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美谷 李汶陽
(1新疆昌吉市榆樹溝鎮(zhèn)衛(wèi)生院 新疆 昌吉 831101)
(2新疆昌吉州中醫(yī)醫(yī)院 新疆 昌吉 831101)
半夏瀉心湯出自漢·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秱摗氛撌觯簜辶?,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金匱要略》論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原方治法:和中降逆消痞。原方組成如下: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12枚(劈)。原方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汪昂《湯頭歌訣》中記錄:半夏瀉心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凡用瀉心者,多屬誤下。非傳經熱邪,否而不秦為痞。瀉心者,必以苦,故用芩連;散痞者,必以辛,故用姜夏;欲交陰陽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參、甘、大棗。陳慎吾《經方要義與傷寒心要》中強調:若心下痞兼見嘔逆的,名嘔逆痞,則用半夏瀉心湯主之。現(xiàn)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腦力活動日見增多,體力活動日漸減少,工作壓力增大,長期以往的進餐不規(guī)律,冷食快餐的增多,導致腸道黏膜受損,腸道蠕動減慢,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人群數量大量攀升。西醫(yī)的抗炎、抗酸、保護胃粘膜,解痙止痛的治療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而中醫(yī)在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所表現(xiàn)出的價廉、療效突出、副作用小、療效穩(wěn)定等優(yōu)勢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其中經方中的半夏瀉心湯以其寒熱同治的獨特配方在臨床工作中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一起共勉。
1.1 資料來源
50例為我科2015年9月-2017年8月門診治療的消化系統(tǒng)病人,經院內外確診為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曾經接受過西醫(yī)抗炎、抗酸等治療后,療效不佳或消化系統(tǒng)病癥反復發(fā)作,療效不穩(wěn)定。我們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F(xiàn)代藥物組成及劑量如下:半夏6g,黃芩9g,黃連6g,黨參9g,干姜5g,炙甘草6g,大棗5枚。常規(guī)用法:上7味,以水一斗,煮取3L,去滓,溫服1 L,日三服。
1.2 一般資料
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在22歲至77歲之間;治療前病程3~15天7例,15天~1月17例,>1月26例。治療前患者有上腹部脹滿、惡心、嘔吐、口苦、反酸、食欲減退、腹瀉等不同癥狀,部分患者伴有上腹部隱痛不適。
1.3 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中醫(yī)臨床分型:收集資料50例患者:寒熱錯雜28例,脾胃虛弱11例,膽熱胃寒5例,脾胃不和4例,肝旺脾虛2例。
半夏瀉心湯加味組成:寒熱錯雜加吳茱萸、烏藥、萊菔子;脾胃虛弱加白術、茯苓、陳皮,去黃芩,減半黃連;膽熱胃寒加柴胡、梔子、藿香;脾胃不和加木香、烏藥、枳殼;肝旺脾虛加柴胡、青皮、白術。臨床還可根據實際情況,有是證即用是藥,知犯和逆,隨證加減。
3.1 療效判定
(1)顯效:服用中藥3劑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服用3~5劑后,病癥體征消失。(2)有效:服用中藥3劑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服用3~5劑后,癥狀體征未完全消失。(3)無效:服用中藥3劑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無明顯緩解。
3.2 治療效果
50例消化系統(tǒng)疾患的患者,經使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3~8天后,顯效34例(68%),有效13例(26%),無效3例(6%)。
馮世倫《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指出:半夏瀉心湯中,人參為健胃之藥,胃健則氣血津液化生有源。因胃虛而心下痞硬,客邪湊于胃,故用芩連去其邪熱,半夏合干姜為《金匱要略》的半夏干姜散,用于化飲止嘔,甘草、大棗甘甜助人參健胃安中,全方共奏健胃化飲,祛痰消痞之效。臨床常用治胃腸功能紊亂。本方藥物寒熱并用,既有黃芩、黃連之苦寒,又有干姜、半夏之辛溫,因其證并非單純虛寒,或是單純實熱,乃是寒熱錯雜為病。我于2010年在昌吉州中醫(yī)醫(yī)院師從胡希恕嫡傳弟子陳雁黎老先生,虛心傾聽其教誨,對傷寒雜病論進行了認真的研讀。在跟師抄方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魅力與效力。吾師在臨證中,對半夏瀉心湯也是情有獨鐘,常常靈活使用,解患者病痛于危難之中。我在一年的跟師學習中,對半夏瀉心湯的功效有了信心。故而在臨證工作中,也時時揣摩應用半夏瀉心湯。臨癥通過辨證論治,靈活加味治療,總有效率94%,療效確實,方便經濟,患者易于接受,無毒副作用,臨床上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馮世倫主編,-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
[2]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辯證/陳雁黎主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2015.7.
[3]陳慎吾經方要義與傷寒心要/陳慎吾主編,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2.
[4]湯頭歌訣/汪昂著,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