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慶
(青海省大通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青海 大通 810199)
20015年9月—2017年9月,我們針對16例鎖骨骨折應用克氏針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16例鎖骨骨折病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齡16~53歲。按骨折位置、骨折形態(tài)進行臨床分型,其中斜行骨折3例、橫斷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9例;骨折后斷端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分離移位或重疊。因車禍或跌倒致傷等間接外力所致13例,肩部直接受力所致3例。本組16病例中均無血管神經(jīng)損傷癥狀。
患者體位取仰臥位,患側肩背部墊高約30°,使頭后仰,頭轉向健側。均采用臂叢麻醉,以骨折部位為中心沿鎖骨上緣切一3~5cm長的刀口,一直切到骨膜,進行少量剝離骨膜,選用2.5mm或2mm克氏針。用尖嘴鉗鉗將針尾折彎針尾,保留0.5cm左右,剪斷針尾,松開壓陷的皮膚,將針尾埋入皮下軟組織中。部分鎖骨斜行和粉碎性骨折配合絲線進行固定。術后處理:術后繃帶懸吊患側上肢4~6周。3周后開始主動活動鍛煉,4~6周后逐步加強肩關節(jié)前曲、后伸,內(nèi)外旋轉、內(nèi)收、外展等功能練習。約5月后取出克氏針。
手術后隨訪3~18個月,平均1年,不愈合1例,功能不受影響,其余均骨性愈合。
鎖骨是為“S”形管狀骨[1],致密蜂窩狀結構,無明顯髓腔。對移位的鎖骨骨折,如果采用閉合復位鎖骨帶外固定難以保持穩(wěn)定,常常最終畸形愈合,所以應采用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約占全身骨折近3.5%[2],雖然多數(shù)可保守治療,但長時間的外固定患者很難堅持。近年來鎖骨骨折手術治療內(nèi)固定方法主要是鋼板固定或克氏針內(nèi)固定??耸厢樄潭ㄟm用于各段鎖骨骨折,骨膜剝離少,骨折不愈合發(fā)生率低,取針容易。鎖骨骨折克氏針固定后依靠的主要是克氏針自身的強度,用直經(jīng)2mm的克氏針固定鎖骨足以承受患者日常輕微活動和上肢重量所產(chǎn)生的剪應力。
我們分析16例用克氏針內(nèi)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病例,總結以下幾點經(jīng)驗:(1)手術損傷小,骨膜剝離較少。因為鎖骨為致密蜂窩狀結構,管狀骨,無明顯髓腔,所以取小切口用克氏針固定就能起到有效的固定。(2)克氏針與鎖骨鋼板固定相比,僅小切口就完成手術,術后皮膚瘢痕小。(3)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4)可較早取除內(nèi)固定,X線片示骨折初步愈合后即可拔除克氏針,有利骨折早期愈合。
注意事項:本組手術骨折不愈合率約6%,遠遠高于保守治療0.1%[2]。所以選擇手術應十分慎重。嚴格掌握手術指征:(1)如有神經(jīng)血管損傷需行探查手術。(2)骨折端移位粉碎,閉合復位不滿意。(3)鎖骨外側1/3處骨折。(4)患者不愿耐受保守治療長期制動。
總之,克氏針內(nèi)固定治療,操作簡便,不需廣泛剝離骨膜,損傷較小、醫(yī)療費用低,并且取出簡便。采用克氏針應穿透近折段骨皮質,可起到支架作用,固定穩(wěn)定性相對增加,患肢早期功能鍛煉不易出現(xiàn)克氏針滑脫、松動。通過本組病例我體會經(jīng)驗是克氏針內(nèi)固定為鎖骨骨折的有效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榮國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586-591.
[2]周方,王超,田耘等.脊柱及四肢骨折的治療決策.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