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彥志 王凱(通訊作者) 傅硯斌 楊亞林 劉鳳松 孫偉粽 李文輝
(1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天津 300211)
(2天津醫(yī)科大學 天津 300070)
骨性關節(jié)炎是關節(jié)軟骨退行性改變所致的軟骨破壞、丟失,伴有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6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發(fā)人群[1]。關節(jié)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為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后期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造成一系列的身心疾病。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作為治療重度膝骨關節(jié)炎的治療方式,逐漸受到患者的青睞[2]。隨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逐漸增多,對術者改進手術技術及提高患者滿意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內外對切口縫合更關注于縫合材料的選擇,如絲線、血管線、一次性皮膚縫合器及鈦鎳記憶合金吻合器[3]。而這些材料均需術后拆除,影響切口外觀,降低患者滿意度。本研究旨在對可吸收線行皮內縫合作一報告,為臨床上選擇縫合材料及方式提供參考。
選擇愛惜康3-0可吸收線,由兩名醫(yī)師分別從切口的近端及遠端進行縫合,以皮下縫合方式在切口兩端分別縫合,經真皮深層(深度約2.5~3.5mm)在組織深處打結。然后沿著與切緣平行方向,交替穿過切緣兩側同一層次的真皮層,進行連續(xù)縫合,保持切緣的原位對齊,后一針的入針點與前一針的出針點位于切緣兩側的相同位置,針距約0.3~0.6cm,循環(huán)往復,直至縫合至切口的中間,兩側最后一針分別在組織深處穿出。最后,屈膝約90°,打3~4個結,剪去多余部分。皮內縫合時應注意:(1)以合適的針距交替間斷縫合。(2)兩線于中央會聚時,需從組織深部穿出,以免線結外漏。屈膝位打結,以免術后活動時縫線緊張、崩裂。(3)對于組織張力較大者,采用醫(yī)用透氣敷貼,粘合于與切緣垂直的皮膚,以防術后切口裂開。(4)縫合過程中嚴禁針持夾線、針穿線,以免造成可吸收線斷裂。
術后予以止疼、消腫、抗生素及抗凝,采用冰敷、抬高患肢,在醫(yī)師指導下功能鍛煉及早期活動。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膝骨性關節(jié)炎作為關節(jié)軟骨退行性改變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病率不斷提高,給公共醫(yī)療機構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4]。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作為終極治療方案,用于治療退行性膝關節(jié)疾病并取得良好的長期療效。隨著接受手術的患者逐漸增多,對術者改進手術技術及術后快速康復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颊邼M意度與切口外觀、愈合情況、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復等方面相關。而切口關閉方式與患者功能的恢復及切口愈合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改進縫合方式是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多層次閉合中的重要因素[5]。目前,國內外對于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皮膚縫合的研究多集中于材料的選擇方面,尚無對可吸收縫線行皮內縫合的研究。
皮內縫合技術最常用于整形美容外科,其采用可吸收線,大大降低縫線反應,防止肉芽組織的過度增生,且皮膚原位對齊,術后皮膚張力適中,不會產生明顯的瘢痕。本研究采用改良真皮內縫合技術,并將線結埋在在真皮下組織較深處,最大可能降低線結反應的發(fā)生,防止瘢痕的形成[6]。當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時組織張力會增加[7],因此,最后打結需在屈膝90°~110°進行,以降低組織張力。所有患者術中均使用止血帶止血,并在術畢繃帶加壓包扎后松止血帶。皮內縫合在關閉切口之前必須確切止血、防止活動性出血的發(fā)生,以免出現(xiàn)血腫及感染等情況。因此,保持術野整潔、干凈,充分止血是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行皮內縫合的必備條件。
綜上所述,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采取改良皮內縫合法具有切口美觀,愈合良好,極大提高患者滿意度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