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丹 蒲嘉騏 唐梓瑜 魏欣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介入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卵巢癌是女性常見的生殖道惡性腫瘤,且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分別位于第1位和第3位。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全面分期手術、化療等方法治療,臨床緩解率可達80%,但復發(fā)率較高,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多次復發(fā)[1]。且研究發(fā)現(xiàn),復發(fā)卵巢癌(鉑類耐藥型)使用非鉑類單藥全身化療,有效率不足20%[2]。因此,為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延長患者生命,本文將對患者采取CT引導下放射性125碘(Ⅰ)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并分析其近期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14例復發(fā)性且化療耐藥的卵巢癌患者,經(jīng)過PET/CT等檢查,顯示存在27處復發(fā)病灶,其中,盆腔9處,盆腔外組織臟器13例,盆腔外淋巴結(jié)5處。其中,肝轉(zhuǎn)移病灶2處,脾病灶轉(zhuǎn)移1處,采取微波消融治療,剩余24處病灶均采取125碘(Ⅰ)植入治療。患者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0.35±7.34)歲,KPS評分超過80分。GOG復發(fā)類型:鉑類敏感型9例,鉑類耐藥型2例,頑固型1例,難治型2例。其中,8例患者已進行不同療程的化療治療,未能有效控制病灶。10例患者粒子植入治療后,進行2~6療程化療。
使用儀器:Philips Brillia 16排螺旋CT;放射性粒子治療計劃系統(tǒng)(TPS);Mick型粒子槍、8G粒子植入針等粒子植入器械;6711型125Ⅰ放射性粒子,活度2.96×107Bq,半衰期59.6d。
使用TPS系統(tǒng),制定粒子植入計劃,具體方法:(1)對腫瘤病灶進行CT掃描,層厚5mm,并將圖像上傳至TPS;(2)勾畫腫瘤靶區(qū)(GTV)、危險器官,進行三維重建;(3)定義計劃靶區(qū)(PTV),一般為GTV外擴5~10mm;(5)腫瘤區(qū)劑量應匹配周邊劑量(MPD),MPD劑量為145Gy;(6)使用TPS系統(tǒng),確定劑量分布曲線、劑量體積直方圖;(7)計算粒子植入數(shù)量。術前應根據(jù)PET/CT圖像,合理確定進針入路,調(diào)整患者體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麻醉,使用穿刺針穿刺到腫瘤組織內(nèi),植入粒子。完成后,應對患者進行CT掃描,進行劑量驗證。治療后,囑咐患者每月進行1次CAl25復查,第3個月進行1次CT增強復查,第6個月進行一次PET/CT全身檢查。
參考RECIST評價標準[3]:完全緩解(CR):病灶消失;部分緩解(PR):病灶縮??;穩(wěn)定(SD):無腫瘤體積增大;進展(PD):可見病灶增大。直腸放射性損傷參考RTOG標準判定,分為Ⅰ~Ⅳ級,Ⅰ級為里急后重,黏液便;Ⅳ級為腸梗阻、腸瘺。
采取SPSS 21.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采取125碘(Ⅰ)植入治療的24處病灶,CR11處,PR8處,SD1處,PD4處,有效率為79.17%。其中,11處CR病灶長徑均不超過2cm,剩余病灶(8處PR,1處SD,4處PD)長徑均超過2cm,可見病灶長徑≤2cm的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本組所有行125碘(Ⅰ)植入治療患者,均未出現(xiàn)直腸放射性損傷。其中,1例患者經(jīng)臀肌入路植入粒子,患者術中出現(xiàn)右下肢后部麻木、疼痛、觸電感;且術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疼痛、麻木、肌力減退,可能與穿刺損傷骶叢及坐骨神經(jīng)有關,隨訪6個月后,癥狀逐漸消失。
內(nèi)照射治療是局部控制惡性腫瘤的有效方法,20世紀初,有學者首次提出內(nèi)放療治療,1909年,首例前列腺癌近距離植入治療成功[4]。近年來,隨著TPS治療計劃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配合CT、超聲引導下精確定位系統(tǒng),能夠?qū)崿F(xiàn)放射性粒子的精確定位和植入,治療效果明顯提升。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組織后,能夠殺死腫瘤細胞,且對正常組織影響較小,125Ⅰ、103Pd是目前常用的永久性插植放射性核素,本次研究主要采取125Ⅰ粒子植入。
125Ⅰ粒子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微型放射源,分析其作用機制,第一,125Ⅰ粒子能夠直接損傷腫瘤細胞DNA,并使腫瘤細胞喪失增殖能力和活性,從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第二,125Ⅰ粒子能夠促使細胞周期阻滯,對自我修復的細胞進行持續(xù)損傷,使胞增殖停滯;第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抑制VEGF、BFGF、HIF-1等因子表達,從而抑制腫瘤生長。與外放療技術相比,125Ⅰ粒子植入能夠?qū)崿F(xiàn)精確放療,殺傷腫瘤組織,對正常組織僅造成輕微損傷。盆腔內(nèi)解剖結(jié)構復雜,進行外放療治療容易損傷膀胱、結(jié)直腸等多個器官,患者耐受性較差,且可能引起嚴重并發(fā)癥[5]。125Ⅰ粒子植入能夠作用于腫瘤細胞周期全過程,且為持續(xù)性、近距離放療,被認為是一種較理想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案。
在本次研究中,本組24處病灶,CR11處,PR8處,SD1處,PD4處,有效率為79.17%,均未出現(xiàn)直腸放射性損傷;提示進行CT引導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與以往的相關研究具有一致性。通過CT術前定位計劃,能夠精確定位腫瘤靶區(qū),并對腫瘤進行三維重建,評估腫瘤位置、形態(tài)、臨近器官關系等,制定粒子針穿刺途徑,選擇最佳進針角度和深度,進行有效的安全防護。充分利用TPS計劃系統(tǒng),科學計算粒子數(shù)量、活度,使其達到理想的劑量分布,且手術創(chuàng)傷微小,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對復發(fā)性卵巢癌患者采取放射性125碘(Ⅰ)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近期療效良好,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較少,具有可行性。
[1]蔣依琳,高洪瑞,郭倩,盧萌,徐曉燕,厲昱辰.臨床弱視治療和依從性對療效影響的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07):1384-1386.
[2]敬源.人附睪蛋白4、CA125和卵巢惡性風險預測模型與卵巢癌中的診斷、臨床病理及分期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7,16(06):546-549.
[3]沈智勇,李君,邱永娟,丁勇生,夏淦林.超聲形態(tài)積分聯(lián)合CA125和CA199檢測診斷卵巢癌術后復發(fā)價值ROC曲線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7,24(04):257-262.
[4]賈素娟,王治潔,張美琴,周良平.血清CA125、HE4和影像學檢查在上皮性卵巢癌術后復發(f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癌癥雜志,2015,25(06):452-456.
[5]程洪艷,劉亞南,葉雪,昌曉紅,成夜霞,崔恒.血清人附睪分泌蛋白4(HE_4)和CA_(125)在卵巢癌患者手術及化療前后的變化[J].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11,12(03):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