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光輝
(四川省宜賓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 宜賓 644000)
肝膿腫是目前臨床常見疾病,因臨床抗生素缺乏規(guī)范抗生素種類,且感染途徑較多,在肝膿腫臨床影像學診斷方面,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術前診斷較為困難,極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情況。在CT診斷肝膿腫時,CT影像存在典型和不典型表現(xiàn),典型肝膿腫具明顯特征性,具較高的的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但對不典型肝膿腫,缺乏典型的CT影像學表現(xiàn),給CT診斷帶來難度。因此對不典型肝膿腫患者,臨床需重視CT診斷征象,可準確鑒別各種肝內占位性病變[1],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不典型肝膿腫患者33例,患者男性有21例,女性有12例;年齡最低25歲,最高76歲,平均年齡(49.27±5.90)歲;其中30例患者為單發(fā)病灶,3例患者為多發(fā)病灶;其中26例患者伴高熱、右上腹痛,9例患者伴肝區(qū)隱痛、不規(guī)則低熱,27例患者伴白細胞升高;患者經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為不典型肝膿腫。
患者在我院行16層螺旋CT掃描,選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 Speed16層螺旋CT機,層厚為5mm,層間距為5mm,重建層厚為1.25mm,電壓為140kV,電流為340mA。
患者檢查前空腹12h,掃描前空腹清水500~800mL,行肝臟平掃,于膈頂上2cm處開始掃描,至腎臟下緣結束。對比劑為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300,經肘前靜脈推注,以高壓注射器靜脈輸注80~90mL;生理鹽水為40mL。增強掃描:選用Smart Prep技術觸發(fā)掃描,L1平面腹主動脈為監(jiān)測平面,閾值140Hu,門靜脈期掃描為動脈期后40s,延遲期在5min。將掃描后圖像轉到ADW4.3工作站,行圖像后處理,以多平面重組(MPR)、容積成像技術(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處理。觀察患者超聲圖像表現(xiàn)。
本組33例不典型肝膿腫患者經CT掃描,其中肝左葉患者12例,肝右葉患者18例,3例患者累及肝左葉及肝右葉;病灶直徑為1.67~19.02cm,平均(12.74±2.69)cm;其中15例患者病灶形態(tài)呈類圓形或橢圓形,18例患者病灶呈不規(guī)則形。
33例不典型肝膿腫患者患者行多層螺旋CT平掃,呈不均勻高低混雜密度,或均勻低密度,其中22例患者病灶邊界模糊,11例患者邊界較為清晰,其中5例患者周圍見低密度水腫帶呈低密度影;病灶內呈液化壞死,病灶中心區(qū)為10~38.0HU,平均為21.06HU。
33例不典型肝膿腫患者CT動脈期表現(xiàn),病灶為輕度強化,呈環(huán)狀,中心為低密度區(qū)。16例患者病灶肝段或病灶周圍見楔形一過性強化或片狀一過性強化,較正常強化肝實質CT值增加6~25HU。在門靜脈期,病灶周圍肝實質一過性強化減退,病灶邊緣強化或分隔強化,病灶內低密度膿腔明顯;其中6例患者病灶強化呈團塊狀,9例患者病灶呈“暈征”強化,18例患者病灶呈“網格征”或“蜂窩征”強化。在延遲期表現(xiàn)中,病灶邊緣持續(xù)強化或病灶水腫帶持續(xù)強化,呈低密度影或為等密度影,病灶壞死邊界清晰,其中25例患者較平掃相比,病灶范圍有所縮小,5例患者房間隔或蜂房壁持續(xù)強化。
對不典型肝膿腫,較典型肝膿腫相比,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表現(xiàn),因化膿性炎癥期為初期或膿腫形成在初期,其密度接近于軟組織,無法準確鑒別是否腫瘤性疾病,因此臨床容易出現(xiàn)誤診和漏診情況。因此對不典型肝膿腫,需掌握影像學表現(xiàn),能準確鑒別其他腫瘤性疾病[2]。
對不典型肝膿腫患者行CT增強掃描時,能充分顯示不典型肝膿腫內部結構情況,并能顯示周圍血供情況。患者動脈期表現(xiàn)為輕度強化,呈環(huán)狀,中心為低密度區(qū)。部分患者病灶肝段或病灶周圍見楔形一過性強化或片狀一過性強化;門靜脈期,病灶周圍肝實質一過性強化減退,病灶邊緣強化或分隔強化,病灶內低密度膿腔明顯;其中病灶強化呈團塊狀、“暈征”強化、“網格征”或“蜂窩征”強化。
對原發(fā)性肝細胞癌、肝膽管細胞癌及肝轉移癌需準確鑒別,一般需通過動態(tài)增強掃描進行鑒別,掌握不典型肝膿腫患者超聲表現(xiàn),以此確定患者病情情況。不典型肝膿腫患者經多層螺旋CT診斷,發(fā)現(xiàn)不典型肝膿腫具明顯特征性,具較高的診斷及鑒別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