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摘 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審計“重要性”的概念理解,并對這一概念的實際運用做了詳細解釋和舉例說明,指出了實際運用時應注意的諸多事項。對注冊會計師的財務報表審計業(yè)務中“重要性”概念的正確運用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關鍵詞: 重要性;理解;運用
在注冊會計師進行財務報表審計業(yè)務時,對“重要性”這個概念運用恰當與否關系著審計工作的成與敗。由于對重要性的把握需要注冊會計師具有很強的職業(yè)判斷能力,所以對這個概念的正確理解和運用至關重要。
一、重要性概念
審計項目組決定接受審計委托后,在制定總體審計計劃確定審計方向的時候,往往需要制定一個重要性水平,那這個“重要性”是什么呢?“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嚴重程度在特定環(huán)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簡單來說,重要性即為一種標準、一個標桿,而這個標準或者標桿是用來衡量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的。但是這個標準或者標桿又不是一個能僅僅靠用公式推算出來的數值。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正確理解:
(一)重要性雖然是注冊會計師做出的專業(yè)判斷,但判斷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要以是否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為依據,而不是從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或注冊會計師的角度出發(fā)。所以,注冊會計師在做出判斷之前,必須在充分了解會計報表使用者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的容忍程度。
(二)對重要性的判斷受金額或性質的影響,或受兩者共同作用的影響。
1. 單從金額角度來講,如果預期錯報單獨或者匯總起來超過重要性水平,該錯報即為重大錯報,需要進行調整。
2.考慮盈虧臨界點問題時,如果重要性水平50萬元,未審報表利潤20萬元,在審計過程中發(fā)現低估費用30萬元,這低估的費用在金額上雖小于重要性水平,但這使得被審計單位由虧轉盈,所以從性質上判斷仍然為重大錯報。
3.舞弊導致的錯報,即使金額可能很小,但性質較為嚴重。例如財務人員挪用現金。
4.因為使用軟件導致的系統(tǒng)錯報,即使發(fā)現是較小金額的錯報,系統(tǒng)風險也可能會非常大,性質嚴重。
(三)對審計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不同的企業(yè)面臨不同的環(huán)境,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同。一般而言,企業(yè)的規(guī)模與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對比率成反方向,規(guī)模越大的企業(yè),重要性水平應當越低;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與重要性水平也成反方向,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圍越廣,重要性水平也應該當越低。
二、重要性的運用
(一)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明確規(guī)定重要性的量化標準。我國《獨立審計準則》規(guī)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采用固定比率、變動比率等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斷基礎通常包括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yè)收入、凈利潤等?!?/p>
根據審計實務經驗,通常有如下幾種方法確定重要性水平:1、稅前凈利潤的5%—10%;2、資產總額的0.5%—1%;3、凈資產的1%;4、營業(yè)收入的0.5%—1%;5、根據資產總額或營業(yè)收入兩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百分比?;鶞实倪x擇和比例的確定應把握如下原則:
1.選擇的判斷基礎要合理。如果被審計單位的凈利潤為0,則不能選擇凈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本年利潤變動較大,則不能選擇本年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則不能選擇資產總額或凈資產作為判斷基礎;如為新設企業(yè),尚處于開辦期,則適宜選擇總資產作為基準;如為新興行業(yè),目前側重于搶占市場份額,則適宜選擇營業(yè)收入作為基準;如果企業(yè)近年來經營狀況大幅度波動,可以選擇過去3-5年經常性業(yè)務平均稅前利潤,也可以選擇替代性的標準營業(yè)收入作為基準;國際企業(yè)集團下設的研發(fā)中心,主要為集團下屬各子公司提供研發(fā)服務,選擇成本或營業(yè)費用總額為基準。
2.選擇的判斷比率要合理。大規(guī)模企業(yè)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規(guī)模企業(yè)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3.如果同一期間各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據謹慎性原則,注冊會計師應當取其最低者作為整個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例如,采用固定比率法,如以資產總額、凈資產、主營業(yè)務收入和凈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并假定固定百分比數值分別為0.5%、1%、0.5%和5%,計算確定A公司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的過程如下:
綜上,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取最低者,為880萬元。
(二)認定層次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注冊會計師量化了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之后,就要把它分配到各賬戶中去。目前,在審計實務中存在兩種分配的方法:一種是將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同一比例分配給各賬戶,叫平均分配法;另一種是考慮到特定賬戶發(fā)生錯報漏報的可能性和審計策略或資源的限制,將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不按同一比例分配給各賬戶,叫不平均分配法。平均分配方法簡單易行,但是沒有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也沒有考慮各項目的具體情況,因而是不科學的。不平均分配法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各項目審查的難易程度確定各賬戶的重要性水平,對難查的,分配較高的重要性水平;對易查的,分配較低的重要性水平。從質量的角度來考慮,對于重要性的賬戶,對報表使用人特別關注特別敏感的賬戶,重要性水平應定得低一些;對一些不太重要的賬戶則可以定得高一些。從成本的角度考慮,業(yè)務交易量較大的賬戶,可以將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降低審計成本。在決定重要性水平的分配時,注冊會計師要努力尋找到成本和質量的最佳結合,在不降低整個報表審計質量的前提下使審計成本降低。
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注冊會計師在實際執(zhí)行中的重要性水平。為了謹慎起見,應低于財務報表整體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因為我們的審計是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根據審計抽樣,我們審計的范圍不是百分百,所以降低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水平可以有效防止我們未審計范圍的錯報和已審的錯報單獨或者匯總起來會超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確定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50%-75%。接近50%意味著更加嚴格,接近75%意味著稍微寬松。具體比例應當根據具體項目風險的高低不同來確定,具體如下:
1.首次接受委托,對被審計單位不了解,風險較高,從嚴,選擇接近50%;
2.連續(xù)審計項目,以前年度審計調整較多,風險較高,從嚴,選擇接近50%;反之,連續(xù)審計項目,以前年度審計調整較少,風險較低,從寬,選擇接近75%;
3.存在值得關注的內部缺陷,風險較高,從嚴,選擇接近50%;以前的審計經驗表明內部控制運行有效,風險較低,從寬,選擇接近75%。
例如被審計單位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為560萬元,由于是首次接受委托,注冊會計師將實際執(zhí)行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50%,即280萬元。采用不平均分配法將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資產賬戶中去,結果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注冊會計師既不能將重要性水平定得過高,也不能將重要性水平定得過低。如果定得過高,雖然檢查風險較小,但影響報表使用人決策的錯報可能會查不出;如果定得過低,就會由于需要查出的錯報太多而發(fā)生過多的審計成本。因此,注冊會計師應將重要性水平確立在合適的水平上。
參考文獻
[1]段興民、封鐵英,從新的角度把握審計重要性,《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18).
[2]張正紅,審計的重要性及其判斷研究,《經營管理者》,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