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
你知道鉆石切面的奧秘嗎?
鉆石有4C,色澤(Color)、凈度(Clarity)和克拉(Carat)都是天然形成,只有切工(Cut)是決定鉆石最終價值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未切磨的鉆石如同普通的沙礫,沒有璀璨的光芒,只有鉆石切割師才能賦予鉆石第二次生命。
鉆石的璀璨光芒來自它自身的純度,更來自它每一個切面的存在,一顆精工切割的鉆石所產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是豐富而精確的切面使鉆石璀璨生輝,釋放出鉆石全部的靈彩。
全球最大的鉆石原石The Cullinan 非洲之星是在1905年于南非Premier礦場中發(fā)現的,重量高達3106 carats。后來經切割、琢磨成許多大小不一的鉆石,最大者(Cullinan I)被鑲嵌在英皇的權杖上,重達530.2 carats,號稱“非洲之星(Cullinan)”。
“非洲之星”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鉆石,重量為3106克拉。這顆鉆石由美國一家公司負責切割,該公司在研究了6個月后,才確定如何切割。
“庫利南(Cullinan)”被劈開后,由三個熟練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時,磨了8個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鉆石和96粒小鉆石。其中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第Ⅰ(Cullinan Ⅰ)”,水滴形,重530.2克拉,它有74個刻面,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次大的一粒叫作“非洲之星第Ⅱ(Cullinan Ⅱ)”,方形,64個面,重317.4克拉,鑲在英帝國王冠上。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發(fā)現,鉆石切面的多少受限于鉆石的大小。
雖然切面多確實有利于光線的反射和折射,讓鉆石璀璨奪目,但這并不意味著鉆石的切面越多越好。光強調切面豐富而不考慮切割方式的科學與精確,同樣無法獲得璀璨的鉆石。切割世界上最堅硬的寶石——鉆石,不僅需要先進的設備,更需要切割師豐富的經驗、卓越的審美、專注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靈魂。
比利時古城安特衛(wèi)普,不僅以恬靜優(yōu)美聞名歐洲,更是全球最大的鉆石交易中心。全城有1600家主要由猶太人經營的鉆石公司,還有各種與鉆石有關的博物館和展廳,號稱“世界鉆石之都”。在鉆石界,安特衛(wèi)普工匠早已變成完美切割與高品質鉆石的代名詞。這里的一名優(yōu)秀切割師,年薪可達百萬美金,遠遠超過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
一塊鉆石,只有在工匠的精心雕磨之下,禁錮于其中的美麗,才能如火焰般噴薄而出??梢哉f,它的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切割師的直覺與靈感。當光照其上時,光芒如彩虹般四散開來,隨著鉆石的移動,猶如馬賽克般相拼的色彩不斷變幻。這就是鉆石的動人之美!
好的作者,在選材組材的時候,就是一名鉆石切割師。他會考慮作品豐富的切面、亮點的折射、角度的呼應、細節(jié)的完美、作品的靈魂。
切面,在作文當中,可以用另外的詞語替換:角度,或者層次。這是關于寫作不得不說的“秘密”。
所謂角度,就是說所選的素材,在時間、空間、類型等角度上不要重復,盡量“立體化”,不要平面化,譬如有了一個中國的素材,另一個素材最好就是外國的;有了一個文學家的素材,另一個素材最好就是哲學家或者科學家的;有了一個古代的素材,另一個素材最好就是現代的等等。我曾經給我的學生擬過一個考場作文“葵花寶典”。
準、深、新、高、巧
一句話:不走尋常路!
起承轉合,萬能結構。
引議聯結,時評文體。
片段組接,卒章顯志。
懸念伏筆,意外結局。
小題大做,大題小做。
虛題實做,實題虛做。
反彈琵琶,拒絕平庸。
決勝考場,舍我其誰!
觀點支撐,素材填充。
日月山川,草木蟲魚。
自然事物,類比說理。
說了中國,再說外國。
說了古代,再說現代。
談了科學,再談藝術。
說說哲學,講講創(chuàng)業(yè)。
娛樂明星,體壇新秀。
小說故事,身邊人物。
切身經歷,俗話諺語。
規(guī)律效應,名言詩句。
實在不行,聊聊影視。
歌詞入文,亦有妙趣。
總有話說,扯天扯地。
假想論敵,全力狙擊。
先駁后立,正反對比。
天馬行空,流水行云。
八百文字,綽綽有余。
呵呵,其中就說到素材選取的角度問題。
當然,胡亂堆砌不行,選材需要眼光,組材需要智慧。就算是極好的素材,胡亂堆砌在一起,缺少了角度和層次(手法),缺少了內在意義的邏輯聯系(靈魂),還是無法創(chuàng)造出上乘的作品。就好像一個蹩腳的廚師,買回的原材料全都是新鮮昂貴的,結果廚藝不精,所有的原材料都一鍋亂燉了,豈不是暴殄天物?
要整合這些天南地北的素材,就必須注意它們內在意義的邏輯聯系:并列、對比、類比、遞進、交織等等。
譬如下面這篇文章,采用的是“并列”式組材法:
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三(20)班 鄒洋漾
沈園
我沒去過沈園。但是袁鷹說,那里依然秋風瑟瑟,落紅滿徑。你依然看得見陸游的長袍一閃而過,依然可以感覺那一塊早就被時間洗凈的墻壁上,《釵頭鳳》對著歷史的塵埃默默嘆惜。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八百年前,而立之年的陸游游經城南沈園,正遇十年前被老母嚴命分袂的前妻唐琬和她的后夫。十年的感情噴薄而出,揮筆一闋,千古絕唱。我們無從去考證是否當時確有過趙士程(唐的后夫)向陸游“遣酒送菜”的情節(jié),也僅只能想象著這對戀人曾迫于禮教,裝成素不相識地四目相視,而后擦肩而過。沈園只是留給后人的一種映象。一曲情愫,一醉千年。
接下來斷斷續(xù)續(xù)的五十年,我們只看見陸游獨自走過沈園,我們只能從他悵然的筆下拼湊這五十年生死間的眷戀。直到他逝世前兩年,他最后一次去了沈園,一口氣就是一組《春游》,有一句“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幽夢嗎?那時候,沈園早已三易其主,早就“非系舊池臺”,他也不會想到,這夢一做就是八百年,并且還將做下去。
沈園的柳樹都老了吧,那么久,都不飛絮了。
何滿子
有一個會做夢的詩人,說自己就是為周郎彈奏《廣陵散》的那個女子?!扒姓`,周郎顧”,她說她故意彈錯了曲子,為的就是那飲鴆止渴的“一顧”。弦斷了,人醉了。那是她最后一次在宮中彈奏。宮里當然不必留下一個彈不好曲子的宮女。于是幾千年,她沉睡在歷史的背后。
然而她是幸福的。那一顧是她孤注一擲的果子,甜的。哪怕咽下之后只留下一生的苦澀。
這當然是和那些“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的女子作比。她們在籠子里等待著那個給她們織籠子的男人。也許“不得見者三十六年”,也許“深宮二十年”后,當終于能見到詞主的時候,早就落英一地。三千里的故國,二十年的等待,操琴而唱的顫抖的身體,怎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把青春托付給命運,命運卻只是冷冷一笑。年年歲歲,花都謝了,夢也空了,麻木著把支離破碎的心掃掉,卻發(fā)現早已忘了該怎樣去笑。
圓子作過這樣一個比喻:花是炫麗的,放入花叢中,萬紫千紅。最終還是錯過了那個賞花的人?;蛘咭苍S,賞花之人根本無意于這嫣然的百花爭艷,他總在張望園外的那一朵牡丹。
楚歌
白騅悲啼,虞姬淚落。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于是,虞姬拔劍,留下一個清麗的背影,然后走了。
綠珠留下一句報答,走了。息媯留下一句許諾,走了。尤三姐留下一聲長嘆,走了。
―這就是結局嗎?然后,我們只看見,人稱之:列女。再無回音。
只有楚歌,靜靜爬滿史卷。
也許虞姬只希望來世做個靜女,有一個很普通的人拿著她送的很普通的彤管說,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然后兩個人很幸福地過很普通的日子。
可能嗎?氓之妻無言。
垓下,楚歌又起。
人嘆說,那個時代的女子好像只有一種結局?
誰知道呢。你只能看見,有很多柳樹,老在沈園里。
這篇作文中的三個素材是并列關系,它們共同吟唱著一個曲調: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女子的命運好像只有一種結局。
作者很擅長用意象來描畫人物,表達情感,文字優(yōu)美,蘊含著淡淡的憂傷。
中國古代女子的命運,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作者的文字風格十分切合這種格調。
再看下面這篇文章,采用的是“對比”式組材法。
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二(4)班 劉述博
1943年的深秋,輪椅上的羅斯福艱難地讀完了國防部那份名為“曼哈頓”的計劃,靠在椅背上冥思,幾個小時后他用同樣艱難的筆觸在報告的最后一頁上簽上自己的大名。
他不知道這意味著偉大抑或是丑惡,不知道百年之后人們會如何看待他,但他知道他的決定為人類打開了潘多拉之盒。
科技開始為人類創(chuàng)造惡夢。
羅斯福之后的50年是科學飛速發(fā)展的半個世紀。電視、汽車、微波爐,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進我們的生活,用一種巨大而又無形的力量影響著我們。那么另一方面呢?它是否讓我們開始依賴,開始失去某些原始的能力,開始很心安理得地醉心于一些現代化的聲色犬馬?科學給我們帶來的空間是更舒適的生活,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快樂且無罪的謀殺時間的方法?
倘若上述這些能引起大家的恐慌,我想下面這些就稱得上觸目驚心了。
300年前,一把冷兵器可以殺死一條生命;150年前,英國的火槍讓殺人變得更輕松;50年前,德國人開始使用毒氣,這一科學創(chuàng)舉讓一次屠殺上萬人的“夢想”變?yōu)榱爽F實;時至今日,埋在五角大樓下面的那些基因武器讓納粹朝思暮想的滅族計劃成為可能。
屠殺的升級背后靠什么支持?科技!
300年前,山清水秀,世界儼如一座花園一般美麗;150年前,曼徹斯特的大樹開始被熏黑;50年前,人們開始覺得呼吸的空氣不再那么新鮮純凈;時至今日,水污染、光污染、大氣污染、全球變暖……人們在自己種下的惡果面前手足無措了。
環(huán)境污染因為什么?科技!
300年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閑適淡泊;150年前,因為鴉片,人們開始熱衷在床榻上吞云吐霧;50年前,海洛因讓這種“享受”升級;時至今日,各種名目的毒品掏空了多少人的身體和心靈?
毒品的蔓延靠什么?還是科技!
在現代人為科技發(fā)展歌功頌德的時候,我們是否該坐下來好好想想這些負面?
寫到這里,我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因為崇尚科技的現代人會理直氣壯地說:“科技本身是好的,只是人們運用的途徑不對!”但就是那為數不多的幾次錯誤運用已經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文明了!更何況而今的那些濫用誤用已經不是掰著手指頭就能夠數得清的了。
人類啊,在發(fā)展科技的時候,也要注意它的負面,不要讓自己的發(fā)現成為文明最后的傷疤!
也可以采用“類比”式組材法。廣義的素材就是文學、藝術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經總結和提煉的實際生活現象?!八夭摹币坏┻M入文章之后就成為“題材”,是構成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材料。從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徑來看,素材可表現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現象)和間接的符號材料(如圖文資料等)。譬如自然界里面的生命現象,就是屬于直接的事象材料,而那些哲理名言、詩詞名句乃至影視歌詞等,就是間接的符號材料。
這兩類素材在作文中可以以“類比”的關系出現,共同表現一個主題,闡明一種哲理,抒發(fā)一種情感。
看下面的例文。
嚴 菲
如果我們湮沒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活得豐盛。
—題記
街頭的楊花,紛紛飛揚,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飄送,這是一種極致,一種生命的絕唱,是生命得以延伸的一份永恒。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注定要為生命活著,人生是場傾訴,而我們?yōu)槭裁床粚⑦@場傾訴變成華麗的篇章呢?享受生命不比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更為幸福嗎?
非洲的戈壁灘上,有一種叫依米的小花?;ǔ仕陌?,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在那里,根系龐大的植物才能存活,而它的根,卻只有一條,蜿蜒盤曲著插入地底深處。它要花費五年的時間來扎根和積蓄養(yǎng)分,第六年的春天,才在地面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鮮花。
荒漠里,它的生命不再落寞。五年的等待,只因為它決定努力活得豐盛。
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半成品,小時候我們幾乎無法決定要走的路,難道對于未來,我們還不能覺醒嗎?生命的過程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它并沒有鐫刻在生命線上。相信活出豐盛是唯一出路,深諳生命無常,但心的堅定是人最大的武器,把我們的生命毫無保留地揮盡,因為人生的信念、痛苦、經歷,一切的一切并不能帶到另一個世界。雖然世界上沒有幾個人可歌可泣,沒有幾個人燦爛輝煌,但最大限度努力地活著,是對自己最大的回報,千萬不要吝嗇地將自己的一切收藏。
對自己的饋贈,是對生命的拯救;對自己的努力,是對生命的負責;努力地活得豐盛,是即使記憶面臨淡滅、生命面臨毀亡也無法磨滅的一種堅硬。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使毀滅,但一樣可以重生,相信努力活得豐盛就能深深地種下重生的種子。
人常說“生命在于奮斗”,每個靈魂因為努力才會綻放故事,努力的豐盛會像亂石穿空的奇景一般令人震撼。
就這樣野草般燃燒在茫茫命途上,終其一生為活得豐盛而努力。
當你因為努力活得豐盛而出現在人潮中時,請跟我念: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焰火,天空開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喜歡我,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孤獨的沙漠里,一樣盛開得赤裸裸。
這篇文章前后的素材,就是以類比的關系出現:非洲戈壁灘上的依米小花是自然界的生命現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詩詞名句,“生命在于奮斗”是哲理名言,“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焰火,天空開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喜歡我,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孤獨的沙漠里,一樣盛開得赤裸裸”是歌詞,這些素材前后形成類比關系,一起成為“努力活得豐盛”的注腳。依米花是努力活得豐盛的,野草是努力活得豐盛的,人的生命也是應當活得豐盛的,就像顏色不一樣的焰火,就像最堅強的泡沫,就像沙漠里的薔薇。這樣豐富的意象交織在一起,彼此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它們歌唱著同一種靈魂的聲音,就像鉆石豐富的切面,共同折射著生命的燦爛光輝,給讀者造成強烈的震撼。
如果要以“遞進”的方式來組材,可以是時空上的推移,可以是邏輯上的層進,可以是情感上的深化,也可以是哲理上的升華。如果以“遞進”的方式來組材,要注意交織的三種主要類型:多個事件的交叉推進,多個人物的命運糾葛,多個畫面的反復交疊。鑒于篇幅,不一一舉例??傊?,就是力避平面化,追求豐富的切面、亮點的折射、角度的呼應,從而達到細節(jié)的完美,讓作品流露出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