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華
摘要: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各種思潮時刻沖擊校園,如何培養(yǎng)理想崇高、信念堅定、品德優(yōu)良的青年大學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將心理契約引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更符合教育的宗旨和目標。心理契約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不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和調動學生各種潛能,提高學生對教育的滿意度和對學校的忠誠度,而且可以真正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因此,本文對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契約視角;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高校自身特點決定了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必然存在著非正式契約關系,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的隱性的責任、義務和期望。正確運用這種心理契約關系,使之成為制度管理的延伸,可以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又使之成為管理內容和手段,調動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使教育雙方形成和諧一致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取向,從而使學生產生高度的認同感和滿意感。
1心理契約的基本內涵
心理契約這一概念最早源自社會心理學,后來被組織行為學家借用而引入管理領域。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阿吉里斯首先在其《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探討了雇員與雇主之間的一種隱性及非正式的理解與默契關系,并把此稱之為“心理工作契約。施恩將契約定義為“在組織中,每個成員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間,在任何時候都存在的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強調心理契約的本質是對無形的心理內容的期望。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我國心理契約的研究起步較晚,較為薄弱。國內學者對心理契約的關注始于本世紀初。我國學者曹威麟、朱仁發(fā)等通過對現(xiàn)行心理契約定義存在的缺陷進行剖析,根據定義的邏輯方法認為所謂心理契約是指當事人并未通過某種顯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確地進行意思表達,但卻通過各種心理暗示的方式,使雙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的期望,進而形成的一套隱性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
從國內外對心理契約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約具有非正式、主觀性、隱含性等特征,是個人與組織之間的一種無形的、未公開說明的情感和相互期望,心理契約的核心是組織能夠了解到個人的發(fā)展期望,并設法滿足這種期望,個人為組織的發(fā)展努力奉獻和付出,因為個人相信組織能夠實現(xiàn)他們的期望。如果心理契約運用得好,它能帶來比制度管理產生硬性約束更好的效果,能夠更好地調動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潛力,同時也能使個人得到更大的心理滿足和自我實現(xiàn)。
2高校學生心理契約的特點
2.1非功利性
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契約是為了實現(xiàn)雙方的互贏和互利,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但思政心理契約是非功利性的,契約雙方的出發(fā)點不是為了自利。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無私奉獻的育人行為,思政心理契約的踐行沒有法律約束的強制性,需要主體雙方無私的奉獻精神、高度的責任感等。
2.2教育性
教育關系本就是師生關系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思政心理契約必然包含著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國家相關規(guī)定,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政輔導員的心理預期是把學生塑造成具備完美人格的人,而學生的心理預期是思政輔導員因崇高人格、專業(yè)修養(yǎng)而成為其學習榜樣。
3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重視有效溝通
首先,要暢通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正式溝通渠道,建立信任、有效的溝通機制。如果正式的溝通渠道不順暢,會造成不實消息四起、信息溝通權威性下降,使得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降低。可以通過固定的宣傳渠道如網站、宣傳窗、公告欄、微博等,發(fā)布有關學生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和實施細則,公開評獎評優(yōu)、獎懲資助等信息,定期召開學生會議,及時向學生提供充足的重要信息。
其次,要重視非正式溝通的作用。非正式的溝通是指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如日常談話談心、學生集體活動、自媒體交流(如微信、QQ)等。非正式溝通具有溝通方便、簡潔明了、方式靈活等特點,易于縮小師生之間的代溝。輔導員要善于利用非正式溝通的優(yōu)點,一方面,利用非正式溝通的機會以學生的視覺、學生的思維向學生傳遞思政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通過非正式溝通傾聽捕捉和收集提煉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對學生工作的看法、心理需求以及對輔導員的心理期望等,以此作為構建思政心理契約的信息來源。
3.2開展互動式管理
在進行思政教育進程中,應該允許學生參與重大事務的管理。首先,如此做有助于教師掌握更多的信息,參考多方面的指導意見,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其次,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有一種被尊重及重視的感覺,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比較大,輔導員的教育工作必須要得到學校的支持,能夠在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學校內部組建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讓學生參與學校的重大事務,在各種活動的開展中學生得到了鍛煉。第一,輔導員要積極地和學生打成一片,懂得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第二,要創(chuàng)設學生管理學校的平臺。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其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容易發(fā)揮作用。第三,積極地利用互聯(lián)網。在互聯(lián)網時代,自媒體頗受歡迎,微博、微信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溝通方式,輔導員應積極地使用這些溝通工具,以便更好地與學生溝通。
3.3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有助于輔導員及學生的意識和思想保持一致,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存在感,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作用。為了能夠增強在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來增強對學生的教育,渲染活潑健康的校園文化氣氛,激發(fā)學生投身實踐的熱情。為了保持優(yōu)良的思政心理契約,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做好校園文化建設事務:第一,堅持人性至上的理念,在開展學?;顒訒r,務必堅持將關愛人、尊敬人、寬容人、發(fā)展人放在第一位,積極貫徹學生的發(fā)展重于一切的教育思想:第二,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讓學生的生活變得充實起來,找到奮斗的方向,努力的目標,并堅持下去;第三,讓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成為校園的主人,積極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建設校園,使校園變得更加美麗。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增強對大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具體的進程中,輔導員發(fā)揮著指引及引導的作用,不但要想方設法增強學生的關注意識,還要積極地監(jiān)督學生,避免錯誤的思想影響學生,一定要做好在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結束語
心理契約是以一種較為柔性的管理方式,它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大學生是一個知識分子群體,處于青年期,具有較為鮮明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因此,學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大學生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另一方面,大學生不僅希望從學校中獲得知識上的滿足,還需要獲得高層次心理需要,如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等等,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過學校的管理來協(xié)調。高校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約,能達到雙方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心理契約對高校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曹威麟,段曉群,郭江平.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4(04).
[2]心理契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視角[J].曠勇.長沙大學學報.2014(01).
[3]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目標管理研究[J].畢靈敏,鄧新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