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徐曠,字文遠,以字行。南齊司空孝嗣五世孫。父徹,梁秘書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江陵陷,俘以西,客偃師,貧不能自給。兄文林鬻書于肆,文遠日閱之,因博通《五經(jīng)》,明《左氏春秋》。時耆儒沈重講太學,授業(yè)常千人,文遠從之質(zhì)問,不數(shù)日辭去?;騿柶涔剩鹪唬骸跋壬f,紙上語耳。若奧境,彼有所未見者,尚何觀?”重知其語,召與反復研辯,嗟嘆其能。性方正,舉動純重,竇威、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皆從受學。
隋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詔與漢王諒授經(jīng)。會諒反,除名為民。大業(yè)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薦文遠及包愷、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擢國子博士,愷等為太學博士。世稱《左氏》有文遠,《禮》有褚徽,《詩》有魯達,《易》有陸德明,皆一時冠云。文遠說經(jīng),遍舉先儒異論,分明是非,乃出新意以折衷,聽者忘勞。越王侗署國子祭酒。
時洛陽饑,文遠自出城樵拾,為李密所得。密使文遠南向坐,備弟子禮拜之,文遠謝曰:“前日以先王之道授將軍,今將軍擁兵百萬,威振四海,猶能屈體老夫,此盛德也,安敢不盡?將軍若欲為伊、霍,繼絕扶傾,吾雖老,猶愿盡力;如為莽、卓,乘危迫險,則仆耄矣,無能為也!”密頓首曰:“幸得位上公,思所以竭力,先征化及刷國恥,然后入見天子,請罪于有司,惟先生教之?!贝鹪唬骸皩④姡甲?,累世盡節(jié),前陷玄感黨,迷未遠而復,今若終之以忠,天下之人所望于將軍者。”密頓首曰:“恭聞命?!倍矶莱鋵V疲苡謫栄?,對曰:“彼殘忍而意褊促,必速于亂,將軍非破之不可以朝?!泵茉唬骸俺V^先生儒者,不學軍旅,至籌大計,乃明略過人?!?/p>
密敗,復入東都。世充給稍異等,而文遠見輒先拜?;騿枺骸熬嵋娎蠲芏峦豕涡??”答曰:“密,君子,能受酈生之揖;世充,小人,無容故人義。相時而動可也?!笔莱滟蕴?,以為國子博士。子士會奔長安,世充怒,絕其稟,文遠餓幾死,數(shù)矣。身出樵,為羅士信所獲,送京師,仍為國子博士。
高祖幸國學觀釋奠,文遠發(fā)《春秋》題,論難鋒生,隨方占對,莫能屈。帝異之,封東莞縣男。卒,年七十四。
(選自于《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A.文遠從之質(zhì)問:徐文遠跟著他學習請教。
B.會諒反,除名為民:適逢楊諒因謀反而被削職為民。
C.則仆耄矣,無能為也:那么我老了,不能做什么啦。
D.隨方占對,莫能屈:依理隨口應(yīng)答,沒有誰能問倒他。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徐文遠在貧窮中堅持讀書,博通典籍,不盲從,見解獨到,令名儒贊嘆。
B.徐文遠講學,既視野開闊又有新見,且犀利善辯,于隋唐兩朝都受賞識。
C.身處隋末亂世,徐文遠顛沛流離,生活窘迫,但他堅持不肯為李密效力。
D.徐文遠對王世充小心應(yīng)對以求自保,可仍因兒子逃走受牽累,差點餓死。
5.文中說徐曠“性方正”,但有人說他并不“方正”,你認同哪個觀點?請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D。
2.A。
3.B。
4.C。
5.答案示例一:我認為他的確“方正”。他面對擁兵一方、位高權(quán)重的李密,并不阿諛逢迎,而是直言規(guī)勸其回報朝廷,盡忠守節(jié),匡扶亂世,顯示出一位儒者堅持忠義的“方正”品性。
答案示例二:我認為他不夠“方正”。面對有君子之風、尊重人才的李密,他直言規(guī)勸,不肯輕易合作;面對性情殘忍、心胸狹隘的王世充,他卻委曲求全,禮節(jié)周到,也不再表明立場。這樣因人而異、相機而動的圓滑行為,不夠“方正”。