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黎
(山西長治學院附屬和濟醫(yī)院急診科 山西 長治 046011)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指的是以腹瀉、腹痛、腹部不適為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發(fā)病率水平相對較高,患者人數占消化門診患者宗人術的1/4以上[1]。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病情通常情況下會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對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都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2]。導致該病發(fā)生主要機制目前還不是十分的清楚,對該病進行治療的方法雖然很多,個體化的治療效果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特效藥物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3]。本文研究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谷氨酰胺聯合益生菌進行治療對腸道微生物結構所產生的影響情況。現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如下。
選擇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藥物治療112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56例。對照組患者病史1~9年,平均3.4±0.8年;本次發(fā)病時間1~10天,平均4.6±1.2天;男性33例,女性23例;患者年齡21~76歲,平均47.2±5.9歲;每天腹瀉次數3~11次,平均5.4±0.8次;治療組患者病史1~11年,平均3.7±0.5年;本次發(fā)病時間1~12天,平均4.3±1.7天;男性35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23~78歲,平均47.5±5.2歲;每天腹瀉次數3~10次,平均5.1±0.5次。上述自然資料數據,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得數據可以進行科學比較分析。
兩組患者在入院且病情被確診之后,均接受包括健康宣教、飲食和心理指導、止瀉藥、腸道動力感覺調節(jié)藥、解痙藥使用在內的常規(guī)干預性治療。
對照組: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口服谷氨酰胺顆粒,每次10g,每天用藥三次,連續(xù)治療四個星期。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口服金雙歧,每次1.0g,每天用藥三次,連續(xù)治療四個星期。
(1)藥物治療前后腸道微生物菌落數水平;(2)藥物治療總有效率;(3)藥物不良反應情況;(4)腹瀉癥狀消失時間和用藥總時間。
(1)顯效:腹瀉、腹痛、腹部不適等腸易激綜合征癥狀表現用藥后完全消失,每天大便的次數可以控制在1~2次之間,大便中沒有黏液,且能夠保持便軟、成形狀態(tài),停藥半年病情沒有再次復發(fā);(2)有效:腹瀉、腹痛、腹部不適等腸易激綜合征癥狀表現用藥后明顯減輕,每天大便次數的減少程度達到甚至超過50%,大便中沒有黏液,且能夠保持便軟、成形狀態(tài),停藥半年病情沒有再次復發(fā);(3)無效:腹瀉、腹痛、腹部不適等腸易激綜合征癥狀表現用藥后沒有減輕,每天大便次數的減少程度沒有達到50%,大便中存在粘液,且沒有達到便軟、成形狀態(tài),或停藥半年病情再次復發(fā),或病情加重發(fā)展,或改用其他方式進行治療[4]。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并以(±s)表示,P<0.05認定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前乳桿菌屬菌落數達到(8.46±1.27)cfu/cm2,腸球菌屬菌落數達到(9.62±2.51)cfu/cm2,酵母樣真菌菌落數達到(4.38±0.54)cfu/cm2,在藥物治療后三項指標水平分別為(9.06±1.40)cfu/cm2、(10.52±2.06)cfu/cm2、(3.99±1.24)cfu/cm2,用藥前后數據組內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前乳桿菌屬菌落數達到(8.40±1.38)cfu/cm2,腸球菌屬菌落數達到(9.56±2.17)cfu/cm2,酵母樣真菌菌落數達到(4.29±0.52)cfu/cm2,在藥物治療后三項指標水平分別為(9.82±1.44)cfu/cm2、(11.35±2.19)cfu/cm2、(3.43±0.95)cfu/cm2,用藥前后數據組內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述指標數據在用藥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用藥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谷氨酰胺治療后顯效16例,有效23例,17無效例,總有效率達到69.6%;治療組患者采用谷氨酰胺聯合益生菌治療后顯效22例,有效29例,5無效例,總有效率達到91.1%。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僅有3例,發(fā)生率為5.4%,少于對照組的11例,發(fā)生率為19.6%,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谷氨酰胺治療后(5.16±0.54)d腹瀉癥狀完全消失,該組共用藥治療(12.67±2.50)d;治療組患者采用谷氨酰胺聯合益生菌治療后(3.11±0.85)d腹瀉癥狀完全消失,該組共用藥治療(9.37±1.52)d。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的具體機制相對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上對其還沒有完全的掌握,大多數專家在經過研究后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病與患者腸道動力水平出現異常、炎癥反應、腸道菌群發(fā)生紊亂、家族遺傳因素等多種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5,6]。益生菌制劑在該疾病治療過程中應用,可以對患者腸道內的有益菌進行適當的補充,使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狀態(tài)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多項臨床及相關領域近年來所進行研究結果均證實,益生菌制劑在腸易激綜合征病情控制方面的效果值得肯定。其主要是通過對腸道微生態(tài)進行調節(jié),對腸道的生物學屏障功能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幫助,使致病菌的入侵與定植速度明顯減慢,并對有害菌的生長進行有效的控制,使患者腸道內部所產生的毒素量明顯減少,從而充分維持人體腸道生理功能,使由于致病菌釋放內毒素而導致出現的腹痛、腹瀉等癥狀表現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該藥物還能夠對機體吸收和利用營養(yǎng)物的過程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機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合成量增加,使免疫功能得到顯著提升,使胃腸運動能力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進而達到對腸易激綜合征進行治療的目的[7]。
谷氨酰胺屬于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人體必需氨基酸的一種,主要在腸道內部進行代謝,是為胃腸黏膜細胞提供能源的一種重要物質。可以對腸粘膜的萎縮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使胃腸激素的分泌速度加快,從而進一步提高腸道黏膜免疫球蛋白水平,對受到損傷的腸道黏膜進行迅速的修復,使腸粘膜組織結構和屏障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的維持,使腸道細菌對黏膜所產生的附著和定植減少,進而對腸內細菌及毒素的移位進行控制,使炎性反應程度明顯減輕,對患者的腸黏膜進行有效的保護[8]。
益生菌制劑和谷氨酰胺在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進行治療方面可以產生積極有效的協同作用效果,共同對腸道菌群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并充分保護腸粘膜屏障的生理功能,最終達到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進行有效治療的目的??傊篂a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谷氨酰胺聯合益生菌進行治療,可以使腸道微生物結構保持理想狀態(tài),在短時間內控制腹瀉癥狀,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縮短用藥時間,使藥物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