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山東濰坊陽光融和醫(yī)院 山東 濰坊 261000)
內鏡檢查是診斷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手段,隨著普通內鏡檢查給患者帶來的不適和恐懼[1]。近年來無痛內鏡被廣泛用于臨床,贏得了患者良好的口碑,更體現(xiàn)了“以病人為中心”人性化優(yōu)質服務理念,我院自開業(yè)以來,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積極開展無痛舒適醫(yī)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總結如下。
現(xiàn)收集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5月共有586例患者在內鏡中心實施無痛內鏡的檢查,457例無痛胃鏡、129例無痛腸鏡、66例各種內鏡下實施手術治療,年齡是16~84歲。
術前,需要靜脈推注芬太尼40~100ug,丙泊酚1.5~2.5mg/kg,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病人反應,麻醉好后行內鏡檢查,內鏡助手積極配合,內鏡結束,進行床旁預處理,按流程洗消內鏡,檢查結束,將患者送進復蘇室,待患者清醒后,交待注意事項。
2.1.1 患者準備 提前簽署內鏡檢查知情同意書、麻醉同意書,其它化驗檢查合格。
2.1.2 用物準備 常規(guī)內鏡檢查所需用物、儀器、麻醉藥品等。
2.1.3 心理護理 檢查前向患者告知內鏡檢查的原因、目的、麻醉風險等,解除患者緊張情緒,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2]。
2.2.1 準備 提前喝麻醉劑,放置口墊,吸氧,連心電監(jiān)護儀,固定好患者,防墜床。
2.2.2 麻醉及觀察 邊推藥邊觀察,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輕拍患者肩部,呼之不應時,可開始內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2.3.1 檢查結束后,擦凈患者面部、口周粘液或肛周糞水、潤滑油,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呼之能應時,取出患者口墊,撤掉各種監(jiān)測設備,穿好衣褲,注意保護患者隱私,送至復蘇室繼續(xù)觀察,待患者清醒,能正確對待回答問題,無其它不適癥狀,病房患者由運送人員送至病房,門診患者由家屬陪同方可離開[3]。
2.3.2 無痛胃鏡檢查結束后2小時方可進食進水,胃鏡檢查后咽喉部均有緊縮感、異物感,囑避免用力咳嗽等。告知患者1~2小時會自行消失。
2.3.3 檢查后24小時禁止駕車,不能從事高風險運動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遇特殊情況及時告知醫(yī)生或就診。
2.4.1 如果患者是心肺疾患,除完善常規(guī)檢查外,還應進行電解質等相應檢查,充分做好檢查前準備后再進行擇期檢查[4]。
2.4.2 操作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密切配合,有些患者有無意識的麻醉興奮狀態(tài),此時應注意固定好口墊,以免咬壞胃鏡,同時還要防止液體外滲、防墜床等,熟練掌握各種內鏡診療技術,縮短內鏡檢查時間,減少并發(fā)癥[5]。
通過根據(jù)不同年齡、不同原因做好心理疏導、無痛內鏡下診療的臨床護理,586例內鏡診療患者在正確的護理、無痛內鏡下檢查治療,有2例患者出現(xiàn)嗆咳,可能是因為麻醉深度不夠,進鏡后未吸凈口腔中粘液造成,對此今后做內鏡要等麻藥充分發(fā)揮作用,進鏡后先吸凈口中分泌物后再行胃鏡檢查,降低嗆咳發(fā)生率。有3例發(fā)生血氧飽和度下降、心率減慢等情況,因丙泊酚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推藥后有些患者出現(xiàn)此類情況屬正?,F(xiàn)象,給予吸氧、靜推阿托品后,心率恢復正常,血氧飽和度上升,癥狀緩解,至今5例患者均康復離院。
普通內鏡檢查給患者帶來諸多不適,患者有不自主的惡心、咯氣等不能很好的配合,影響了醫(yī)生的操作,影響診斷[6]。麻醉劑的使用給患者消除了不適感,讓醫(yī)生能更好的明確診斷,增加了檢查的成功率。但麻醉劑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每個人體質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引起血氧飽和度下降,呼吸抑制等,凡事都有利也有弊,基于這兩種內鏡檢查相比較,無痛內鏡檢查方法舒適、無痛苦、安全,值得推廣[7]。護理工作貫穿檢查全過程,有別于一般的臨床護理,提高了患者對無痛內鏡的滿意度。
[1]張周娟.循證護理在無痛胃鏡檢查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6(03).
[2]邱小蕾.無痛消化道內鏡術的應用[J].中國消化內鏡,2008,5(4):30-32.
[3]榮秋華,李晶.舒適護理對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心理狀況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27):3294-3296.
[4]俞圣月.不同護理模式在改善無痛消化內鏡檢查患者狀態(tài)中的綜合效果比較[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2(3):328.
[5]李雪敏.全程護理干預在無痛胃鏡檢查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5,36(6):1256-1257.
[6]肖曉山,徐世元.無痛舒適醫(yī)療[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7]王國華.無痛胃鏡檢查的配合及護理[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