脹滿等癥狀,但由于濁邪致病潛伏期長,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此時臨床癥狀輕微或表現(xiàn)不明顯;在AS病變中期,濁邪蓄積與痰或瘀相結合,“濁氣凝滯,則為痰厥”,病理產物的出現(xiàn)使得組織器官明顯受累,病證表現(xiàn)明顯,起病迅速來勢兇猛,臨床表現(xiàn)有頭暈頭昏,胸悶心慌,神志不清,下肢腫脹,小便穢濁,大便黏膩不爽,口臭或口中有甜味,舌苔厚膩,脈滑等;在病變后期,一是邪盛則正氣衰,濁邪不斷地損傷人體正氣,阻礙氣的溫煦、推動、固攝等功能正常的運行,出現(xiàn)四肢不溫,舌苔淡白,脈遲無力等癥狀;二是濁邪日久化熱,正如《靈素節(jié)注類編》云:“厚味濁陰,遏其清陽,變成濕熱”,出現(xiàn)汗液、帶下等排泄物腥臭難聞,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等癥狀。
AS病變部位在血管,病機以濁邪為要,而濁邪的產生與疏布都與脾密切相關,生理性的濁來源于脾對飲食物的吸收,疏布也有賴于脾氣散精的作用,脾氣健運則濁的生化有源,將營養(yǎng)輸送至全身,若脾氣虧虛則濁留滯成邪,是以治療時當從脾入手。
3.1 健脾益氣為本 以“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為原則,強調健脾化濁為治法之本。通過健脾益氣恢復中焦運化樞紐功能,使得水谷精微病正常轉輸?shù)饺砼K腑器官?!皻鉃檠畮洝?,通過補氣以助血行,“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tǒng)攝”,脾氣健運則血液循環(huán)運行正常。健脾益氣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治病求本的理念,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機體吸收代謝正常,不易受到濁邪的侵犯,“四季脾旺不受邪”。
3.2 兼以祛痰活血化濁 AS病理特征為動脈內散在斑塊的形成,這被認為是由于濁性黏膩有礙血液運行,血停滯成瘀,津血同源,血停則津聚生痰,痰瘀互結所致,臨床病人亦多見胸前區(qū)疼痛、肢體麻木、舌下有瘀斑等癥狀。因此,治療應當兼以祛痰活血以化濁。祛痰活血化濁以治標,糾正血流的異變,對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都起到保護作用,使邪去正安,防治進一步地病變。
綜上所述,濁邪貫穿了AS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轉歸的全過程,以健脾化濁作為治療原則是有效防治AS的方法之一,這為中醫(yī)藥進一步診治AS相關性疾病做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