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張征超
【摘 要】目前,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在我國大學被陸續(xù)應用,不少大學生對這類“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并不理解,導致學生個人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果欠佳。本文以ISCE雙語教學項目為例,分析了當前該項目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引入學習型組織的管理理念,透過科技手段建立虛擬討論區(qū)及微課制度等,加強團隊成員的課下學習興趣與互動,建立各學習團隊參評、教師監(jiān)控的課程考評體系,最終達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ISCE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10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48
【Abstract】At present, teaching modes about flipped classroom have been successively appli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But many students do not understand such “student-led” teaching mode, which leads to the poor individual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bad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Taking ISCE bilingual teach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classroom,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dea, the technology to build virtual discussion area and small class system, strengthen the team members under the class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interaction, to establish the learning team, teachers office monitoring syste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finally achieve the enhancement purpose to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Key words】Learning organ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ISCE project
0 引言
學習型組織作為一種先進的企業(yè)管理模式,其理念和方法目前已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受到越來越多組織接受和肯定。隨著高教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運用學習型組織管理理念是高校雙語教學課堂改革的必然選擇。
1 學習型組織的管理理念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是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提出的一個管理觀念。在學習型組織中大家通過不斷的共同學習,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chuàng)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yǎng)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xiàn)共同愿景來建設學習型組織[1-2]。面臨競爭激烈的外部環(huán)境,組織應透過精簡、扁平化、終生學習等方式不斷加強組織的自我再造,維持競爭力。在學習型組織中,每一個成員都應參與到各項決策的制定執(zhí)行中,改善組織的績效和決策創(chuàng)新性。
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等教育人才的基地,應積極探索完善課堂管理新理念,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雙語教學課堂中應克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管理的不足,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何將學習型組織的管理理念應用到大學雙語教學管理中,將學生轉變?yōu)橛行F隊一員,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意義。
2 ISCE項目特征及舉辦情況
ISEC(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項目是我國國家留學基金委聯(lián)合國外知名高校和國際教育專家共同研發(fā)、面向國內部分本科院校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通過引進國際先進課程、教學方法和管理機制等措施,通過雙語教學,融合英語強化課程、通識課程及專業(yè)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國際化開放視野,增強就業(yè)競爭力。
渤海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是我國首批經(jīng)國家留學基金委同意并設立ISEC項目教學任務的大學。根據(jù)社會需求、學科建設、辦學條件等方面的要求,自2014年以來,共涉及會計學、金融學、醫(yī)學等7個專業(yè)成功申報ISCE項目并展開實踐教學,為社會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
3 ISCE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與學的觀念扭曲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過程學習效果不明顯,傾向于考前背題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模式很難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3]。
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難以從教師主導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上課仍然以自我講授為主,學生難以獲得交流甚至質疑的機會,互動受限;另一方面,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存在誤解。有學者指出,不少教師對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缺乏清晰認識,缺乏在清晰的改革目標引領下的系統(tǒng)性設計;課堂討論隨意性大、嚴謹性不夠[3]?,F(xiàn)實中,ISCE雙語教學課堂,也存在教學設計與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改革目標不符現(xiàn)象,有些課堂學生過度活躍,甚至出現(xiàn)整節(jié)課學生在做演示,老師不做點評的怪異現(xiàn)象。
第二、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
在ISCE課堂上,不少學生習慣于老師讓我完成什么,我才去完成什么,沒有形成自主思考問題的態(tài)度與方式。學生沒有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提出作業(yè)或布置學習任務后,學生普遍習慣于從書中或網(wǎng)絡查找相關答案,然后將答案進行復制粘貼,應付作業(yè)、應付學習任務。學生也未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后總結的習慣,更傾向于理論知識的背誦,而忽略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不強。
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淡薄,仍習慣于以個人為主進行學習。雖組建學習團隊,但團隊內簡單分工或不明確,成員參與團隊學習和互動的主動性不強;團隊報告主要由團隊中的一人或主要幾人完成,其他成員存在濫竽充數(shù)現(xiàn)象;團隊成員缺乏對問題深入細致分析與交流,導致完成小組作業(yè)或報告的深度不夠,未能達到團隊學習、學習型組織管理應有的效果。
4 ISCE課堂導入學習型組織理念的基本思路
第一、引入學習型組織管理理念,組建課程學習型團隊
課堂上,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應發(fā)揮主角的作用。若將學習任務當作是一項管理工作,那么大學生則發(fā)揮了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各項管理職能。教師的角色應由傳統(tǒng)的學習任務的布置者、命令者轉變?yōu)榧钫?、參與者及授權者。在ISCE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和授權各學習團隊有序的展開課前預習、課內討論、課外研究等學習活動,并鼓勵團隊成員對全部學習過程進行自主學習、自主管理,使團隊合作、互幫互學意識不斷增強,以此推動團隊中每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第二、采用多種技術和手段,強化學習型組織的溝通能力
ISEC課堂應引入和建立虛擬討論區(qū),讓各學習團隊的成員與任課教師進行課程的全程交流,對他們的課下作業(yè)的完成、預習內容的準備、課上疑難問題的理解有很多的幫助,同時也使教師及時掌握各團隊學生課下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師應廣泛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建立課程微課視頻,將各章節(jié)知識點通過錄制視頻形式上傳網(wǎng)絡,讓學生及時觀看,方便學生能做好課前預習及課后對知識點的消化理解。
第三、設計多維度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團隊成員的自我激勵意識
ISCE課堂應細化課程考評指標,設計以過程考核為主、各團隊參評、教師監(jiān)控的課程考評體系,并對課程考核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具體表現(xiàn)為,在課堂表現(xiàn)與課下表現(xiàn)、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等各環(huán)節(jié)中進一步設置具體的考評項目和各項目所占分值,形成多維度的考評體系。為加強團隊成員的自主管理與競爭意識,整個考核系統(tǒng)除評定期末考試成績外,其他指標中的各項考核項目均可鼓勵各團隊參與完成。可采用團隊之間互評、教師監(jiān)控的方式進行,使各團隊成員全程親身參與課程的評核,增強自我激勵意識,最終增強團隊成員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SENGE P. The Fifi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i, 1990.
[2]李明斐,李丹,盧小君,盧瑜佳.學習型組織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5(4):442-448.
[3]施曉秋,劉軍.“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